2021年12月29日,中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以下簡稱國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發言人馬曉光接受記者詢問時表示「我們牢牢把握兩岸關係發展主導權主動權」,並將繼續「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馬曉光的說法並不陌生。事實上,12月中旬,中國官媒《人民日報》才發表社論〈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表示台灣是中國的核心利益所在,反對西方干涉。
自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以來,中國不斷強調「主導權和主動權」在自己手中,除安撫國內的激進民族主義者、緩和民間日益高漲的「武統台灣」的聲音,其實也間接傳達出一個訊息:中國不認為有必要和台灣重啟對話。
單邊主義的對台政策
2016年,蔡英文成為第十四任總統,中國很快就和台灣切斷所有官方聯繫,只剩少數非正式民間溝通管道。儘管蔡政府一度啟用熟稔中國事務、無明顯意識形態的陳明通、李大維等人,試圖改善和中國的關係,但隨著美中競爭加劇、香港反修例運動等事件發生,雙方很難再達到如過去一樣的互信程度。
也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中國開始使用新的政策工具,即繞過台灣政府,直接對民間展開單方面的工作。舉例來說,2019年COVID-19病毒在武漢爆發後,隔年4月中國教育部即以疫情考量為理由,暫停赴台留學,現在仍未恢復,有趣的是,就在上述政策發布不久前,中國卻開始加強對台招生。這些對台政策推出過程中,雙方不只沒有對話,台灣的主管單位事前甚至未被知會。不是說中國有義務事前通知台灣,重點在於,這種做法是過去少有的。通過擴大對台招生等措施,中國政府希望獲取更多台灣人的支持,並且逐漸淡化台灣政府在雙方交流時的角色。
也就是說,由於中國政府判定台灣政府已經不可能在主權議題上提出令其滿意的答案,認為官方層級的接觸已經不再必要,因此轉而期待利用經濟、文化的手段,讓台灣民眾自然形成對中國的認同感,並在台灣內部形成撕裂。馬曉光在12月15日的例行新聞發布會就提到,中國反對「塔綠班」而不是台灣,要「注意團結、爭取廣大台灣同胞」,要鼓勵更多台灣青年「參與到兩岸交流合作」。
2022年1月3日《人民日報》海外版也表明,中國現在的方針就是「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並要求台灣企業「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這就是為什麼中國認為自己掌握了「主導權和主動權」,也是現在中國之所以反覆談及爭取「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同時以「分裂當局」等語氣強烈的詞彙作為台灣官方的代稱的原因。
這絕對不是一個健康的狀態。各國領導人、外交官員及國際政治學者已一再呼籲,中國和台灣必須建立一定的對話機制,才能避免誤判彼此的外交訊號和戰略意圖,降低戰爭發生的風險。
軍事衝突的可能性
因為中國長期阻絕和台灣官方往來,在國內外許多媒體的訊息轟炸下,許多台灣人不免開始懷疑:考慮到雙方的緊張關係,解放軍戰機又頻繁在台灣周邊演習,是否會擦槍走火,導致解放軍藉機對台灣發動攻擊?
然而,誠如著名現實主義學者、北京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長閻學通去年接受《財新》專訪時已指出的:「如果是真的擦槍走火發生,而雙方想防止戰爭的話,只要雙方一打電話、一溝通就解決了。」一方擦撞誤擊另一方的載具,這種情況不太可能升級成戰爭,即使屆時中國和台灣不願意舉行正式會談,也能私下協商,或者透過美國居中談判,只要沒有人真的希望戰爭爆發。那麼,若中國下定決心動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呢?以目前的條件而言,可能性存在,但不應過份誇大。
如同許多學者已經分析過的,中國很可能有時間壓力,必須在美國提供支援前就迅速占領台灣、或迫使台灣投降。然而,解放軍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 A2/AD)能力不足,需要5-10年不等的時間做好戰爭準備(關於中國航母等艦艇的建軍情況,請參考前新江艦長呂禮詩的專訪)。未來事態會怎麼演變,我們無從確定,但至少現階段中國還沒有辦法承受和美國爆發戰爭的風險。
另一方面,中國目前是否有通過全面戰爭取得台灣的意願,也不無疑問。今年11月的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結束後,中國隨即呼籲,在台灣問題要維持「戰略定力」,讓台海局勢「走在和平發展的正確道路」,這不太可能是習近平臨時起意。事實上,在2022年習近平的新年賀詞中,又再一次呼籲大家「保持戰略定力和耐心」,並重提「香港、澳門的繁榮穩定」和「一國兩制」,並接著拋出「「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心願」。
這些用詞中沒有太多新意,仍然維持將港澳作為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看板(雖然對多數台灣人而言,香港的現狀已不再具有吸引力)。比起如何解決台灣問題,從這些文章可以看到的是,中國領導層關注的更多是和西方世界,特別是美國的競爭,以及維持政權穩定,並沒有將武力犯台視為現階段的優先事項。更直接的證據是,從2020年底美國大選到2021年初拜登宣誓就職期間,正是美國在政權交接,國內最不穩定、最無力支援台灣的時候,中國仍然沒有什麼特別的動作,就已經說明了近幾年並沒有武統的規劃。
小結:台灣仍須做好衝突準備
2022年1月1日,總統蔡英文女士發表「2022年新年談話」,除提到會持續深化和亞洲各國以及美國的合作交流,更首次提出「強化歐洲鏈結計畫」,表示未來台歐關係會是外交工作的重點。同時,蔡總統呼籲北京慎防內部「軍事冒進主義的擴張」,緩解區域緊張情勢。
上述談話的內容顯然和去年立陶宛、捷克、斯洛伐克等國捐助疫苗給台灣、中歐關係開始惡化,以及中國在太平洋的軍事活動急遽增加等一系列事件有關。總統希望在歐洲重新評估中國威脅的期間,加強台歐之間的合作,共同應對極權制度對自由世界的挑戰。
台灣與其他民主國家的關係日漸提升固然令人欣喜,但無論歐美、亞洲其他國家最後願意提供什麼樣的幫助,台灣仍必須對安全議題自我負責,改進防務能力以回應潛在衝突。僅就現階段來說,中國雖仍希望通過其惠台政策,以和平的手段取得台灣,但情況不會一直如此。隨著解放軍和國軍海空軍戰力的急速失衡,及中國兵力投射能力提升,中國動武的成本只會愈來愈小,在中國愛國主義橫行、解放軍方亟欲彰顯其角色,中國領導人也希望實現歷史定位的情況下,武力犯台的選項遲早會被重新考慮。
可惜的是,台灣彷彿就像沒有意識到自己是軍事衝突的潛在熱點,仍然沒有投注多少注意力和資源在防務上。包含陸軍徐衍璞司令在內的高級軍官接連赴美,和美方交換意見,回國以後還是堅持推行五百障礙、刺槍術等落伍又不符合科學的訓練方式,令人詫異。
國防實力是民主是否能繼續在這個國家存續的關鍵,國軍必須拋棄「我大黃埔自有國情在此」的心態,謙虛聽取美國等有豐富實戰經驗的盟友的建議,務實地做好下一次衝突來臨時的準備。
- 正視後備動員體系的挑戰 - 2022 年 12 月 27 日
- 中國2022對台政策的走向 - 2022 年 1 月 5 日
- 現在是提升台美軍事交流的最佳時刻 - 2021 年 11 月 2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