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逐年遞增的「永遠維持現狀」

王宏恩
3K 人閱讀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在二月底公布了最新的台灣長期政治趨勢民調。在2023年,台灣民眾的台灣認同仍然維持六成,而雙重認同僅占了30%,這也難怪三大黨的總統候選人都要把台灣二字放進競選標語或者政黨黨名,畢竟這早就已經是多數共識了。過去台灣認同曾經在2016年到2018年之間有顯著下滑,根據我的新研究指出這是跟當時民進黨以及蔡英文總統的滿意度下滑有關。但在COVID19疫情之後,加上台灣經濟在中美經濟戰之間取得優勢,使得蔡英文滿意度維持一定水準,連帶也使得台灣認同維持高檔。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永遠維持現狀」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台灣藍綠支持者分布以及台灣認同分布都沒有顯著改變,另一個趨勢正逐漸變得越來越明顯:「永遠維持現狀」的支持者正在暴增。台灣的政治學家過去最常使用「統獨六分類」的方式來調查台灣民眾對於未來的看法,是要立刻獨立或統一、過段時間再推動獨立或統一、或是過段時間再看看風向、或是永遠維持現狀。在1994年第一次執行問卷時,將近4成的民眾是覺得要「維持現狀以後再決定」,兩成支持以後或立刻統一、一成支持以後或立刻獨立,不到一成認為要永遠維持現狀,還有兩成不敢回答。

在第一次問卷執行完三十年後的2023年,當政大再次詢問全台灣民眾這個統獨六分類時(如下圖),支持「永遠維持現狀」的選民躍居六個選項裡面比例最高的,從9.8%提升到33%,大舉並正式超越過去三十年都佔相對多數的「維持現狀以後再決定」。而在同時,支持獨立的人佔了25%、支持統一的人佔了7%,都是2018年以來的新低。

圖片來源: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作者提供

雖然在實務分析上,許多學者往往把兩種維持現狀給加在一起分析,但是分開來看則可以清楚看到兩者趨勢是相反的。自從2006年之後,陳水扁第二任、反分裂法等,支持「維持現狀以後再決定」(圖中黑線)的台灣人口比例不斷下滑。但同時支持「永遠維持現狀」的受訪者人口比例不斷上升。

這兩個選項最大的差異,在於夢想的有無。當回答「維持現狀以後再決定」時,心中可能仍對於統一跟獨立都還懷抱著願景,但礙於現狀而選擇暫時讓台灣維持現狀。過去許多學者發現的台灣人「條件式統獨」偏好即為此例,有八成台灣民眾在假如中國不會打台灣的前提下是支持獨立的,但因為認知到中國一定會打台灣,所以支持台獨的比例下降五成以上。正因為有這樣的認知與前提,所以在傳統六分類統獨的問題上,許多台灣民眾是回答維持現狀以後再決定,希望可以等到中國弱化的一天後再說出自己的夢想。

「永遠維持現狀」的論調有其隱憂

然而,政大的新民調結果顯示有許多人放棄這個夢想了。現在「永遠維持現狀」的支持者成為六個選項中最多的,這群人是主動地去維護現狀,或者可以說是「主動拒絕再討論統一或獨立的議題」。這個群體人數增加的比例,顯然是與民眾黨近年來的支持者上升是高度相關的,因為民眾黨也主打會永遠維持現狀(即使這樣的認知是危險的,如同我之前專欄文章所述。在主動拒絕討論統獨議題時,他們會挑選一些國內政策議題來作為選戰主軸,但同時會刻意「去統獨化」,例如可能會支持一些人權,但不認為這些人權的支持與否會建立起台灣跟中國的差異。

而對於原本支持並推動台灣獨立的政黨,這群「永遠維持現狀」將會比「維持現狀以後再決定」的人更難說服與合作。因為他們同時主動也被動地拒絕了台獨成功可能帶來的好處,而是主動認為現狀是比未來可能的改國名或修憲來得更好的。假如綠營真的要爭取這群選民,那勢必得有更強的信號來彰顯自己會維持現狀,但這顯然與許多原有綠營支持者態度是相違背的。相較之下,號稱保護中華民國憲法的國民黨可能透過維持現狀為號召來爭取它們的支持。

在兩群人的變動趨勢有如此大的差異時,將兩群選民分開來研究,就變得在理論跟實務上都有其需要了。到底是誰支持永遠維持現狀?他們又是否能夠被說服?恐怕在兩年內的地方選舉前或者是2027年習近平任期結束前,各政黨乃至於中美都要進一步瞭解這群逐漸增加的選民,因為能否說服他們可能會決定下一次選戰的勝敗。

作者為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在台中一中被選進數學校隊,接著考取台大電機系後想當個科學家。在椰林繞了一圈後,覺得還是人類有趣多了,於是跟著數學一起投入研究政治,成了政治科學家。

留言評論
王宏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