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槍》:直接撞擊的影像

迷走
729 人閱讀

《九槍》這部衝擊力道強大、直擊台灣社會尖銳的核心議題的重要電影,在2022年贏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後,終於要在今年九月於院線上映。這部作品的主題是2017年引起重大爭議的案件:「逃跑外勞」阮國非因涉嫌偷車遭民防與員警圍捕,過程中年輕警員陳崇文連開九槍將他射殺。影片大致由三個部分所組成,一是警察記錄下開槍前後過程的密錄器影片,第二個部分則是製作團隊訪問認識阮國非的人並前往越南訪問其家人,第三個部分則透過電視新聞報導與訪問移工仲介、移工權益運動者乃至關心警政改革的警察等相關人士,探討此一案件之所以發生的結構性問題。

圖片來源:翻攝自IMDb

真實不修飾的影像最直擊人心

《九槍》最令人震撼的部分當然是慘不忍睹的密錄器畫面,我們看到年輕員警對不聽制止想爬進警車的阮國非開槍,對方中槍後仍不斷對著他赤裸的身體射擊。阮國非身中多槍不支倒地,眾人遠遠觀望討論,沒有任何處置與急救,第一台救護車到達時竟是先將流鼻血的民防人員送醫。支援員警到達後,在等待第二部救護車時,除了大聲喝斥就是用腳踢腳踩的方式對待倒地的傷者。片中阮國非家人的律師生動將此形容為把阮國非當成喪屍。確實,在場眾人的反應似乎都小心翼翼不和他有所接觸。

此種驚人畫面鮮明地呈現出深層、習而不察的體制性種族主義(institutional racism),無怪乎金馬獎執委會執行長聞天祥會形容《九槍》是那年他看過最痛苦的電影。隔了這段時間後再看這段影片,更鮮明突出的是台灣警員的裝備與訓練之不良,不只逮捕過程問題百出、槍械使用過當,對於開槍的後果以及相關處置也看似茫然無知。

對照最近台灣幾個警方嚴重出包的新聞,包括中壢警局員警違法用未成年少女誘捕嫌犯卻失誤連連導致少女遭到性侵,以及彰化員警便衣不按照程序,把打工的十七歲新移民之子當成逃跑外勞追捕導致少年臉部受傷縫了十七針…所有這些事例不只暴露出執法的草率、歧視與偏見,更凸顯相關員警專業能力與法治觀念的嚴重不足。《九槍》沉痛指出的台灣警方系統性問題至今仍舊存在,受害者也不僅限於「外勞」。

阮國非有著細膩、豐富的人生寫影

另一方面,相較於密錄器中阮國非情緒失控的畫面,《九槍》前往越南訪問阮國非的家人,回顧他成長過程,逐步呈現出他來台工作的過程與生活中的期望、挫折、苦悶和感傷。片中穿插著文學性頗強的旁白,我在觀賞時還以為是出自越南文學作品或是移工文學,到了片尾才知道原來這些帶有詩意的文字都來自阮國非的臉書,甚至片尾曲〈為了妳〉也取材他的文字。在此我們看到一名深具感性、情感豐富的具體個人在台灣移工體制下遭到的悲劇,這是全片最感人也最讓人哀傷的地方。

《九槍》入圍金馬獎時,有影評人並不看好本片會得獎。這樣的猜測並非全無道理,畢竟這是部低成本製作的影片,拍攝與製作的局限也相當清楚。然而,這樣的低估卻也忽略了這部片子的影像風格、敘述方式與發聲立場在當前台灣紀錄片潮流中的重要性。

重返衝突性強的紀錄片傳統

過去十餘年來,台灣紀錄片的拍攝製作逐漸精緻化,而且在某些票房與口碑都獲得成功的作品的引領下,越來越多的作品選擇溫馨、勵志、帶有好笑趣味或強調台灣之美的主題。《九槍》導演蔡崇隆大多數作品則往往直面最具衝突性的社會議題,如《公娼啟示錄》、《油症:與毒共存》、探討死刑與冤獄的《島國殺人紀事》系列、以RCA汙染工傷案為主題的《奇蹟背後》等。蔡崇隆的夫人阮金紅是位新移民也是紀錄片工作者,執導作品《失婚記》和《可愛陌生人》皆以新移民為主題,這次則擔任《九槍》的製作。

《九槍》低成本製作的質感反而帶來一種急迫感,密錄器影片段落乃至剪輯的新聞影像的直擊粗糙,讓人憶起台灣解嚴前後綠色小組那種不多加剪輯修飾的目擊式紀錄風格,更令人想起一九七、八○年代所謂「站定立場的紀錄片」(the Committed Documentary),或拉丁美洲強調技術層面不需完美的「第三電影」。《九槍》有某種程度的游擊元素,除了部分影像的「就地取材之外」,製作團隊持續透過巡迴映演來接觸觀眾,也以群眾集資計畫針對認領的學校發送教材與舉辦巡迴映演。

為了推動教育傳播與社會公益的目標,放映後通常都會舉行映後座談。換言之,《九槍》不只是一部作品,也是一場運動。「第三電影」常連結到的一個意象,是把攝影機當成一秒發射二十四發的機關槍(影片膠捲底片一秒二十四格),以此彰顯對社會體制進行革命的意圖。相較於此,《九槍》有點逆反的差異意義深刻,片中的數位影像紀錄下真實射出的九發子彈,讓觀眾想像阮國非被子彈擊中的肉身痛苦,進而思考移工所承受的結構性暴力,以此改變觀眾的認知並召喚變革的力量。

《九槍》無疑是台灣近年極為重要的紀錄片作品,如今好不容易在院線上映,值得獲得更多觀眾的觀賞與討論。

作者為學術思想雜工。學生時代就熱愛看電影,如今仍保持每週進電影院的好習慣。業餘興趣雜亂無章,偶爾從事電影與文化評論。

留言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