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有什麼特色?
筆者從18歲高中畢業之後到台北求學、成家和工作,轉眼間已過了36年。某天開車途中,就讀高三的女兒問我「台北有什麼特別的?」一時之間我突然語塞,無法立即用精準的語言描述這個每天工作和生活的所在。
我回答女兒,這要看你指的是哪方面的台北,也關係到怎麼描述、看待和評價一個城市,硬體建設、食衣住行或是一些比較無形的精神文明和價值。
事後我想,我女兒隨口問的問題不僅是像她這樣從小在台北長大(偶爾假日跟我回台南探視阿公阿禡)的小孩的問題,也是任何一個生活在這個城市的人的問題。
筆者必須在在此聲明,我所寫的純粹只是就一個來自台南、在台北工作和生活三十多年的居民的觀察和感受。如果你覺得我所寫的台北和你的台北不同,你不必覺得被冒犯,你只需要用心體會台北到底是一個怎麼樣、還能怎麼樣的城市。
台北人都吃什麼?
我和我女兒都是道地的「吃貨」,偶爾會對於三餐(特別是早餐)的選擇有些茫然,也會一起抱怨沒什麼好吃的。日前網路上就流傳一張台北捷運各站早餐地圖,每一站都是Seven-Eleven、路易莎和美而美。
即便作者似乎有些刻意展現反諷的趣味,便利商店、路易莎、美而美(和同類型的早餐店)和豆漿店,也的確是台北最主流普遍的早餐選擇。除此之外各菜市場也零星會有很樸實的麵食和黑白切。
筆者無意在此戰南北,筆者的故鄉台南的早餐除了上述較為常見的制式選項之外,意麵、牛肉湯、粽子、小卷米粉、碗粿、魚羹、春捲、割包、各種價位的鹹粥……依照個人口味偏好,選擇應有盡有。
筆者在此也必須釐清,台南並非連空氣都是甜的,那純粹是一種文化刻板印象。如果用餐選擇有這麼多樣的城市空氣是甜的,您是否想過以便利商店、路易莎、美而美為主要早餐選擇的台北,空氣又是什麼味道呢?
台北人怎麼搭捷運?
我告訴女兒,交通便捷應該是台北最大的特色,但是一個城市的榮耀不應該只有便捷和速度。台北捷運在柯文哲上任之前主要的基礎建設都大致完備,便捷、乾淨、沿線各站的文化與商業活動,和全球各大城市相比,都應該得到肯定。
有關台北捷運的點點滴滴,三天三夜都寫不完。也許是台北人習慣匆忙的生活步調,許多乘客(當然不一定是台北人)把左側淨空、快步通行甚至狂奔當作理所當然,有的甚至會對站左側的乘客口出惡言。
口出惡言的現象更會發生在博愛座的爭搶。博愛座的問題也存在夠久了,那位知名女作家和學生之間的衝突隨時都可能發生。問題的根源是鄉愿、行政失能或根本覺得無所謂?
聽聞台北市政府對於試行拆除部分捷運車廂座椅的成果感到滿意,正在研議擴大實施。當然了,如果連座椅都沒了,就不會有博愛座的問題。一個文明進步的城市,公共設施要如何建置、市民要如何禮讓和幫助他人,都是值得討論的公共議題,恐怕不是倚老賣老、兩造雙方在車廂內和社群媒體上互嗆、更不是乾脆把椅子都拆除就能解決。
對於這些看似瑣碎的事,但事實上攸關一個城市的精神價值,台北人是否有認真想過?公車也有類似的問題,前市長柯文哲的做法是設置警示鈴,需要坐博愛座的乘客按鈴向「佔用」座位的乘客示意,這難道不是一種公審和情緒勒索的設置嗎?
台北人都聽飛碟、都只看中天、TVBS和東森嗎?
有一次女兒跟我抱怨台北早餐選擇很無聊,我以戲謔的口吻回答:「因為很多台北人都更喜歡吃謠言。」飲食反映文化品味和社會樣態自然不在話下,we are what we eat,吃什麼、怎麼吃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以此類比,我們所聽的聲音、閱讀的文字和接收的資訊,也都會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造就一座城市和一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和世界觀。我在前一篇專欄文章評論過類似羅智強、徐巧芯、王鴻薇之流的「全國不分區民意代表」,在此不再贅述。
從美牛、美豬、疫苗、論文,到近日的進口雞蛋,都是他們博取聲量的戰場,透過網路社群媒體和直播、電視談話節目,以片面不實的資訊對民進黨發動政治鬥爭,但對於台北市政府接連的弊端和貪腐卻又噤聲不語。這些雙標、仇恨掛帥的網紅型民意代表能創造什麼樣的精神價值呢?
日前一份媒體市佔比的調查報告指出,TVBS、ET-Today和轉戰網路的中天就佔了民眾最常使用的媒體超過六成。稱這些媒體加上聯合報、中廣和飛碟電台為台北人的最愛、台北人的天線或視窗應該不為過。
《聯合報》有為「南海軍事會議」的假消息道歉嗎?不也是這些台北民代和媒體在散佈進口蛋是「毒蛋」,都拿去做鳳梨酥?更早之前又是怎麼抹黑高端疫苗,當高端獲得世界勝組織認證技轉之後,他們有道歉過嗎?
台北持續紅統化嗎?
馮建三、郭力昕、傅大偉和盧倩儀等幾位台北學者在中國強化對台武力騷擾並且對亞太地區擴張軍事武力的同時,號召上百位學者發表反戰、反軍備宣言。近日公共電視還為他們製播系列節目。盧倩儀在節目上強調,「你若是一個小國家,你旁邊有一個大國,然後他是個流氓國家,你該做的事就是不要惹他!」
盧這番弱智、反智的言論充分顯示學術成就不等於對現實深刻的體悟,更不是道德勇氣的保證,她和聯署的學者充其量不過是以反戰掩飾傾中和放棄抵抗。可悲的是像盧這樣的台北學者近來聲量頗高,如果再加上管中閔、蘇宏達、夏學理之流,台北紅統化的程度令人憂心。
時間往回推,自從馬英九就任台北市市長到後來擔任總統開始,一路到柯文哲、蔣萬安,台北的紅統化早有跡可循。陳雲林來台期間的警察暴力;世界大學運動會場警察在場內粗暴地沒收民眾的國旗,統派人士在場外毆打學生;柯文哲標榜「兩岸一家親」,多次密會中國高官;蔣萬安延續統戰意味濃厚的雙城論壇……不禁令人懷疑台北是台灣的台北,還是中國的台北。
以台北為家的艱難
台北人來自四面八方,各自有不同的出身背景和生活歷程,但是傾中的藍白勢力能夠長期在這裡執政,(至少在地方治理的層次上)必須有多數台北人的支持。而且這種支持的堅定似乎超越重大工程的弊端和施政的無能,藍白類似民進黨地方選舉雪崩式的挫敗似乎從沒在這裡發生過。換言之,藍白傾中勢力在台北有穩固到很難撼動的外在和內在的執政基礎。
筆者一直以來都堅信,在哪裡定居、在哪裡生活,那裡就是家鄉,但是對於像筆者這樣堅持台灣優先、具有強烈本土意識的人(我只是在做私人性的陳述,無意為任何人發言),即便在台北已經工作和生活超過三十年,還是很難像對故鄉台南那樣有著強烈的認同感。
台北人(或者應該說台北城裡的「天龍人」)何其幸運,生活環境裡沒有什麼類似養雞場、水泥或化學工廠的嫌惡設施,可以恣意搶蛋,深信進口但都是壞蛋,也不會有近日在屏東造成嚴重死傷的工廠爆炸。
當南方的城市如台南和高雄都已經脫胎換骨,以台北為家的台北人會期待自己的家鄉展現什麼新的面貌和生命力,彰顯什麼價值呢?筆者無意也無能為其他台北人給出確切的答案,但是我必須說,一個城市的認同、歸屬感和榮耀不可能只靠便捷的捷運、光鮮亮麗的購物商場和餐廳。
作者任教於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不務正業,致力跨越學術藩籬,畢生最大夢想是臺灣人成為有知識、正義感和寬闊世界觀的新民族。
- 中國語彙對臺灣的侵犯不亞於飛彈 - 2024 年 12 月 3 日
- 歷史夢魘或翻頁?柯文哲司法案件的啟示 - 2024 年 9 月 3 日
- 傅柯的權力論述與我們所處的時代:從傅柯逝世四十週年談起 - 2024 年 7 月 1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