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國軍自1949年轉進來臺之後,軍事戰略歷經數次調整,包括「攻勢作戰時期」(1949~1969)、「攻守一體時期」(1969~1979)、「守勢防衛時期(1979~2002)、「有效嚇阻、防衛固守」(2002~2009)、「防衛固守、有效嚇阻」(2009~2017)及 「防衛固守、重層嚇阻」(2017年迄今)等六個時期。我國軍事戰略的調整主要考量美中關係、區域安全情勢及兩岸局勢等因素。
另外,還有兩個重要因素亦影響我國軍事戰略建構,其一,由於我國時刻面臨中國的武力威脅,因此參謀總長對建軍備戰握有主導權,故在國防二法通過前,大多以軍事戰略主導國軍作戰規畫。然而,2002年3 月1日開始實施嶄新的國防二法,軍政與軍令一元化後,國防部長總其事,參謀總長成為部長的幕僚長,按理說,國防部長的國防戰略,應開始指導軍事戰略的形塑,惟《國防報告書》遲至2009年版,才對兩者關係加以說明,該《國防報告書》謂:「我國防戰略係以保衛國家安全,維護及爭取國家安全利益的實現,並據以指導軍事戰略的制定與執行。」
報告書進一步指出:「現階段國防戰略目標為預防戰爭、國土防衛、應變制變、防範衝突及區域穩定等五項。」其二,蔡政府上台後面臨中國的侵擾,必須在軍事戰略作出更為有效的因應,故提出「防衛固守、重層嚇阻」的軍事戰略,冀望建構與發揮三軍聯合戰力,並結合全民總力,藉遠距制敵與重層防衛嚇阻手段,遏阻與擊敗來犯之敵,確保國家安全。
二、當前臺海兩岸情勢
中國在亞太地區的種種不理性作為,已經嚴重破壞自由航行規範。近年來,解放軍持續對臺灣周邊海空域進行侵擾,更是引起日本的高度不安,誠如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所言:「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此種唇亡齒寒的危機意識,慢慢改變日本對臺海兩岸的態度。此外,2017年川普(Donald Trump)就任美國總統之後,對中國發起貿易戰、金融戰、科技戰,以及軍事鬥爭,兩國關係急遽惡化。2021年拜登(Joe Biden)就任美國總統之後,情況並沒有改變,且更為惡化,美國對中國實施高階晶片管制即是一例。
反觀,臺美關係在川普及拜登政府時期,關係一路攀升,此期間美國國會通過多項友臺法案,大幅放寬對臺軍售,派遣教官協訓國軍,同意國軍移地美國基地訓練,退役高階將校觀摩「漢光演習」並提供建言,以及對臺提供軍事援助等,使臺美關係來到斷交後的歷史高度。在臺美關係日漸緊密的當下,國防部與中科院應當把握機遇期,擴大研發與量產「源頭制壓」武器,確保國軍具備相當程度的「源頭制壓」能力,方可在戰時有效遲滯解放軍攻臺的速度,以待美日介入與馳援。
三、防衛固守、重層嚇阻
鑒於臺海兩岸整體安全情勢日益嚴峻,2016年5月20日,蔡英文就任總統後,於2017年將「防衛固守、有效嚇阻」戰略構想定調為「防衛固守、重層嚇阻」。其中,《2021年國防報告書》對重層嚇阻做了明確界定:「運用重層嚇阻手段,以不對稱作戰思維,發揮聯合戰力,使敵陷入多重困境,嚇阻其不敢輕啟戰端。若敵仍執意進犯,則依「拒敵於彼岸、擊敵於海上、毀敵於水際、殲敵於灘頭」的用兵理念,對敵實施重層攔截及聯合火力打擊,逐次削弱敵作戰能力,瓦解其攻勢,以阻敵登島進犯。」具體作為包括在敵集結、航渡、搶灘登陸之際,「運用高機動、疏散、隱蔽與複式備援,確保指管監偵能量及戰力完整,發揚遠距精準打擊能力,打亂敵節奏與延遲行動過程,結合密集防空與有效指管,創造重層截擊波次,提高擊殺率,再以灘岸雷區、縱深反擊及重要目標防護之國土與後備防衛,實踐『防衛固守、重層嚇阻』軍事戰略指導。」
四、「源頭制壓」與防衛作戰
(一)「源頭制壓」意涵
「源頭」係指水發源的地方或指事情的根源。就臺海兩岸軍事作戰而言,「源頭」亦可視為於敵集結、運動,以及對我發起攻擊的全程軍事作為。基於前揭所述,「源頭制壓」則泛指針對敵對我危害最大的有生力量進行主動打擊,以逐次削弱敵對我攻擊的總體軍事力量。就國軍而言,「源頭制壓」就是運用我陸海空軍遠程兵力,區分敵集結、航渡、搶灘登陸,對我威脅最大的載具、武器、部隊、後勤保障實施打擊,對敵造成無法短期整補的損失,進而遲滯敵人對我攻擊速度,以爭取美日等友盟及國際社會介入臺海衝突。
(二)對國軍「源頭制壓」的質疑
過去,國軍限於攻勢作戰武器的不足,雖然知道「源頭制壓」的重要性,但是限於打擊手段有限,以往在談論「源頭制壓」能力構想時,只能將這種攻勢作戰定位在打亂、遲滯與破壞敵方的集結與渡海行動。此種利用「源頭制壓」武器,阻止敵方第一波攻臺部隊的想法,端視打擊能力的強弱,來決定其最終效果。近年來,隨著中科院研發的各式飛彈、火箭系統陸續服役,國軍遂行「源頭制壓」的能力漸次強化且多樣化,已具一定程度的「源頭制壓」能力。
(三)「源頭制壓」對防衛作戰的影響
當前國軍「防衛固守、重層嚇阻」戰略構想,較「防衛固守、有效嚇阻」做更為細緻的說明,亦即我各項武器的配置與運用作更妥適的分配,在戰略構想的執行上絕對更具效率與效能。然而,這樣的戰略思維仍是停留在「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情境,此與目前解放軍不斷對我侵擾,以及揚言將於某一個時期武統臺灣的緊張情況背道而馳。基於前述,國軍切莫自我設限,在現行戰略構想指導之下,應讓戰術運用更具彈性,保有我在臺海有事時的主動權,隨各式遠距攻擊武器的獲得,對「源頭制壓」戰術運用作更嚴密的規畫,以利戰時加速重創解放軍有生力量,增加我防衛作戰成功公算。
五、國軍「源頭制壓」能量與重心
(一)現有能量
當前國軍具備遂行「源頭制壓」能力的武器,在種類上日趨多元;數量上也逐年增加,以下就其類型,分從陸基發射、海基發射與空中發射等三方面,摘述國軍「源頭制壓」的能量。
1.陸基發射
(1)雄風二E型巡弋飛彈
雄風二E型巡弋飛彈又稱「雄昇飛彈」,射程估計為1,000至1,200公里,打擊範圍可達中國內陸,對反制中國武力犯臺具有強大的嚇阻能力,深具「源頭制壓」效果,據估計,量產數達到百枚以上。
(2)雄風二、三型飛彈
「雄二」飛彈為次音速彈種,巡航時速0.85馬赫,射程約150公里,為多數海軍艦艇及陸基反艦飛彈部隊「標配」。具備超音速巡航且射程達400公里的「雄三」增程型反艦飛彈,將於2026年以前量產完畢,屆時將成為海鋒大隊、新一代艦艇重要制海利刃。
(3)雲峰飛彈
雲峰飛彈,正式名稱為擎天極音速飛彈,屬於中程飛彈,射程最遠可達2,000公里,可對中國北部、中部遂行打擊,是國軍重要戰略資產之一。
(4)天弓三型飛彈
天弓三型飛彈屬長程防空飛彈,射程200公里、射高70公里,可對各式空中威脅,如戰機、彈道飛彈、巡弋飛彈、無人機等,進行多層次、複合式攔截。
(5)雷霆2000多管火箭系統(MK66火箭模組)
2023年4月,中科院完成雷霆2000多管火箭系統射程70公里火箭彈再升級,並對射程150公里之戰術飛彈,完成初次戰術測評,規劃年底搭配全新軍規8X8火箭飛彈發射車,進行全系統測試,此臺版HIMARS系統將可以很快投入部隊服役。
2.海基發射
(1)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
雄風三型是中科院開發的超音速反艦飛彈,因反應時間極短,被譽為「航母殺手」。此種飛彈被廣泛部署於海軍成功級、康定級巡防艦、錦江級巡邏艦、沱江級巡邏艦等水面艦艇及海鋒大隊的飛彈發射陣地,海巡署安平級巡防艦亦可基於「平戰轉換」之基礎,裝載此種飛彈以配合海軍執行反水面作戰任務。
(2)魚叉飛彈(RGM-84L)
RGM-84L艦射型魚叉飛彈,海軍將其部署在濟陽級與成功級艦上。UGM-84潛射型魚叉飛彈,2014年10月18日,海龍號潛艦在屏東九鵬基地外海完成潛射式魚叉飛彈射擊驗證並完成戰備,前述艦射與潛射型魚叉飛彈II型,射程約124公里。
3.空中發射
(1)萬劍彈
萬劍彈為空對面精準打擊武器,射程200公里,以經國號戰機為載台,可對指揮所、飛彈陣地、雷達、衛星站台、機場、海上船團等進行打擊。
(2)AGM-84H反艦飛彈
AGM-84H反艦飛彈由F16-V戰機發射,射程約220~270公里,再加上F16-V戰機本身的作戰半徑約600公里,若從臺灣西部的基地起飛,在沒有空中威脅的情況下,起飛後很快就可以在臺海上空執行制海任務,而美國2022年出售我國一批新型空射魚叉飛彈,亦具有攻陸能力,顯見F16-V在原有的制空、對地任務之外,未來也會增加反艦任務。
(二)打擊重心
為了將打擊火力直接擴及到對面,並延伸至百公里外的軍事目標,只要偵蒐到敵登陸部隊集結或船艦在港,便可運用各式飛彈、長程火箭進行打擊,並將打擊目標置於解放軍輜重、後勤補給點、部隊集結區、登陸及空中運輸載具等。尤其,解放軍海空載具對我防衛作戰威脅最大,不可小覷。
首先,就解放軍海上載具而言,包括075型(兩棲突擊艦)、071型(船塢登陸艦)、072A型(戰車登陸艦)與各式中小型登陸船艇,軍用運輸艦與徵召來的商用船隻,以及民間滾裝(Roll-on/roll-off)貨輪。前述海上載具可攜帶為數可觀的登陸部隊、主力戰車、自走砲或防空飛彈系統渡過臺灣海峽,實為我「源頭制壓」的優先選項。
其次,就解放軍空中載具而言,包括各式運輸機與空中加油機,特別是擁有較大酬載力的俄製IL-76、運-20戰略運輸機及空警500預警機,IL-76與運-20可以運送重型裝備,如主力戰車、自走砲或防空飛彈系統等渡過臺灣海峽,對國軍防衛作戰極具威脅。面對解放軍日益增強的海空載具,國軍在應對前述威脅的「源頭制壓」武器,也應該與時俱進,如此方能在臺海有事時,充分利用所擁有的遠距武器,優先攻擊解放軍的海空載具。
六、政策建議
依據現行「防衛固守、重層嚇阻」戰略指導,國軍應積極建構「源頭制壓」戰術,以及各式打擊武器的研發及量產,建立更具嚇阻能力的戰術作為,茲提出相關政策建議如後。
(一)持續提升我遠距武器的研產
目前中科院16條產線全開,據報導2023年戮力生產的各式飛彈可達到千餘枚,其中雄昇飛彈、雄三飛彈、雲峰飛彈、萬劍彈對我遂行「源頭制壓」具有關鍵性作用,未來應當確保飛彈生產可以如期、如質完成。此外,對於「源頭制壓」武器的研發應秉遠距、精準與機動等要件,持續研產各式攻勢作戰武器。
(二)向美爭取技轉源頭制壓武器
美國已經同意售我29套海馬斯火箭系統(HIMARS)及100套岸置魚叉飛彈,惟交運期長,前者可能要2026年才可以陸續交運,而後者則要遲至2028年才會交運,恐影響我防衛作戰遂行。國防部、外交部可以透過管道表達與美方在相關武器研發與生產的合作,建議美國可經由技轉,由我國負責生產前述武器,以我國的生產能量,將可創造臺美雙贏的目標。
(三)建構與美日等情報分享機制
俗謂「情報是作戰的耳目」,同理,聯盟作戰的第一步便是情報分享,當前臺美與臺日關係日益友好,惟軍事關係似乎沒有反應在雙邊關係的友好之上。鑒於未來本區可能因中國使用武力解決問題,而陷入戰爭情境,故事先情報掌握對作戰便產生決定性影響,臺美日除精進現行情報分享機制之外,在我國獲得MQ-9B海上衛士(Sea Guardian)無人機之後,國防部、外交部更應向美日爭取建構互動式的情報分享機制,以有效掌握解放軍動態。
(四)規劃MQ-9B與騰雲機之運用
國軍所採購的MQ-9B海上衛士無人機,是海洋監視的利器,再加上海軍現役的銳鳶無人機,以及即將服役的騰雲無人機,未來可以實施高低配,形成以無人機嚴密監控臺海及當面地區的情報網。此外,國軍可以考量常態性編組,長期監控解放軍渡海載具的動態,若中國企圖攻打臺灣,不論是採取大部隊登陸、斬首行動或奪取我外島,這些渡海載具的調動,便是蛛絲馬跡,故國防部應於平時掌握這些重要情報,確保戰時作戰勝利。
(五)有序監控解放軍海上補給線
解放軍渡海作戰要維持補給順暢,是極為困難的任務,
除了要面對國軍的抵抗,天候更是難以捉摸,這些都可能影響海上補給線的作業。職是之故,海軍司令部、艦隊指揮部須於平日便做好解放軍攻臺海上補給線的監控,戰時摧毀其彈藥、糧食的持續補給,便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從俄烏戰爭經驗得知,俄軍因缺乏足夠彈藥、糧食,部隊士氣快速下滑,軍心渙散,戰力難以為繼,顯見維持補給對戰爭勝負的重要影響。
七、結語
臺海兩岸因中國持續對臺灣的侵擾,讓本區充滿不確定性,為了因應解放軍可能的軍事蠢動,國軍在「防衛固守、重層嚇阻」戰略指導下,當落實各項戰備整備。為確保能重創解放軍的武力進犯,國軍應調整等待的心態,發展「源頭制壓」的論證,同時提出攻勢作戰武器需求,協請中科院加快研發與量產,以支援國軍「源頭制壓」構想。
此外,平時對於情報應充分掌握,並尋求與美日建立互動式情報分享機制,有效掌握解放軍動態,深入瞭解其強點與弱點,以在臺灣有事時,重創其海空輸具,遲滯或瓦解其攻臺行動,充分發揮「源頭制壓」的作用。
參考資料
一、上報,紀永添,〈臺灣「源頭制壓」的真正目標是船團〉。
二、王炯華,菱傳媒,〈獨家/砸百億買「海馬斯」火箭 竟無法與指管系統整合!國防部急覓解套案〉。
三、吳書緯,自由時報,〈總統視導空軍四聯隊F-16演掛載空射魚叉反艦飛彈〉。
四、胡敏遠,〈政府遷臺以來軍事戰略演進之研究〉。
五、政治大學,〈聚焦國防系列演講 止戰到重層嚇阻 建軍到兵力結構〉。
六、涂鉅旻,自由時報,〈我射程400公里「雄風」增程型飛彈4年內兩產完成〉。
七、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八、國防部,《2009年國防報告書》。
九、國防部,《2017年國防報告書》。
十、國防部,《2021年國防報告書》。
十一、歐錫富,〈2021年四年期國防總檢討特色〉。
十二、謝志淵、姜翔軒,國防大學,《源頭打擊》。
十三、羅添斌,自由時報,〈神祕雄二E巡弋飛彈有3型彈服役中 增程型射程達1200公里〉。
十四、羅添斌,自由時報,〈「臺版HIMARS」系統即將成形 傳捷克將參與8X8軍規發射車競標〉。
十五、顧崇廉,〈國防二法實施後我國國防決策運作之探討—由國防二法新制與美國國防部中共軍力評估報告談起〉
「台灣智庫」秉關心國防事務,編組「國防安全小組」,深入研究國防相關議題,並提出11項議題之政策建議(詳見「國防安全」專欄),盼有助國防事務的改革與精進。未來「台灣智庫國防小組」將在既有基礎之上,持續擴大研究能量與提出建言,為國防事務改革做出實質貢獻。
- 以財務觀點分析「潛艦國造第三階段後續艦籌建」預算編列 - 2024 年 9 月 10 日
- 太平洋島國論壇公報刪除關於與台灣關係文字之研析 - 2024 年 9 月 5 日
- 美軍強化印太部署之研析 - 2024 年 9 月 3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