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研究的戰略重要性

林蔚昀
5.7K 人閱讀

中國搶台灣問題話語權已更進一步

2023年12月25日,台灣人歡度聖誕節的時候,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創辦的首份的涉台英文學術期刊《中國台灣研究》(China Taiwan Studies,英文)季刊在北京創刊發布。據中央社報導,《中國台灣研究》內容涵蓋台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以及兩岸關係等領域,而中國社科院副院長王昌林也說,創辦這份刊物的目的是爭取國際社會更加全面深入了解台灣問題和海峽兩岸關係,進一步理解「新時代中國共產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支持中國政府推進實現國家統一。

這對台灣而言,代表什麼?代表中國對台灣的敘事戰開打了。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我們就看到敘事戰的重要性,俄國總統普丁為什麼要反覆強調烏克蘭「不只是鄰國,而是我們歷史、文化及精神世界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為什麼一直要說他發動「特別軍事行動」是「為烏克蘭去納粹化」?除了向俄國和烏克蘭境內的親俄人士做宣傳,這麼做的另一目的是想贏得話語權,讓民主國家不要同情、幫助烏克蘭。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本國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家安全研究所副研究員李俊毅在發表於2022年底的一篇文章〈借鑑烏俄情勢 審慎應處兩岸敘事之爭〉精闢指出,許多民主國家的領袖與群眾對烏俄複雜關係的認識不夠,因此即使他們不同意普丁的論述,也無法提出替代主張。李俊毅認為:「對烏國歷史與作為一個國家的認識不足,部分導致當前『烏克蘭疲乏』的現象,亦即民主國家援烏的熱情逐漸消退,社會在高漲的能源與糧食價格影響下,逐漸興起要求烏國早日談判以結束戰爭的呼聲。易言之,若民意接受烏克蘭人和俄羅斯人本就是同一民族,或兩國關係原本密切的觀點,便容易產生烏國妥協而失去部分領土亦無妨的結論。」

以俄烏戰為鑑,台灣怎能輕忽爭奪話語權

李俊毅更把這個困境連結到台灣的情況:「一旦台海爆發戰爭,中共勢必加強對外宣傳台灣或中華民國並非國家,因此不應受到外界的支持。鑒於兩岸關係的複雜、台海相對於美歐在地理上的遙遠,以及多數國家及其民眾對兩岸歷史的陌生,中共的敘事縱使不被廣泛接受,亦可能影響外界對台灣的認識與支持。如何透過社會與教育的管道,彰顯台灣的主體性與聲音,是台灣在敘事戰上應審慎思考與應對的課題。」

面對這個問題,台灣政府和民間該如何應對?答案只有一個:我們要去積極爭奪話語權,而且要用英文。台灣人再不用英文去爭奪話語權,就是坐以待斃,等著被中國代言。和陸/海/空戰、資訊戰、外交戰、心戰比起來,敘事戰看起來微不足道而且很多人也不知道這到底在幹嘛,但它也和其他戰爭形式一樣重要,而且它會影響學界研究、媒體輿論、智庫建議和政治人物的決策。它只是一張骨牌,但是一張骨牌倒下,會影響接下來其他骨牌的走勢和鋪出的圖象。

我們不要再抱持鴕鳥心態了,說我們台灣有多少、多好的研究,或我們多早以前就開始研究,也不要再說多少外國學者有很好的研究。英文發表的量太少,沒有被國際智庫、政府官員、社會大眾看到、採信,就不算數。國外漢學界和國關界(尤其是歐洲)其實沒有這麼了解我們,國外媒體界和民間,也沒有我們想像中/我們所希望的這麼了解我們。

劣幣逐良幣,當我們的優秀研究、優秀論述沒有被國際學界、國際媒體看到,他們就會去看中國學界/媒體輸出的論述,或是直接抄中國媒體的說法(這個現象也不是現在才開始,早在冷戰時期就是如此)。不管是運動還是國防,別人的球打來,我們就要打回去,不能傻傻站在那裡沒有任何動作。

未雨綢繆猶感不足,怎能麻木不理?

我三年前就意識到敘事戰的重要性。2021年1月,我寫信給許多台灣媒體平台和台灣文化歷史網站,說他們關於台灣的內容很好,建議做英文網頁,讓更多外國的讀者可以看到。有些人有回覆我,說我的建議很好,但是礙於經費和人力資源的關係,雙語計畫是他們的長遠目標,但短期內還無法實現。那時候俄羅斯還沒有入侵烏克蘭,我們還在後冷戰時代,新冷戰時代還沒開始。現在我想問這些平台/網站:你們準備好了嗎?對的時刻到來了嗎?雙語計畫可以成為你們的近期目標了嗎?

當然,做英文網站需要錢。最理想的情況就是政府出錢,讓這些媒體平台和文化歷史網站去把自己的內容翻成英文。但是這不代表政府要去干涉這些媒體和網站寫什麼,大家都知道當政府開始下指導棋,或是政府自己跳下來做,產生的東西就會是一場災難,當然,也有少數例外。但理想是理想,我們都知道現實沒有這麼理想。政府應該做,但政府不做或做太少、做不好,不代表個人什麼都不能做,就只能在那邊長吁短嘆、罵政府無能。看台灣各種社會運動的歷史就知道,不管是民主運動還是環境保育,還是性別運動,都是民間帶頭,然後政府跟上,敘事戰也會是一樣。

尤其,由民間來做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它會被國際認為是台灣民間真實的聲音。李俊毅在〈借鑑烏俄情勢 審慎應處兩岸敘事之爭〉一文中提到,敘事戰之所以比假新聞難打,是因為打擊假新聞,建立傳達正確資訊的管道就好,但「敘事之爭未必有正確答案。民主國家嘗試建立『正確』的敘事之舉,不僅變相替對手宣傳,也容易被批評為意識形態的操作。」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敘事戰更應該由民間來執行,而且要廣泛、大量地執行,並且現在就要開始做。

那麼,個人可以做什麼?從今天開始,可以寫英文的人,就去寫關於台灣的英文文章,發表在自媒體、學術期刊、社群媒體。有能力參加英文研討會的人就去參加英文研討會,有辦法投書給國外媒體的就去投書國外媒體,可以用英文出書的出版社,就去出英文電子書(最好是買了之後可以用PDF或是EPUB下載,這在國外的電子書市場已是常態)。可以經營英文網頁的媒體,快去經營英文網頁。可以用英文拍關於台灣政治史、文化史、文學史影片的YouTuber,就去拍,或講中文、上英文字幕也可以。

現在各種翻譯軟體都這麼進步,我們可以用機器翻,然後由專業譯者來人工除錯。把中文內容變成英文沒有這麼困難。不只英文,如果能做各種語言,會更好。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能讀英文。比如中東歐這一塊,就是要用當地的語言,才能接觸到更多社會大眾,而且有親切感。

話語權爭奪的範圍無所不在,且人人都該盡一份心力

我們可以寫什麼主題?什麼都可以寫。不要只寫政治、軍事、國際關係的事,雖然這些很重要,而且國際一直關注台海會不會爆發戰爭,但如果只講這些,國際就會把我們當成麻煩和問題,我們會被中國的敘事拉著走。而且中國社會科學院那個期刊《中國台灣研究》內容也不只涵蓋台灣政治,還包括「經濟、社會、文化以及兩岸關係等領域」。所以,我們可以談的主題包括:

1.強調台灣主體性的台灣史,台灣自古以來和各國的交流互動。

2.台灣民主化運動(從日治時代議會請願講到戒嚴時代的反抗,講到民主化後的社會)。

3.台灣經濟史(從史前時代玉器流動講到日治時代各種產業,再講到戰後的紡織業、腳踏車和晶片)。

4.台灣的保育成就,如何從戒嚴時期不能上山/去海邊,為了經濟發展不顧環境的國家,走到變成有許多國家公園、有公民參與保育的國家。

5.本土語言復興運動(台語、客語、原住民語如何被打壓,到今天開始慢慢復興、大眾化),可以講民間團體的努力、台語文學外譯、外國文學翻成台語、新一代的台語流行音樂。

6.各種社會運動(移工權益、教育、兒童權利、無家者議題、死刑和廢死運動、同志運動、部落和都市原住民青年如何面對/繼承自身文化歷史、青銀共居)。不要只講光明的部分,也要講問題和困難,這樣才能引起外國讀者的共鳴。

7.台灣文化(包括文學、音樂、漫畫、電影、電玩,而且要講最新的)。

以上提到這些主題,很多都是台灣研究(台文、台史)的範疇。我們已經有許多很好的內容和很好的出版品,重要的是把它們變成英文,放在網路上(一定要在網路上,作為公開資料,讓每個人都可以查得到)。我們也必須去思考,什麼樣的敘事策略才是有效的?什麼樣的東西,用什麼樣的方式敘述,才會打動外國的讀者?面對學者、政治人物、一般大眾,要有不同的敘事。

近年來,台灣研究的研究者,一直致力於「轉化」,把嚴肅的學術研究成果,轉化成大眾可以接受、喜愛、了解的語言。同樣地,我們現在也可以來思索,如何把台灣研究的內容轉化爲外國人感興趣的東西。

台灣研究必須被視為戰略一部分

很多時候,能引起大眾興趣和認同的,不是「台海要爆發戰爭了會沒有晶片」,而是打動人心的小故事。我們可以講我們台灣人的想法,台灣人的生活,台灣人怎麼看自己的歷史、故事、文化、語言、科技、國家,以及台灣和國際社會的關係/連結/互動,台灣對外國文化的興趣/了解/好感,這樣的故事才能引起外國人的認同、共鳴。這樣,如果有一天戰爭不幸爆發,我們對外國人來說才會是有血有肉、有歷史、有認同的民族,而不是一個遠東小島上面目模糊、不知道自己是誰的一群居民,或是「中國政府說他們是中國人」。

台灣政府必須把台灣研究視為台灣戰略的一部分。從中國都要把台灣研究攬過去做,還要出英文期刊,就可以看出台灣研究的戰略重要性。既然人家的手都伸過來了,我們當然不能放手。我們的研究,應該由我們自己來做,我們的故事,應該由我們自己來說。

關於台灣研究的戰略重要性,台灣研究的機構和研究者也必須有這個自覺。所以,我們不能關起門來做研究,不能只滿足於研究台灣文學、台灣歷史、把研究轉化為大眾書寫/漫畫/影視,而是要有外語訓練、外交訓練,必須將台灣研究和國際關係、文化外交、對外華語/台語教育做結合。

軍人有軍人的前線,外交官有外交官的戰場,而台灣研究的研究者,也有需要守護住的領域。

作者為作家,波蘭文學譯者。英國布紐爾大學戲劇系學士,波蘭亞捷隆大學波蘭文學研究所肄業,現就讀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史學組)。曾在波蘭生活工作11年,多年來致力在華語界推廣波蘭文學,於2013年獲得波蘭文化部頒發波蘭文化功勳獎章。

留言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