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台灣正走向哪個關口?

劉彥岑
604 人閱讀

近年台灣書市不少與中國攻台相關的新作,美、日、台各有專家對台灣有事的情境做了各種模擬。本文主要以謝宇程《我們如何守住台灣》書中所提的四種結局框架(下圖,筆者重繪)摘要這些作品,以供有心人做行動參考。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此框架的假設是,只要台灣積極備戰,就會迎來兩個好結局:成功守禦或阻止戰爭。反之,我們要嘛戰敗,要嘛麼投降。基於這個假設,我們用台灣積極備戰與否,做最主要的觀察指標。或許有人認為避免挑釁中國,裁軍、疏遠盟友,也可以避戰、維持現狀,但下面會說明為何這樣反而會導向壞的結局。

圖片來源:翻攝自蔡英文臉書

好壞結局的觀察指標與觀察時機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以下分成四個時間點:開戰或統一的N年前、1─2年前、數週前、開戰當天。在這四個時間點,分別有幾個關鍵指標可以幫助你判斷還有多久會打仗,以及走向好壞結局的機率。更重要的是,身為台灣人,你可以怎樣在不同的時間點改變未來,或是保護自己和家人。

時間點一:離開戰或統一仍有好幾年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任何準備都需要時間,開戰數年前,我們可以觀察台灣有沒有在積極備戰。

盟友的鞏固大概是最重要的。美國知名智庫CSIS和日本戰略研究論壇(JFSS)在2023年分別邀集美日台官員與專家舉行兩場很具參考價值的兵推,都指出印太盟友對戰爭發展的重要性:只要盟友協防台灣,中國都打不贏。

CSIS進行的24次模擬顯示,只要美日參戰,中國會以戰敗告終,反之,台灣極可能戰敗。日本戰略研究論壇則指出,戰爭必然波及日本,而在美日參與的情況下,戰爭發展將有利於台美日。賴怡忠以自身參與日本兵推的觀察,特別指出日本的政治決策會非常重要。舉例來說,日本需要考慮如何扮演烏俄戰爭中波蘭的角色,成為國際支援台灣的重要中繼站。

盟友的承諾會大幅度影響台灣的民心士氣。舉例而言,儘管台灣民主基金會 2022 年進行的民調指出高達71.9%的台灣人在中國犯台時,願意為台灣而戰(註一)。不過,台灣人對國軍的信心仍然相對偏低,並期待美國履行協防承諾。中國也很清楚這一點,所以無所不用其極希望讓台灣人相信美國會放棄台灣。

所以在這個階段,筆者觀察的是政府是不是能和盟友建立互信與進一步的承諾、是否能暢通軍事外交溝通的管道。而我們也要藉提升軍事戰備,向盟友和對手展現我們保護自己的決心。

若上述並沒有確切執行,則我們必須觀察台灣政府是否逐漸轉往親中路線。

●政府是否由親中派執政?國會是否由親中派獲得多數?

●若是,則台灣備戰是不是弱化而導致入侵風險增加?

●若是,則需要觀察民主制度是不是開始動搖?台灣是不是開始像香港一樣,司法獨立受到政府破壞,反對派政治人物被撤職、查辦,新聞、言論自由受到司法威嚇?

●若是,走到這階段,代表自由而公開的民主競爭被消滅,中國在台灣的代理統治已經鞏固——有很高機率台灣將走向和平統一的結局。

時間點二:離開戰或統一可能剩1─2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如果中國選擇武統,則開戰前一到兩年必須進行大規模的演訓和動員。

諸多美、日、台近年出版的相關著作,包含易思安(2017)、王立、沈伯洋(2021)、渡部悅和等(2022)都指出要讓共軍能渡海,事前動員跟整備規模會非常龐大。欲動三軍,糧草先行。要在各國的情報監偵全無察覺的情形下部署是絕無可能。

在這個階段,日美必然示警,而台灣加緊戰備。

如果中國選擇和平統一,則代表台灣政府很可能已被親中派控制,無須中國耗費龐大人力物力,承受戰敗風險強行開戰。這階段台灣政府會推動與中國政經社會的治理整合。

台灣將逐漸香港化。香港逐漸喪失自主權的過程,是為殷鑑。舉例來說,台灣可能會再度簽署服貿協議、強化兩岸司法互助、放寬中國來台移民投資的標準,並移除國安、資訊領域等對中資的限制。反對派會開始被司法追殺。最終和平協議會浮上檯面,並在反對派已無政治影響力的狀況下順利通過。

時間點三:離開戰或統一可能只剩數週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若走向武力統一,開戰前美日等主要民主國家會開始撤僑。這是最關鍵的觀察指標。

若走向和平統一,則已經有明確的政權轉移程序和時間表,一如香港回歸。

這個時間點是要拿著台灣護照,以台灣人身分離開的最後機會。

時間點四:開戰時刻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若台灣在先前有做好戰爭準備,仍不幸未能嚇阻中國武力犯台,則能獲得盟友馳援,並有高機率戰勝。歸納 CSIS 2023 兵推的結果、渡部悅和等(2022)的推論,以及王立、沈伯洋等(2021)以波灣、烏克蘭戰爭整理的資料,儘管台灣很有可能需要自行承受針對指管通資情監偵(C4ISR)體系的第一擊,但因戰場主要被拒止於島外,軍隊約為3000 – 4000人戰死,而平民死傷人數會相當少。

若台灣擺爛沒有做好戰爭準備,但又沒有接受統一,致使兩岸軍事實力失衡而中國攻台,則因無法順利維持海空優勢,戰場將包含本島的登陸與城鎮作戰,軍民死傷會相當慘重。若美日不介入,以目前兵推結果,台灣有較大機會慘敗被統一。

若台灣政府名存實亡,接受和平統一協議,則兩岸應無大規模戰事,但統一後現在享有的言論自由、民主制度、公民社會、社會福利、健康保險、國際化的經濟與生產供應鏈環境,將被納入中國體系而內地化,逐漸蕩然無存。

小結:我們需要鼓勵政府積極備戰

在時間點一,行動方面,讓台灣政府積極備戰,對我們來說,是可行性最高、成本最低、最容易導向好結局的策略;反之若政府開始親中,則我們必須持續監督,試圖扭轉,並可初步規劃後路。

在時間點二,若台灣有在積極備戰,但中國仍有攻台跡象,則我們可以充實自身民防知識、規劃老弱家人暫離的方式,並做資產的避險配置;若台灣走向和平統一,則除了努力以公民身分扭轉局面,也須做最終去留的打算。

在時間點三,是撤離台灣的最後機會。之後若實際開戰或和平統一,海空交通或將被封鎖,而以台灣人身分免簽出國避難的能力將會喪失。

在時間點四,我們能做的已經不多。

總而言之,作為一個公民,能以投票和日常的政治參與改變未來,還是成本最低,最容易實踐的方式。以 2024 總統大選為例,我們可以思考、和親友討論,哪些候選人能堅定地支持備戰、鞏固與盟友的關係?我們能把未來託付給哪些人,讓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台灣的整軍經武,而非擔憂備戰弱化、盟友離心;而非看見政府受中國滲透,金融、媒體、司法逐漸步上香港後塵?

台灣社會的分歧,其實並沒有想像中大,政大選研中心2023年的民調指出,台灣將近九成民眾希望維持現狀或獨立(約86.6%)。希望這個分析能鼓勵看到這邊的你付出一些行動,守護共同的未來。

註一:若粗糙地與蓋洛普(Gallop)2015年的市調對照,在75個國家間,台灣人為國而戰的意願排第15,願意一戰的民眾比例,可能不遜於中國(70%),而遠勝日本(11%),在歐洲僅輸給芬蘭(74%)。

參考書籍與相關報告

●易思安著、申安喬等譯,2017,《中共攻台大解密:1000個轟炸目標、14個登陸的戰場、一年兩度的時機,以及台灣人民何去何從》。遠流出版。

●王立、沈伯洋,2021,《阿共打來怎麼辦:你以為知道但實際一無所知的台海軍事常識》。大塊文化。

●渡部悅和等著、李彥樺譯,2022,《台灣有事:日本眼中的台灣地緣重要性角色》。燎原出版。

●謝宇程,2023,《我們如何守住台灣:保護家人、事業、財產,需要評估的情勢,必須採取的行動》。商周出版。

●Cancian, M. F., Cancian, M., & Heginbotham, E. (2023). First Battle of the Next War: Wargaming a Chinese Invasion of Taiwan.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作者在挪威某能源集團做數位產品設計。大學不務正業唸了台科設計跟台大社會的兩個學士,研究所跑到芬蘭做永續創新研究。儘管身在極北苦寒之地,還是關心台灣的總體動態。

留言評論
劉彥岑
Latest posts by 劉彥岑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