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月台灣的總統選舉情勢詭譎多變,台灣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的民調下滑到與侯友宜接近,而郭台銘也在這周宣布參選總統。在郭台銘參選之前,坊間即強力推薦他順便組黨,畢竟組成政黨後參選不分區,在現階段總統選舉曝光度全面超過立委選舉的情況下,讓不分區參戰對郭台銘沒有太多額外的花費成本,反而還可能順勢取得下一次總統選舉提名權甚至之後四年立法院黨團協商的資格,也可以實際在各地布下長期經營的人脈。
政黨是助力也是阻力
這也是柯文哲2019年之所以成立政黨的主要理由,如同我四年前所預測的一樣。然而,無論是已經組黨四年的柯文哲、或者可能組成政黨的郭台銘,都會受到政治科學中的政黨理論給左右──政黨將給這兩位候選人幫助,但幫助也會伴隨著挑戰。
現階段柯文哲就面臨了政黨理論帶來的挑戰。我之前曾經說過,無論喜歡台灣民眾黨或柯文哲與否,他們在政黨制度化上面顯然是下過功夫的,包括建立候選人提名制度(即使制度有爭議,例如酒駕一次)、包括在各地設立辦公室以及認養制度、包括每周末固定到各地舉辦講座培訓,先不論預算哪來,這些都是讓政黨從社運型政黨或是跟風型政黨走向全國性政黨的基礎,而台灣民眾黨在2022年拿下新竹市,就是其政黨走出一人政黨的一個證據。
然而,為什麼要建立政黨跟全國性政黨?一開始柯文哲討厭政黨,如同美國國父一開始也都討厭政黨,所以美國憲法裡沒有政黨二字。但是美國國父建國後就開始組黨了,柯文哲也在嘴巴上說不要後就在2019年組黨了。因為政黨招牌本身對於要從政、尤其是要挑戰全國層級的候選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政黨具有識別力
當一個選區的選民越來越多時,候選人不可能見過每一位選民,而選民只能透過間接的方式去認識候選人跟政黨,此時政黨標籤或政黨招牌就成為最簡單的途徑,例如知道是兩大黨的候選人,就大概知道該候選人對統獨的看法,所以我之前研究顯示台灣村里長選舉之中,村里越大,里長們越可能掛兩大黨招牌出來參選,更別提是其他更高層級的候選人幾乎都掛黨籍了。
政黨招牌成為高層級選區候選人一個極為省成本的宣傳策略,掛上黨籍就宣傳了80%的政策方向內容、也直接取得核心支持者的支持跟動員,不掛上黨籍就算民調高都可能落選。
然而,政黨招牌不是萬靈丹,加入政黨隨之而來的就是面對加入政黨的成本──黨員要共同維護這個政黨招牌的好名聲,否則就會被一起拖累。最近這個月來,柯文哲本人的言行跟宣傳策略其實都沒有改變太多,但是支持率卻可能受到其支持者的言行舉止不被其他人喜歡而受到影響、或者受到同黨黨員被起訴的影響,也就是一些人口中的「幫忙敗票」。
加入政黨必須一起呵護
政黨招牌的好處是可以快速省成本的宣傳、觸及更多人,但因此共享者政黨招牌的黨員或支持者們就必須要互相約束、共同維護這個招牌的名聲。這件事對於民主政治跟民主理論來說是重要的,因為假如沒有政黨,任何人當上總統都可以為所欲為,反正之後只是下台而已。
但因為有一群人共享政黨,哪一位當選之後沒幹好,他黨內其他未來想參選的人都會被拖累,因此該黨會督促其當選者好好幹,否則大家會一起沈船,而選民也才有機會在下次選舉懲罰做得不好的執政者的同黨繼任者。這些政黨招牌帶來的約束對於民主是有利的,雖然可能使得政治人物因此覺得綁手綁腳。現在柯文哲受到這些同黨黨員的負面影響,之後郭台銘組黨也可能面臨相同的負面效應。
但這些「負面」影響,其實台灣兩大黨早就也都經歷過了,這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民進黨在成立之初,在立法院內打架、性別歧視發言屢見不鮮,國民黨許多地方黨部有黑道前科也不是新聞,這些也都影響了兩大黨的得票、曾經讓兩大黨在地方或全國層級選舉大翻船。
那麼為什麼要包容這些負面影響,一路經營政黨至今?套句柯文哲曾經說過的話:「那些不能拿來交換的,就是核心價值」。一個政黨之所以能夠成為延續經營、不被黨員的負面言行直接拖垮、而能夠逐漸發展茁壯獲得全國執政權,不只是靠政黨的制度化,而更是靠鮮明的核心價值。
有核心價值,政黨才能穩步前進
以民進黨為例,追求台灣持續維持民主自由與主體性,這個鮮明的未來展望就是讓許多支持者願意持續支持、忍受並約束其他黨員的負面言行的主要動力;而對國民黨來說,即使有些辯論,但中華民國的榮光以及國父孫中山的願景也是許多國民黨員不離不棄、督促黨內檢討與追求變革的主要動力。這些都是郭台銘與柯文哲所討厭的「意識形態」,但意識形態才是政黨之所以能夠制度化並走得遠的核心,如同要蓋出台北101也需要中間的那顆大球阻尼器一樣,才不會一地震就垮了。
因此,無論是目前受到負面影響的柯文哲,或是可能組黨的郭台銘,現階段或未來受到同黨黨員的拖累,其實都是政治科學裡面政黨理論早就指出會有的副作用,而正視這些副作用,才可以淬鍊出一個大黨可長可久的意識形態。當然,假如政黨持續無法建立起其鮮明的意識形態,而黨員與制度化都不過只是燒錢或跟風形成的話,那這些政黨招牌帶來的負面效應,很快就會讓支持者跳船逃生了。在解嚴之後,台灣曾經紅極一時並取得席次的新黨、親民黨皆是如此。意識形態與政黨制度化,兩者是走向小黨走向大黨的關鍵。
作者為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在台中一中被選進數學校隊,接著考取台大電機系後想當個科學家。在椰林繞了一圈後,覺得還是人類有趣多了,於是跟著數學一起投入研究政治,成了政治科學家。
- 為何民眾黨不會(立刻)泡沫化? - 2024 年 9 月 12 日
- 台灣政黨第三勢力會滅亡嗎? - 2024 年 8 月 29 日
- 林郁婷事件預演了中俄聯合資訊戰的樣貌 - 2024 年 8 月 1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