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的形象與信賴危機
前民進黨女黨工近日指控遭長期與民進黨合作的導演薛朝輝摸胸性騷擾,向時任婦女部主任許嘉恬通報,遭質疑「為什麼不跳車」,並壓下申訴案。事件經媒體大肆報導,引爆輿情憤怒。賴清德主席立即指示提高處理層級,並多次向受害女性與社會大眾道歉,但風暴並未因此止息。
緊接著青年部和組織部陸續傳出性騷案,發言人謝佩芬也自爆三年前曾遭受性騷擾,被黨務同仁要求忍耐顧全大局。一連串性騷案嚴重衝擊民進黨向來標榜的進步價值,以及社會期待與要求,藍白政黨誓言「不能這樣就算了!」
民進黨高層除了道歉,當機立斷將涉嫌壓案吃案的黨務人員解職,並負擔受害者心理諮商開銷,提供法律協助追究加害者的責任,而被解職的黨務人員也不乏誓言採取法律行動捍衛自己的名譽與清白。
司法調查與訴訟、受害者爭取到應有的公義曠時費日,但民進黨必須立即建立一套高效能的性騷擾申訴與評議制度,必須有外部的專家學者參與,不容再發生任何壓案吃案,並且深刻檢視黨內職場文化,徹底落實黨內性別平權,更進一步提出相關的政策與法律改革,才有可能重建重挫的形象與社會信賴。
藍白是撿到槍,還是回力鏢?
然而,不論民進黨做什麼、怎麼做,藍白政黨恐怕都不會放棄政治炒作和鬥爭的機會,會刻意將性騷與民進黨劃上等號,藉此掩飾空洞的選舉政見,轉移類似台中捷運意外、新北治安惡劣、官員涉貪等執政弊端的社會關注。
筆者無意評論誰有資格誰沒資格評論性騷,畢竟性騷擾的問題需要更多人關注才有改變的可能。然而,一時之間藍白政治人物顯然都(輕易)站上性別平權和人權尊嚴捍衛者的位置。
柯文哲以他向來無人能懂的邏輯,說他在乎的是體制,而不是針對個人。筆者好奇的是他到底在乎什麼體制,民眾黨又有什麼體制,有的話又怎麼會放任柯文哲長期以來的仇恨語言?
柯文哲話才說完沒多久,民眾黨過去發生的數起性騷擾案又再次被提起。其中一件的受害者是深受柯文哲器重的學姊黃瀞瑩,柯文哲卻以「以職務摩擦」輕輕帶過。也曾有支持者義工被競選團隊成員性騷擾,柯文哲則是回以「這事情我不想管」。
柯文哲自己就是職場霸凌和性別歧視的慣犯,評論女性的長相適合坐檯、「耳鼻喉科看五個洞,婦產科一個洞,在女人雙腿之間討生活」諸如此類不堪的語言要多少就有多少,也動不動就威脅要對誰丟公文、要誰把自己養的狗牽回家。
性騷擾經常不離職場霸凌,柯文哲一貫的言行顯然就是職場性騷擾的結構性因素,但他從沒認真道歉過,更別說深自檢討。柯文哲號稱在年輕族群得到最多支持,筆者好奇的是,特別重視性別議題的年輕族群又怎麼看待柯文哲低落的性別平權意識,他們還能確定自己真的是關心受害者,是在為他們申張公義嗎?
上了八堂課就奇蹟式地成為財經專家的連勝文,自然也沒有錯過炒作性騷案的熱潮。他在臉書發文,控訴民進黨白天用光電污錢,晚上欺負女人。連勝文要不要指名道姓是誰這樣?或是教教大家怎麼用光電賺大錢,畢竟國民黨創造過核四這樣的大錢坑,也和遠雄和柯文哲聯手打造大巨蛋。
國民黨方面大言不慚地說黨內沒有性騷擾案,也對,大概受害者都是黨外人士(包括民進黨立委范雲),也有許多性侵案,包括侯友宜執政下的新北市衛生局僱員被性侵,申訴無門又被衛生局長關約談,因而羞憤而自殺。有網友貼出關國民黨數十起性侵與性騷案件,立刻被臉書下架。
性騷風暴令人難堪的現實
隨著國民黨選舉操盤手傅崐萁也被爆性騷擾女記者,近日更傳出國民黨智庫研究員長期性騷,受害者保守估計超過五人,立委陳雪生性騷擾范雲的案件二審有罪判決也以出爐,國民黨宣稱不影響立委提名。可預見的未來各政黨都有可能會有更多不堪的過往被揭露。性騷風暴正在擴散中,中國民運人士王丹與流亡詩人貝嶺都被爆出性騷擾,出版業、媒體各行各業接連傳出新一波的#MeeToo風潮。
台灣社會面對這樣的性騷風暴,實在不應該只在乎哪個政黨的個案較多,性騷和性侵一件都不應該發生,每一個個案都必須受重視,不同政黨面對和處理的態度遠比個案的數目重要。
同時,我們也必須避免因為相似的訊息大量且反覆傳播,因而淡化了對議題的關注,漸漸麻痺而不去察覺、檢討和改正性騷擾的結構性因素。個別加害者必須無所遁形,但是還有許許多多深藏在日常生活的話語、眼神、肢體動作、人際互動更不容忽視,都必須要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合理的規範。
面對性騷擾的議題,沒有人是局外人。這牽涉到自我約束與照料,也是社會、文化和法律的問題。性騷擾(或涵蓋範圍更廣的騷擾)並不會只發生在職場女性身上,只要涉及人際互動,特別是有權力不對等的場所機構,會衍生身體和心理的冒犯和威脅,就有發生性騷擾的可能。
職場和學校是性騷擾最常見的處所,大眾運輸、餐廳、任何公共場所、家庭和其他私領域也都有可能發生,性騷擾「罪惡的淵藪」非大男人主義的應酬文化莫屬,酒精和飲酒的氣氛強化了性別權力的宰制,連學術圈、藝術與文化圈也不例外。
不對等的權力並不盡然都以顯目的方式運作,也可能出自單方面過度詮釋互動關係中的模糊與曖昧空間,甚至將崇拜、仰慕或尊敬曲解為可以所欲為的權利,利用另一方的不知所措、軟弱或脆弱使其順從。這樣的狀況當然有可能成為加害者辯駁或卸責的藉口。
別讓性騷案風暴遮蔽現實感
筆者無意也無權指導大家怎麼詮釋日常生活中各種錯綜複雜的人際互動關係,以減低性騷擾的風險,但可以確定的是,對身體界線和情感的細心、自決自主意識是必要的基礎,但不應該動輒得咎讓任何接觸都變成侵犯,而能維持一種愉悅和相互尊重的良善關係。
如果還是發生了性騷擾,受害者有冤屈絕不應該吞忍,但需要尋求社會與法律支援網絡,自救自助是必要條件,但不是孤單地面對、不斷自責。
這一波性騷擾風暴較令人憂慮的是媒體和網路訊息病毒式的急速擴散,遮蔽了許多人的現實感。少了自我體察和要求的正義將是廉價的正義,容易使人亢奮,對於性騷擾的集體控訴將成為集體歇斯底里,以正義為名滿足仇恨的快感。
這樣的情境無助於道歉和認錯文化的建立,加害者將更有機會繼續隱身,而沒有公開承認錯誤,接受應有的合理責罰,並以實際行動證明悔過並尋求寬恕。
這幾天還有多少人關心台美在6月1日簽署影響深遠的「21世紀貿易倡議」、「關務管理與貿易便捷化」、「良好法制作業」、「服務業國內規章」、「反貪腐」和「中小企業」五個面向,有助於降低台灣中小企業出口成本和增進出口能力與機會?
台灣媒體因為有中國統戰和在台協力者的操控,擅長鎖定特定議題製造台灣社會內部矛盾,擾亂台灣人的價值判斷和遮蔽現實感。聰明的台灣公民懂得適度抽離新聞炒作,調和所接受的訊息,找回現實感。
作者任教於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不務正業,致力跨越學術藩籬,畢生最大夢想是臺灣人成為有知識、正義感和寬闊世界觀的新民族。
- 中國語彙對臺灣的侵犯不亞於飛彈 - 2024 年 12 月 3 日
- 歷史夢魘或翻頁?柯文哲司法案件的啟示 - 2024 年 9 月 3 日
- 傅柯的權力論述與我們所處的時代:從傅柯逝世四十週年談起 - 2024 年 7 月 1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