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不少讀者朋友和筆者一樣,覺得近日(或一直都如此?)國內的電視和網路媒體的新聞報導和談話節目整個歪掉,當中夾雜大量的包含惡意的訊息(病毒)。而且時值中國武力侵擾台灣加劇和大選之際,這樣的形式令人憂心,台灣人必須謹慎以對。
縣長涉貪遠不及論文爭議重要?
姑且不論林智堅論文風波的是非曲折,顯然在過去這兩個月的期間,聯合、中時、TVBS、EToday和一些談話性節目,鋪天蓋地報導和評論林智堅論文案,刻意忽略諸多事實和學界不同的見解,塑造既定的社會觀感。
筆者必須再次強調,論文的爭議應該由後續中立超然的申訴和司法程序處理,處理過程也必須攤在陽光下接受檢視,媒體應該自律,任何炒作都是在混淆視聽,干預學術審查和司法程序。
這些媒體(人)不見得都暸解論文寫作和學倫審查,他們何時真的關心學術研究品質和在職班的問題?對於林智堅論文案的「熱議」說穿了就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選舉操作。
林智堅已如其所願的退選,但這些媒體並沒有停止炒作論文案,嗜血的程度令人無法想像。他們持續操作「走了抄襲,來了挺抄襲的。同時國民黨和民眾黨對自家人涉入論文抄襲若非刻意迴避,就是表示即使有抄襲也不會退選。對照對林智堅的全面撲殺,雙重標準、誠信低落的程度更甚論文抄襲。
這些媒體炒作林智堅論文的比例,相較於許淑華、林杏兒、蔡壁如、高虹安和其他人的論文爭議,從五百倍到一千多倍都有,和報導林姿妙貪污案和台北市政府燈會黑帳的報導也有數百倍之差。貪瀆難道不比論文重要嗎?除了選擇性炒作之外,還有什麼原因?
面對殺警案除了憤怒之外,還應該有什麼?
監督政府或執政黨是媒體的天職,媒體具有特定政治意識和立場有都是民主社會常態,但差別在於是否忠於事實、誠信和比例原則。這些媒體從筆者的角度來看,只要是能打擊民眾對於民進黨的支持和信任的,就是值得炒作的,手段再偏頗、再暗黑都在所不惜。
這樣的媒體不再只是傳遞訊息的機制,儼然是認知作戰和鬥爭機器,制約著閱聽人的情緒和慾望。媒體在台南殺警案發生的第一時間,在未審慎查證的情況下,就迅速發布「逃犯」照片和資料,引發民眾恐慌,事後證明是烏龍報導。
而大量且反覆的報導佔據版面,刻意強調受害人家屬的情緒,對法務部、內政部、整個行政和司法體系的咒罵。受害者家屬的激烈情緒絕對是可以理解的,但媒體的炒作似乎是藉機煽動民眾的憤怒情緒。
憤怒也許可以理解,但絕非討論懲戒體系或任何公共議題必要且充分的條件,死刑存廢的議題的討論也不是靠憤怒就可以。類似像張姓名主播那樣在自己的節目中歇斯底里地咒罵廢死聯盟和聯合國人權公約,甚至刻意扭曲廢死聯盟的主張,相當大的程度上反映媒體將情緒當作攻擊武器,無意理性討論,更別說是尋求共識。暴力犯罪是全民公敵,如此這般鞭屍廢死聯盟,不也是一種以義憤為名的暴力嗎?
《數位中介服務法》等於箝制言論?
NCC研議中的《數位中介服務法》顯然是近日統派媒體和政黨的極盡妖魔化的攻擊對象,也因此中途喊卡。《數位中介服務法》類似保護兒童和青少年免於受不當訊息侵擾的網路守門人(gatekeeper)設置,可以發揮保障隱私權和智慧財產權、弱勢族群使用網路的權益、防止網路詐騙等功能,而且有清楚界定權責主管機關和監督機制。
對公共議題進行辯論是民主社會常態,但是當媒體和政黨合流,讓政治目的蓋過一切,不炒作和扭曲就不會說話,無所不用其極妖魔化具有正當性的法案。事實上國民黨和民眾黨自己先前也都提出類似的法案,如同蔣萬安看過保密的疫苗採購文件,卻又站在攻擊自己做過的事的立場,再嫁禍給民進黨。這種手段和共產黨鬥爭有什麼差別?
我們還要忍受包藏惡意的媒體多久?
荷米斯(Hermes)是古希臘神話中的信使之神,也是文學、藝術、商業和技術的發明者,更是狡猾的小偷和騙子。荷米斯後來也成為現代媒體的原型,充分顯示訊息傳遞的曖昧性。
如同媒體理論大師麥克魯漢(Marshall Luhan)所說的,「媒介即是訊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媒體傳遞和播報訊息的同時,會影響和決定閱聽人的視聽,也可能遮蔽、扭曲閱聽人價值判斷、現實感和世界觀。
當媒體成為一部鬥爭機器,它不僅選擇性地誇大和扭曲特定訊息,更在強化某種仇恨結構。統派媒體和政黨顯然都刻意迴避十八歲公民權修憲公投的議題,因為他們憑一己之私將這個議題設定為對民進黨有利,漠視和犧牲廣大的青年人口的基本人權也無所謂。
電視和網路媒體傳播的包含惡意的訊息無所不在,例如裴洛西訪台期間,統派電視台新聞和談話節目就持續對裴洛西訪台發動攻擊,將中共加強對台壓迫完全歸咎於我國政府和裴洛西,完美複製中國政府的論調。
我們從近幾年的公投亂象就已經可以看出,中國對台的認知作戰已深入人權議題,這段期間臉書也出現大量假帳號發表的言論,混入宗教和環保議題,無獨有偶地鄭寶清的臉書頁面也有大量公關公司的人頭帳號密集的活動。
Google、Line、雅虎首頁的重點新聞長期以來一面倒都是反民進黨政府的新聞標題,很頻繁地發布不具科學性的網路民調和經常都只有數十人的街坊民調,為非民進黨候選人造勢帶風向,假新聞和包含惡意的訊息也層出不窮,影響選舉和製造社會矛盾的企圖不言可喻。
2018~20兩次大選期間的韓流,中天為首的媒體完全失衡的報導、夾帶謠言和惡意的訊息、言語霸凌對台灣社會造成的衝擊殷鑑不遠。面對當下的統派媒體和政黨顯然正在複製韓流模式,台灣人還要忍受這樣的媒體多久,台灣社會該如何做出回應?
「自由,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每個成熟的公民都應該是知識主體和行動者,都應該有能力和義務反擊劣質惡質的媒體報導。除此之外,我們也應該再次用選票向惡質媒體和中國認知作戰說不。更長遠來看,還是必須透過教育提升整體人民的媒體識讀,從專業的角度強化媒體的自律。
媒體雖為第四權,也必須接受監督和評鑑,政府和台灣社會都不應該縱容劣質和惡意的媒體繼續製造社會矛盾和淪為中國認知作戰的工具。中天可以被關台,其他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媒體也沒有理由不行。
- 歷史夢魘或翻頁?柯文哲司法案件的啟示 - 2024 年 9 月 3 日
- 傅柯的權力論述與我們所處的時代:從傅柯逝世四十週年談起 - 2024 年 7 月 18 日
- 當第一大黨成為國政的亂源…… - 2024 年 4 月 2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