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智庫「挑戰2032:台灣國家願景系列論壇」第三場「協和台灣」論壇,台灣智庫執行委員洪慈庸、台灣基進黨主席王興煥、社民黨台北市議員苗博雅、苗栗縣議員曾玟學、民進黨高雄市議員黃捷出席「二次民主改革與台灣政黨發展」座談。
洪慈庸:思考如何以協和式民主團結台灣延續本土執政
在過去十年,這場次的與談人們深度參與小黨的發展和運作,從2014年太陽花學運開始,當時公民社會的力量基於對執政黨的不滿、對社會和政黨改革的深切期待,匯聚力量產生了時代力量、社會民主黨、台灣基進等小黨,近十年成為台灣政黨非常活躍的發展時期。
許多的年輕政治工作者懷抱高度理想,希望為台灣的政黨政治注入新的活力和不一樣的力量,盼提供選民更多本土政黨的選擇,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面臨單一選區的立委選舉,若本土政黨未能整合難以取得席次,因此現在民進黨透過「民主大聯盟」和無黨與小黨進行合作。未來仍期待台灣能有另一個本土政黨,但在往這個目標邁進的同時,應思考面對中國的文攻武嚇及併吞威脅,要如何以協和式的民主團結台灣,讓本土力量繼續執政。
王興煥:打造無論政黨輪替都效忠台灣的本土政體
台灣基進和民進黨的關係拿捏,始終考慮的不是理想性跟道德性問題,而是台灣政治的結構性問題,從2013年組建為台灣基進前身、名為「基進側翼」政團前,在歐洲的台灣留學生經歷十年的知識儲備與激盪,始終考量的是結構性問題,扣合台灣持續民主深化、走向民主鞏固的願景。
即便前總統李登輝推動台灣民主化已經三十年,歷經三次政黨輪替、完全執政卻仍未能解決定期選舉和「亡國感」的危機,若未能解決對岸中國和島內親中協力者的問題,這樣的危機會持續伴隨民主存在,因此盼至少要有第二個本土政黨進入國會,打造無論政黨如何輪替都效忠台灣本土、以台灣大局為念的「本土政體」。
苗博雅:民主大聯盟是成熟國家的政治人物與政黨合作
318運動後討論聚焦於大黨與小黨間的關係,2016年社民黨與綠黨結盟,和時代力量與民進黨深化合作取得國會席次的路線不同,多年後,小黨與大黨合作竟成為「不可承受之重」,遭遇喪失理想性和自主性的質疑,然而多黨制國家大、小黨合作很常見,台灣卻只有藍營可以談,造成小黨人才出走或分裂,這樣的政治文化真的健康嗎?苗博雅認為至今都是社民黨員,因「台灣需要不同的選擇,台灣本土執政的選項不能夠永遠只有民進黨」。
「民主大聯盟」是成熟國家中會出現的政治人物與政黨間的協調合作,基於部分共同理念來達成爭取國會席次,未來在國會中進一步運用協商、合作、競爭來落實政治理念,盼和社會大眾對話,政治工作者無論身處什麼政黨,共同的目標都是守護台灣自由、民主的現況,並讓人民生活更幸福。
曾玟學:與民進黨合作是對台灣政黨及不同價值想像的實踐
以「民主大聯盟」和民進黨合作,是自己對台灣政黨及不同價值理念想像的一個實踐,探索在本土政權延續、台灣主體性優先的前提下是否有不同的可能性選擇,以苗栗縣為例,從戰後至今從未有本土派在單一席次選舉中獲勝過,這是由於於國民黨政治人物長期把持資源、讓地方政治意識型態未能轉變,因此有新的人能突破框架非常重要。
面對傳統地方勢力的資源及政治能量的維持,盼能有穩健執政的民主政權繼續帶領台灣在國際上維持能量,並期待台灣能夠給不同的政黨更多發揮空間。明年民進黨能不能突破八年執政後,繼續獲得台灣人民的認同延續執政?若再一次面對三黨不過半的國會,可能會面臨非常多紛擾,也會是未來四年台灣的重要挑戰。
黃捷:「藍白合」若成在野最大力量將是台灣危機
台灣在面臨國際壓力的時候會團結面對,面對中國勢力威脅,這種「台灣隊精神」應該是台灣人的基本共識。當民進黨持續執政,許多年輕人可能認為健康的民主政體應該政黨輪替、傾向投給在野黨,但若在野最大力量是「藍白合」的話,就是台灣非常大的危機,包括馬文君疑似洩密案、傳出民眾黨要提名上海外配做不分區立委,都要思考是否會傷害台灣民主和主體性。 以台灣民眾黨為例,目前台灣政黨政治最令人不安的一塊,便是小黨發展不如當初預期,一個缺乏願景、核心理念、甚至做政治分贓的政黨,這是非常大的警訊。現在「民主大聯盟」的立委人選符合自己過去期待的小黨精神,集結各領域、各議題突出的人才,是代表台灣多元價值,又能在健康、安心的環境下讓台灣繼續進步的力量。
台灣智庫是一個關注廣泛公共議題的政策平台,以建構正常化國家、落實自由民主及追求幸福社會為核心價值,匯聚具有共同理念的人士,一起在這個平台上勾勒與實踐國家社會的發展願景。
- 邁向協和台灣願景 探索政治制度的設計如何反映多元民意 - 2023 年 11 月 16 日
- 政治現實如何考驗理想?跨黨派政治工作者共思台灣政黨發展未來 - 2023 年 11 月 10 日
- 以民主文化團結台灣 正視憲法問題健全政黨政治 - 2023 年 11 月 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