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COVID-19的回顧與展望

林應然
1K 人閱讀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歷經了近一千兩百個日子的折磨,台灣的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自2023年5月1日起自第五類傳染疾病降階為第四類,先前為此成立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將解編。據媒體引述官方報導,這次疫情曾經最多有22萬人同時隔離中,歷經3波本土疫情,全台1023萬人染疫(這是最低的統計,若加上未通報未檢驗的應該會更多)、1萬9000多人死亡,隔離檢疫天數從14+7減到0+N天。回顧這三年多來的風風雨雨,有時風狂雨驟,咆哮怒號,有時微風細雨,引人沉思。雖然疫情未完全退去,但因為病毒已經毒性轉弱,多數人已經感染確診獲得免疫,疫苗也普遍施打,至少已經獲得一定的控制,再加上人們也對疫情習以為常,想回歸正常人的生活,因此選在這時候降解,應該也是時候了。

圖片來源:翻攝自華視新聞YouTube頻道

潘朵拉的盒子是誰開啟的?

最初的武漢新冠肺炎疫情自2019年底從中國武漢爆發至今累積已經至少造成全球近7億人感染、7百萬人死亡,雖然被視為是病毒源頭的中國堅拒承認;但這對於一個強權國家而言並不奇怪,中國有沒嘗試製造新病毒當成生化武器是一個羅生門,只有武漢實驗室的相關人員心理自知,對外中國當局當然會積極否認,以免無法對全世界因此過世的亡魂交代甚至被要求賠償,在這強權即是公理的現實世界裡,羊群是無法對戰狼說理求償的。

福禍相倚,憂喜相生

打從中國武漢出現新冠COVID-19疫情進而擴散到全球以來,台灣最初受惠於中國政府的敵意,禁止中國人來台旅遊,避免了第一波的疫情傳染,再加上憑藉著最初去武漢考察的疾管署官員的敏銳警覺心,發現當時疫情已有中國當局否認的人傳人事實,相對比其他國家早一步關了國門,再加上四面環海容易閉關管制,守住了初步的嚴重疫情,延緩了最初毒性甚強的武漢肺炎感染,就這點而言,我們確實要感謝中國,但要如馬前總統回中國祭祖時大讚中國控制疫情「是對整個人類的貢獻」,還對中國致歉說「我們(台灣)政府給你們造成困擾」,則有點過度拍中國馬屁不符實際了。眾所皆知,一黨獨大專制的中國是不容許有說實話的吹哨者的,吹哨者是會被消失的,吹哨者在民主國家才有可能成為英雄,因為有反對黨及媒體撐腰聲援。

不應該為反對而反對,犧牲國家利益在所不惜

疫苗是防疫的一大利器,基於疫苗數量的有限性與昂貴性,不少國家都資助獎勵國產疫苗的研發,也自行研發出未被WHO認證的疫苗,並取得很好的防疫效果,古巴、印度與俄國就是例子,台灣的高端疫苗原料及有些技術來自美國衛生研究院,有做過施打後產生保護性中和抗體的研究,雖然台灣施打的人不算很多,但也未聞選擇高端疫苗的民眾防護力、致病率偏高的現象,卻被不少政治人物酸言酸語、冷言冷語,批評的一文不值。

特別是前台北市柯文哲市長,只因高端疫苗未被WHO認證,就將打高端疫苗視為是密醫行為,試想,如果WHO不承認的疫苗就是密醫行為,那試問,WHO不承認台灣是一個國家,台灣就不是國家了嗎?所以台灣自己國家所認證的醫療人員(包括柯市長)就全部成為密醫了嗎?

高端疫苗至少也通過台灣的國家認證,經許多醫學專家審核通過給予緊急授權施打,柯市長可以自己不喜歡高端疫苗,但在新聞媒體上公開說打高端是密醫行為並不恰當。平心而論,其實施打高端疫苗最大的缺點是來自有些國家在入境檢疫時的不認可,導致出國入關的不便,這與醫學上的有效性是不同的層面。同樣的行徑也發生在日本免費贈與給我們AZ疫苗的事件中,一些政治人物一方面嚴詞批評AZ疫苗的有效性,卻一方面暗中去特權施打AZ疫苗,簡直是雙面人。

分級醫療,分層負責

台灣有個「俗又大碗」的全民健保,向來很不重視分級醫療,在這波疫情開始時,甚至連簡單的新冠疫苗接種都還要由醫院去執行,直到經過基層醫療體系極力呼籲,及政府自己良心發現這樣會導致群聚及醫院醫療人力耗竭,才改由基層醫療人力接手,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大量確診者出現的狀況下,輕症確診者的居家照護才由基層醫療接手,保留醫院的醫療人力於重症救治上。

這個分級醫療、分層負責的政策,在未來類似疫情發生時,應該就要馬上直接應用,而且政府也要迅速編列防疫預算,不要總是慷他人之慨,重蹈先前要求醫療院所免收掛號費協助接種新冠疫苗又不補助醫療院所經費的覆轍。

前車之鑑,後車之師

2003年的SRAS事件,導致了醫療政策的一大改革,就是所有醫療科別都要接受兩年的全科教育,避免醫療人力在大量傷患來臨時發生短缺,也為全人醫學教育注入一劑營養針,這次的COVID-19新冠疫情,更見證了全人醫學教育在所有科別醫師的必要性。

雖然COVID-19新冠疫情好像是呼吸道感染科別的疾病,但當大量傷患來臨時,所有醫療人員都不能以自己不是呼吸道科別醫師而逃避醫療責任,必須一同參與防疫的重責大任,在此同時,雖然大家都期待最好不要再有下一波的新興傳染病降禍人間,擾亂人世,但病毒與細菌是整個世界的一部分,未來不再發生新興傳染病的機率幾乎是零,只希望下次的疫情來臨時,我們有更充分的準備,有一個更有經驗與效率的醫療體系,可以減少重症與死亡的發生。

作者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美國喬治亞州立醫學院免疫過敏科研究員。台灣兒科醫學會副理事長、台北市醫師公會常務理事、台北市立忠孝醫院小兒科主任、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

留言評論
林應然
Latest posts by 林應然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