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沙野訪談證明眼下戰略自主不可行

趙君朔
884 人閱讀

中共駐法大使盧沙野於4月21日在屬於法國媒體控股公司TF1旗下的頻道LCI 接受著名新聞節目「20點整」主持人Darius Rochebin訪談時對於前蘇聯國家和克里米亞的主權問題的發言引起了國際性的注目和空前的外交反彈。除了法國外交部第三度召見盧沙野(雖然事後法國外交部發布的新聞稿中提到這場會面時間是事先安排好的)表達不滿之外,被盧沙野談話波及的波羅的海三國同樣召見了派駐當地的中共大使表達抗議。

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

盧沙野讓法國人認清馬克宏說法的缺陷

惡名在外的盧沙野又一次的大演戰狼外交秀似乎也不讓人意外,但這次他的駭人言論發生的情境其實和他前幾次的「豐功偉業」有所不同,並不是他代表中共想要針對某個特定事件反擊,而可以說是這個節目的主持人借力使力,設計這隻戰狼在節目的近50分鐘訪談露出他和背後的中共最醜陋的一面,提醒這個受歡迎節目的法國觀眾。馬克宏總統餘波盪漾的「高舉歐洲戰略自主大旗,不當美中跟班」機上訪談在當下並沒有可行性。

盧沙野前3次的誇張言論都是針對特定事件的回應:他還在擔任駐加拿大大使時認為華為財務長孟晚舟被捕是「白人優越感作祟」、在疫情剛發生的2020年4月,為了轉移中共是發源地並惡意掩蓋疫情,他授意駐法大使館在網站上發表一篇文章提到法國的療養院有護士遺棄老人,放任其病死無人照料,這讓他首次被法國外交部傳喚。

第二次是圍繞法國參議員訪台事件,盧沙野回擊批評他要求議員取消訪台是干涉內政的法國戰略基金會研究員Antoine Bondaz是「小混混」、「瘋狂鬣狗」。這次反而引發反彈最大的談話並非針對特定事件,而是在一場以要求他評論法國總統馬克宏訪談關鍵內容開場的訪談中出現的。

主持人一開場要求他評論的是馬克宏從北京返回法國時在機上訪談的關鍵句「最糟的就是覺得我們歐洲必須要成為這議題(指台海)上的跟班,還要被迫隨著美國的節奏和中共的過度反應做出調整」,這段話是主持人非常重視的,因為在這場訪談接近快50分鐘的尾聲時,忽然又加入一位重量級來賓,法蘭西學院的常任秘書、前歐洲議會議員、法國著名前蘇聯專家與現實主義國際關係學者Helene Carrare d’Encausse,她一坐上來賓的位子,主持人馬上秀出這段話在問她一次有何看法。

非常有趣的是,當d’Encausse女士入座時,盧沙野準備要起身離開,主持人連忙阻止他,喊道「等等,大使,拷問還沒有結束阿!」

而盧沙野對馬克宏的談話自然表示肯定之意,說這是符合法國長期以來的戴高樂傳統。當然這只是主持人預備好的前菜,接下來就是針對台海、俄烏戰爭等一連串的問題,並有點意外也並不意外的讓盧沙野說出了讓整個法國和歐洲傻眼的談話,但這部分應該不是主持人事先預料到的效果。主持人的真正企圖是要他在電視上完整呈現中共充滿野心的世界觀,因此在盧沙野說出前蘇聯和克里米亞的國家地位還有疑義後,主持人馬上秀出一段普丁關於東昇西降是必然,就像太陽一樣的談話要他評論,而盧沙野當然對此表示肯定。

之後談到巴西總統魯拉訪華,盧沙野便直說正是因為當前的國際關係充滿的不平等、不正義,才有這麼多發展中國家想和中共發展更緊密的關係。主持人據此進一步問他對巴西總統說要取代美元霸權的看法,他馬上看來很有底氣的說「這是一個自然趨勢,很多國家都想做到」。這時主持人追問可是中共是不是帶著一種報仇的心態崛起,會不會像歷史上的其他帝國一樣在崛起時類似,對其他國家形成搶奪市場、領土形成損害嗎?盧沙野回應道並非如此,因為中共在崛起的過程中也提供了其他國家發展的機會。這時訪談進入第25分半,主持人開始將盧沙野引入他精心準備的陷阱,也是整場訪問真正的高潮!

盧沙野肯定戴高樂,卻避談毛澤東的罪惡

聽完盧沙野說中共的崛起不是報仇,不會侵害到他國後,主持人馬上回說但今天西方對這現象意見還很分歧,我們來回顧一下歷史,看看1964年一段由歷史學家/外交官Alain Peyrefitte(《停滯的帝國》的作者)訪問戴高樂將軍的精采發言。螢幕上馬上秀出兩張背景是戴高樂將軍的話,內容是當中共有了核武是很棒的事,這會改變世界的權力平衡,第一次有個不是白人的國家有了這種可怕的武器。很多有色人種對此感到驕傲,美國的獨霸對世界是巨大的危險,只有我們法國敢於挺身對抗。

盧沙野對此的評論當然很正面,表示戴高樂同樣對美國霸權和背後的不正義感到反感。主持人接著把話題帶到核武是否帶來中共的戰略自主,盧沙野給出了正面答案但提醒聯合國的安理會已經發表核戰不該發生的宣言。接下來主持人便發動了等待已久的突襲,問說戴高樂將軍講這些話時是毛澤東這個史上最大罪犯當政的時代,當時毛澤東迫害了數百萬人,那是不是今天你比較能理解在西方有人些覺得當年戴高樂將軍錯了,今天主張和中共交往的人同樣也錯了?

此時臉色非常沉重的盧沙野直接回「每次你訪問我,都是拿這些關於過去留言來生事?」兩人進入一來一往搶話的狀態,然後盧沙野丟出了訪談中的另一小段金句「你真的研究過這些嗎?我來不是要和你討論這些謠言的!」其實看到這邊的法國觀眾,應該都能感到在螢幕上的人所代表的國家和背後的意識形態是一個表面上好話說盡,但總是選對自己的有利的話說,遇到真正敏感問題就閃躲,靠聲色俱厲來避開質疑,同時對美國感到憤憤不平,隨時想報仇的修正主義國家。

的確訪談到了最後當主持人又一次問盧沙野他是否同意正在發生東昇西降的現象時,盧沙野一臉堅定的說即使西方沒有在下降,也不是在上升,看看今天的西方社會,特別是美國。主持人快速反問「那你對此感到很高興嗎?」盧說我只是很冷靜地看待這個現象,你們需要自己好好想想。

既已東昇西降,法國談啥戰略自主

換言之,主持人是用了一個很高明的技巧來反駁馬克宏的歐洲戰略自主、不當美中跟班宏論。他不是找一堆學者專家來針對歷史或國際政治現況侃侃而談,而是直接讓他廣大的法國觀眾看看馬克宏想要不靠美國獨立應付、和俄羅斯眉來眼去的中共是什麼德行。在歐洲距離國防、經濟、能源甚至數位領域上的自主都還有一大段距離前,歐洲真的能在法國領導下成為美中兩大集團外的國際社會的第三支柱嗎?主持人雖然沒有給出明確答案,但經歷了這將近50分鐘震撼教育的法國觀眾和其他後續看到新聞的歐洲人心中恐怕很難不警鈴大作。

客觀的說,歐洲的戰略自主是2017年馬克宏總統在巴黎索邦大學論壇上提出的宏大概念,之後歐洲在法國極力鼓吹下對此也有不少進展,這些在法國《回聲報》刊出的馬克宏機上訪談中有比英文媒體《Politico》更詳細的內容,只是馬克宏重談這些高調的時機不要說對某些北歐、波羅的海和東歐國家很刺耳,在法國國內都沒有什麼聲援的意見。

那麼為何他要這時候拋出這種敏感的議題?有幾種不同層次的解釋,《金融時報》提醒了讀者,馬克宏很多爭議性的談話,例如2019講到北約腦死都是在飛機上說出來的,因此有人開玩笑說機艙的壓力讓他容易失控。另外一個最常被拿出來的解釋是他想分散掉在法國國內引發激烈反彈的延後退休年限改革的注意力。

這種解釋有部分道理,但忽略了長期以來馬克宏的其中一種施政形式風格,就如德國智庫歐洲外交關係協會(ECFR)研究員Tara Varma所形容的,是一種讓整艘船搖晃(Rock the Boat),所有人都被迫開始討論他丟出的題的激進策略。而且馬克宏丟出議題的方式會像個學者、公共知識份子一樣直言不諱,而不是站在國家元首的角度用面面俱到的隱諱方式塑造他的議程。

而他選在這個時機還有另一個可能的解釋,看到美國的總統大選已經算是非正式起跑,共和黨有志的候選人紛紛開始表態,而拜登政府在政績不佳、連任前景堪憂下,他必須為如果共和黨重回白宮,不論是川普或是其他人改變全力支持烏克蘭、加速將重心往印太轉移的政策調整進行超前部署。

只是在這個時機點,他戴高樂色彩太濃的表態讓他不只因為內政議題,連外交都成了各方砲火的焦點,雖然他利用緊接著中國之行在荷蘭訪問的機會大談歐洲有各種推動工業政策的工具凸顯戰略自主不是空談,而是迫切的挑戰,但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有位精明的電視節目主持人看透了他的算盤,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一樣抬出戴高樂設計前科累累的盧沙野,得到了可能比意料中更好的效果,讓法國人民意識到,對付如此戰狼和它們的產地,與其追求馬總統琅琅上口的「戰略自主」,還不如強化和美國的跨大西洋聯盟才是正道。

作者有個雲霄飛車式的人生,曾很輕鬆的進了不太好進的美國學校博士班,以為自己會是華文社會科學界的明日之星,又因為一個烏龍,更「輕鬆」的被踢出來,開始闖盪亞洲江湖,到處求人下單,到目前為止的心得是「我32歲以前到底活了什麼?」

留言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