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經濟史的趣味》

貓頭鷹出版
381 人閱讀

《綠野仙蹤》隱含的金融故事

《綠野仙蹤》是家喻戶曉的美國童話,你在幼兒園就看過卡通版,成長的過程看過注音版、改寫版、全譯本、英文原著,還有人看過舞台版。這本童書其實是作者包姆(L. Frank Baum)透過書中的角色與情節,表達他的政治體驗與對當代人物的褒貶。也有人說,包姆是主張白銀自由化運動的失敗者,這本童話故事隱藏的是他對美國廢棄白銀走向金本位的不滿。有些研究包姆的專家說,從對他生平的理解,上述的解讀其實無中生有,那是各個領域的專家把自己的研究主題與特殊見解投射在這本童書上。

這類的說法我有親身體驗。小時候讀《西遊記》看到都是妖怪、盤絲洞、鐵扇公主這類情節。上大學重讀才明白唐代、玄奘、長安、西域這些背景。中年陪兒子重讀看到的是各章回的「有詩為證」,才明白為什麼有人說吳承恩寫這本書,是在表達他的禪修心得。也有道教界人士認為,《西遊記》是闡述金丹大道(內丹術)的丹經。還有各式各樣的解讀,不信者恆不信。

以下要介紹的詮釋,是從美國近代貨幣史的角度來理解《綠野仙蹤》。或許您會覺得匪夷所思,但我認為相當有說服力。美國的大一經濟學教科書已經有人做過初步介紹:《綠野仙蹤》是貨幣史寓言故事,主要爭論點是1873年廢止白銀本位是否明智。

女主角是大家熟知的桃樂絲(Dorothy),是沒有父母的16歲少女,和叔叔亨利、嬸嬸愛姆(Em)、小狗托托(Toto)住在堪薩斯州的農家裡。時間是1889年,有一天刮起龍捲風,把房子、桃樂絲、托托吹到矮人國,壓死可惡的東方女巫。多年來她統治著這些矮人,要他們日夜做苦工,沒想到從天而降的桃樂絲解救了這些苦難者。

有位從北方來的善良女巫向桃樂絲道謝,然後把東方女巫腳上的一雙尖頭銀鞋取下來送給桃樂絲。在這個奧茲(Oz,這是黃金白銀重量單位ounce 的縮寫)國裡有四個女巫,北方和南方的是好人,東方和西方的是壞人。現在東方女巫死了,只剩西方壞女巫。東方女巫把那雙銀鞋當寶貝,但沒有人知道這雙鞋有什麼法力。接下來的童話故事內容,諸位大概已經回想起來。

白銀黨支持者

以下簡介原作者的生平,以及書中主角所對應的真實人物。包姆在1900至1920年間總共出版14本奧茲系列童書,都是從第1本《綠野仙蹤》延伸出來的。這本書在1900年推出圖文並茂的插圖本,一年內賣了3.5萬本,1902年搬上舞台,1939年由米高梅公司拍成電影。一世紀以來已有40多種語文譯本,還有無計其數的改寫本和舞台演出。米高梅電影為了吸引觀眾,竟然把那雙銀鞋(代表銀本位)改成漂亮但沒有意義的紅寶石色,完全破壞原作者最在意的象徵意義。請注意不同顏色在《綠野仙蹤》內的指涉。

包姆1856年生於紐約州奇特南戈(Chittenango)地方的富裕家庭,20 多歲時寫過一齣成功的劇本在百老匯上演。1882年與莫德.蓋格(Maud Gage)結婚,她父親喬斯林(Joslyn)是普選運動的領導人物。包姆夫婦後來搬到南達科他州的亞伯丁城(Aberdeen),體驗到邊區的生活,也聽到正在興起的民粹運動(populist movement)。這是19世紀末西部農民反對金本位制,主張恢復白銀本位的貨幣功能,所提出的白銀自由化運動。目的是要讓任何人都可拿銀子去鑄幣廠,要求鑄成銀幣使用。他們組成人民黨(Populist Party),又稱為白銀黨。1896年推舉威廉.布萊恩(William Bryan,1860 ∼ 1925)參選總統,但並未成功。白銀自由化失敗後,這個黨就失去重要性。

話說包姆在南達科州辦一份小報《週六先鋒報》(Saturday Pioneer),發行幾期《西方投資人》(Western Investor),但都不成功。1890年搬去芝加哥,做過幾項不同行業,時常出入芝加哥報界俱樂部認識一些重要作家。包姆積極參與白銀派,但白銀派的總統候選人威廉.布萊恩在1896年競選失敗,包姆失業後回到老本行寫劇本。第一本童書在1897年出版,但並不成功。1900年的《綠野仙蹤》原名是《從堪薩斯到仙境》(From Kansas to Fairyland),出版後立刻給他帶來全國性的知名度。

綠野仙蹤角色的指涉

在這個童話故事裡,桃樂絲代表美國的誠實、善良、勇敢。有人考證說,現實世界的桃樂絲本名是瑪莉.伊莉莎白.利斯(Mary Elizabeth Lease),她是人民黨的著名演說家,綽號是堪薩斯的龍捲風(Kansas Tornado)。陪伴桃樂絲的小狗托托(Toto,和某個衛浴廠牌同名),牠對應的是禁酒黨(Prohibition Party)。這個小黨的宗旨是反對銷售、飲用酒精類飲料,也是白銀自由化的支持者。為什麼叫Toto?有人說這是「禁酒主義者」(Teetotaler)的縮寫。

被桃樂絲和房子壓死的東方女巫,影射的是美國總統克里夫蘭(Grover Cleveland,1885 ∼ 1889年、1893 ∼ 1897年擔任總統)。為什麼把他說成穿銀鞋的壞女巫?因為克里夫蘭在1893年帶頭廢止購銀法案,主張實行金本位。故事中屢次出現的黃磚路(yellow brick road),指涉的是金本位。翡翠城(Emerald City)是首都華盛頓。稻草人是西部農民的化身,樸實呆板腦子裡塞的是稻草。拿著斧頭的鐵樵夫代表工人階級,原本是個有血有肉的活人,被東方女巫詛咒後變成這個樣子。那隻懦弱的獅子指涉的是白銀黨的總統候選人布萊恩,表達包姆對他的不滿。在那個翡翠城裡,搬弄虛實唬人的空心大佬奧茲巫師,影射的是馬克.漢納(Marcus Alonzo Hanna)。他是個企業家,1896年的總統選舉中擔任威廉.麥金利(William McKinley,美國第25任總統,1897 ∼ 1901年就任)的重要策士。

白銀黨與黃金黨之爭

回到現實的經濟問題:為什麼1890年代會有白銀黨(主張白銀貨幣化)和黃金黨(主張金本位)之爭?大背景是美國從1860年代末期到1906年之間的衰退蕭條。若以1869年的物價水準為基點(=100),1879年跌到72,之後幾年稍有反彈,但最高也到1882年的80。最嚴重的是1896 ∼ 1897年間下滑到61,可見蕭條的嚴重性(這也是白銀黨與黃金黨爭選總統的那一年),到了1906年指數才回升到75。

第二項指標是農產品的批發價格指數。1879年跌到56:本來可以賣100元的農作物跌到只剩56元。1896年時指數慘跌到44,農民的困苦不說自明。

第三項指標是黃金和白銀的比價。1869年時,每盎司黃金可以換到20.7盎司白銀(價值是20.7比1)。之前在金銀複本位時期(黃金和白銀都是合法貨幣),金銀的價格比是16比1。20.7比1表示白銀大幅貶值,這對西部七個產銀州靠銀礦維生的人打擊很大。這個比值在1870 ∼ 1890年降到17.9與19.4之間,表示白銀的價值稍微回升。但從1891年起白銀價格大跌,從1891年的20.9比1跌到1896年的30.8比1。1902年更慘(39.6比1),表示靠銀礦維生的西部居民購買力急遽下跌。白銀貶值一半以上,西部居民因而更痛恨跟隨世界潮流的黃金派。

與之伴隨而來的是超高失業率:1890年只有4%,1893年11.7%,1894年18.4%,1898年跌到12.4%,1899年好轉到6.5%以下。從貨幣發行量的角度來看,1869 ∼ 1906年間的數字在表面上一直穩定增加,但若細看強力貨幣(High-powered money=黃金+白銀+國庫券)的成長速度,會發現一個大問題:這段時間的成長很快,人口和產業都高速增長。簡言之,實質所得的成長速度,遠遠超過強力貨幣的成長速度。這就像青春期的少年,每年身高體重的增長率,遠遠超過糧食供應的成長率。所以問題就很清楚了:為什麼1869年之後物價會下跌?那是因為貨幣供給的增長太慢,趕不上經濟體的擴張。

換句話說,事情變成物賤錢貴:貨幣供給成長太慢,產品雖多但換不到錢。為什麼有這種奇怪現象?因為美國在1873年放棄原本的金銀複本位,要追隨英、法、德列強改採金本位。也就是說,原本具有貨幣價值的白銀,現在已不具法律的貨幣地位,成為和銅、鐵、錫一樣的金屬。1976年的諾貝爾獎得主米爾頓.傅利曼寫過一篇有名的論文,指責1873年的金本位法案其實是一項罪惡。他一向主張金銀複本位較佳:萬一金本位出問題,還有白銀當備胎副傘,對經濟體系較有保障。

支持白銀自由化的人主張恢復白銀貨幣功能,論點很簡單:美國的黃金存量還不足以撐起愈來愈龐大的經濟體。為什麼硬要把白花花的銀子擱置在一邊當金屬,弄得貨幣嚴重不足。猶如發育中的少年,父母只准他吃肉類,說要多吃高蛋白食物才顯得高貴,才能和富裕鄰居相比。但這個家庭其實還不夠富有,肉類的供應還不夠飽足。不論是認知錯誤或心態奇怪,竟然不准吃存量豐裕的米飯小麥。

白銀派認為,只要讓產量豐富、價格低廉的白銀恢復法定貨幣,不就皆大歡喜?在這種壓力下,1890年7月14日國會通過購銀法案,規定財政部每個月收購450 萬盎司的白銀,這是白銀派的大勝利。但當時的國庫財力根本買不了這麼多白銀,撐到1893年11月就廢止購銀法案。白銀派敗下陣來,黃金派又抬頭成為主流。這兩派從1873年起互鬥,到1896年總統選舉才劃下句點:白銀派的候選人布萊恩敗選,黃金派的麥金利當選第25任總統。美國從1896年開始確立金本位,直到1934年才脫離。

1896年白銀派敗選後,包姆把這股激情與過程轉化隱藏在《綠野仙蹤》的人物裡。這些內容讀者都很熟悉,現在只需提出一個關鍵性的結尾。桃樂絲和稻草人、鐵樵夫這些朋友走完旅途後,她要怎麼返回堪薩斯農場的叔叔家?「這雙銀鞋有奇妙的魔力,只要把鞋跟靠在一起敲三下,就可以命令鞋子帶妳到任何地方。」桃樂絲抱起小狗托托,向大家道別,敲打鞋跟三次,要銀鞋帶她們回到愛姆嬸嬸家中。呼嘯一聲,她就騰空起來,只覺得兩耳都是風聲,之後就發現已經坐在堪薩斯大草原上叔叔新蓋的房子前面。桃樂絲的腳上只穿著襪子,「那雙銀鞋一定是在空中掉落了,也許掉失在沙漠裡,再也找不到了。」包姆原本力挺白銀自由化,寄望銀子會產生驚人的魔力。經過一趟奇異之旅,女主角帶著小狗又回到了原點,那雙法力無邊的銀鞋「再也找不到了」。

美國白銀政策拖垮清朝

現在把場景從美國轉到中國。《綠野仙蹤》第20章〈纖巧的瓷器城〉,女主角桃樂絲和她的朋友稻草人、獅子、鐵樵夫要穿過一座瓷器城。所有東西都是瓷的:瓷地面、瓷房子、瓷牛、瓷馬、瓷豬;連百姓也是瓷做的,有瓷公主、瓷牧羊女、瓷牧童,都不超過桃樂絲的膝蓋。他們進入這個城市,從一頭乳牛身邊走過時,瓷牛嚇了一跳踢翻放牛奶的瓷提桶,撞倒擠牛奶的瓷女孩。結果那頭牛斷了一條腿,瓷桶碎了,女孩的手臂也撞出個小洞。桃樂絲一再道歉,那個女孩憤怒地撿起斷牛腿,牽著那隻可憐的三腳牛一跛一跛地走了。

之後遇到一位年輕漂亮的公主,他們想靠近看清楚一些,沒想到那位瓷公主嚇得急忙逃走。桃樂絲和她的朋友們還遇到一個瓷小丑,穿著補丁衣服,顯得又醜又滑稽。正當要離開這個城市時,獅子尾巴不慎掃倒一座教堂,桃樂絲說:「還好我們只傷了一頭牛和一座教堂,他們實在是太脆弱了。」

貨幣史學者休斯.羅柯夫(Hugh Rockoff)在1990年發表的研究提到,《綠野仙蹤》這部童話書隱含相當重要的美國貨幣史背景。他說此書的作者包姆在政治立場上是人民黨黨員(populist);在經濟問題方面,他反對美國在1870年代放棄金銀複本位,改採取黃金單一本位。許多經濟學者和包姆一樣,認為這是貨幣政策的大錯誤。但這是世界貨幣體制的潮流,美國在那個年代還不強,只好跟著英法諸國的政策起舞。大約25年後包姆寫作《綠野仙蹤》,他把這25年間因為廢止銀本位而產生的禍害,以及另一些社會和政治方面的問題,透過童話形式表達他的不滿。熟知此書的人會注意到桃樂絲有雙魔力強大的銀鞋(隱喻銀本位的重要性),以及住在綠色翡翠城(美鈔是綠色的)的奧茲巫師(Wizard of Oz),而Oz正是ounce(盎司,金銀單位)的簡寫。這幾項外在特質,顯現這本童書和貨幣政策的關係。

羅柯夫的文章把這層關係講解得很清晰,與中國相關的篇幅不多,主要的論點是:第20章〈纖巧的瓷器城〉指涉的是中國。China小寫c 時是指瓷器,大寫時指中國。包姆寫這章的用意是:中國對外貿易用銀本位,自從國際放棄白銀本位後,中國貨幣的對外購買力大貶,而桃樂絲和她的朋友(美國的白銀政策),給這個脆弱的瓷器城帶來驚嚇破壞。羅柯夫告訴我們:那位美麗的公主可能是虛擬慈禧太后,被獅子掃倒的教堂則是被義和團破壞的洋教堂。

這是一項有趣的詮釋,但我認為美國的白銀政策在1870 ∼ 1890年間對中國並未造成重大影響:包姆誤以為中國當時蒙受銀賤之苦,美國的白銀政策要負部分責任。中國當時確實受到國際銀價跌落的影響,然而美國當時的實力和對國際金融的影響力,還不足以嚴重傷害中國。包姆讓桃樂絲和她的朋友們無心地破壞可愛的瓷器城(中國),那是因為他對中國貨幣體制理解不足,才會讓桃樂絲背了黑鍋。我要幫桃樂絲平反,因為真正的破壞者是英法列強改採金本位,所造成的國際銀價長期下跌。桃樂絲和她的朋友其實不必有愧疚感。

銅元大貶更傷元氣

美國行金銀複本位時(1873年之前),1盎司黃金可以換15.6盎司白銀(1比15.6)。1873年放棄白銀本位後,銀價持續下跌,1889年時跌成1比22。產銀區的業者和礦工,以及原先持有大量白銀的人,因為損失慘重而組織起來,要求政府無限制鑄造銀幣,給白銀業者一條生路。這是違逆國際潮流的主張當然不會成功,但是1890年有了轉機。共和黨主導的國會想通過由東岸產業界提出關稅條例,就和西岸產銀州的議員達成協議:如果西岸能支持通過關稅條例,東岸就支持通過西岸的購銀法案,要求財政部每個月收購450萬盎司白銀。此事在1890年7月14日通過,稱為「謝爾曼購銀法案」(Sherman Silver Purchase Act)。

購銀法案一過,各國懷疑美國是否還要維持金本位,同時預期白銀價格會回升,就搶購白銀來賣給財政部。這等於是議會強迫國家收購國際行情持續貶跌的白銀,數量每年將近5,000萬兩。當時的國力哪有可能長期撐下去?到了第三年(1893 年)上半就出現警訊:財政部的黃金快耗光了,美國不知能否維持金本位制。經過激烈的爭辯和拖延,國會在1893年11月廢止購銀法案。

我認為這項法案的影響主要是在美國境內,就算對外國有影響也不至於妨害中國。先從價格的角度來看,雖然此法案規定財政部每個月要購入450萬盎司,可是並沒有限制它的收購價格。原先以為白銀價格會回升的投機客,沒想到各國的白銀會湧入,紐約和倫敦的白銀價格都不升反跌。從數量的角度來看,因為白銀已不再是國際貨幣,各國急於清理庫存,最重要的接收者是銀本位的中國。1871 ∼ 1880年間中國進口的白銀約3,300萬兩(每兩等於37.5公克)。1890年購銀法案通過之後十年間,白銀的進口數量約9,600萬兩(幾乎是三倍)。也就是說中國的銀子並未被美國吸走,反而因為國際銀價持續下跌而大量流入。

購銀法案如果真的傷害到中國,並不是因為它的通過,而是因為它的廢除:財政部不再購銀,使得原本就低落的銀價雪上加霜。1890年法案通過時,銀價每盎司1.04 美元,1893年底廢除時剩0.78美元,之後一路跌到1898年的0.59美元,十年間貶了44%。對中國這樣的銀本位國家,這等於是外力強迫對外購買力貶值。鴉片戰爭後有一連串的戰敗賠款、外貨侵入、外債高築,然後貨幣又大貶,真是欲哭無淚。更要命的是:賠款必須償還釘住黃金的硬貨幣,現在銀價大貶,中國必須再賠出由於白銀相對黃金貶值所引起的匯差。包姆知道中國的白銀問題,就設計一章〈纖巧的瓷器城〉,彰顯美國白銀政策殃及可憐的小瓷器城(中國)。

1929年世界經濟大恐慌後,金本位制在1931年廢除,白銀恢復貨幣功能。美國在羅斯福總統任內通過一項購銀法案(1934年),規定財政部不論在國內或向國外採購,必須要使銀價每盎司漲到1.29美元以上,或是財政部白銀存量的價值達到黃金存量價值的1/3為止。1934年的購銀法案對中國就有影響了。

第一,這次規定要把銀價抬到每盎司1.29美元以上;第二,可以向外國收購;第三,1934年的美國在國際貨幣已有領導地位,和1890年代不可同日而語;第四,金本位已垮,各國不再急於拋售白銀。1934年的購銀法案尚未通過時,中國政府預見白銀會被大量吸往美國,使得貨幣供給(白銀)銳減,造成物價下跌,百業蕭條。1934年的法案是否有此效果,還是爭辯中的問題,在此我只是要說:雖然是同樣性質的購銀法案,但是1890年和1934年的美國在國際金融體系的地位完全不同,從價格和數量的角度來看,對中國的影響完全不同。

再回到1890年代的情境。國際銀價長期下跌,美國廢止購銀法案後更是火上加油,使得原本銀荒的中國竟然出現銀賤的反常狀況:1885 ∼ 1895年間白銀的購買力跌了將近一半。相對於白銀的下跌,銅錢的價值高漲了(1880 ∼ 1889年間漲兩倍以上)。晚清的鑄幣權在各省政府手中,各省財政原本困難,一旦看出銅錢升值就開始大量鑄錢謀利(可賺一倍以上)。若某省因鑄銅錢而獲利,鄰近省份就會鑄造劣幣,來此省買物品或換回良幣,因而出現典型的劣幣驅逐良幣:各省競鑄銅元,愈鑄愈差,銅元價值大貶,因而物價大漲。

在國際銀價下跌和美國購銀法案的影響下,如果中國以銀為單一本位,就算受了傷也還能挺住,因為白銀不是民間的日常貨幣。要命的是,銅元價格因銀價下跌而相對地高漲,各省競鑄銅元所產生的劣幣效果,破壞民間日常交易的銅元體系。銅元的敗壞助長物價上漲、經濟不穩、暴動、鎮壓、軍費支出,這才是傷了命脈之因。

包姆不理解中國是銀銅本位(不是西洋的金銀本位),他沒理解到對中國真正有殺傷力的不是銀,而是銅。他有心或無心地指責美國白銀政策的副作用,讓桃樂絲和她的朋友以為傷害了瓷器城(中國)。現在我們可以理解到:桃樂絲他們其實沒破壞什麼,元凶是英法各國的金本位。如果1890年美國的購銀法案對中國產生過影響,最多也是在駱駝背上放下最後一根稻草。如果購銀法案是英國制定的,而且桃樂絲是英國人,她就可以對瓷器城的破壞而感到愧疚。

滿清滅亡的諸多原因中,最常見的說法是慈禧太后把北洋艦隊的經費挪去興建頤和園。這類的說法相當多,也各自成理,整體而言有兩個特色:在政治與軍事上找因果、歸咎於國家領導人。用醫學的進步來譬喻,如果我們對古代名人重新驗屍,可以看到此人有胃癌,又有心臟衰竭,但這些病都不會立即致命。透過《綠野仙蹤》與中國這則故事,我們看到這個病人還有更致命的死因:敗血症(血液感染後,老年人很難倖免)。為什麼晚清的銅元體系崩壞,類似老年敗血症?因為這是全國百姓同時受到嚴重困擾的貨幣與物價問題。這是自體衰竭造成的嗎?這是國際金本位造成的,不是自發性的,是受到境外病毒的感染,是國際金本位引發美國「通過」(1890年)購銀法案,然後又「廢止」(1893年),因而讓中國從銀貴銅賤,逆轉成銀賤銅貴,再引發銅元體系的危機。所以原凶是英、德、法列強,尚屬弱國的美國只是放下最後一根稻草,竟然背了大黑鍋。

我構思這篇文章時,一直不明白國際的金銀複本位為什麼會傷害中國的銀銅複本位。每次重看史料就寫些筆記,但實在想不通就把文檔收起來。過了半年仍不死心,拿出來重看又百思不得其解,如是者三。最後是把三個概念(銀貴銅賤、銀賤銅貴、劣幣驅逐良幣)結合起來,才了解這個困擾許久的小謎題。這對我的學習過程意義重大,終於明白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的差別:困而知之的答案終身難忘。

賴建誠,巴黎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博士,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人。清華大學經濟系榮譽退休教授,研究方向為經濟史、經濟思想史。

學術著作有:《近代中國的合作經濟運動:1912-1949》(1990,2011)、Adam Smith across Nations: Translations and Reception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主編,2000, Oxford UP)、《亞當史密斯與嚴復:《國富論》與中國》(2002,2009)、Braudel’s Historiography Reconsidered(2004)、《梁啟超的經濟面向》(2006,2010)、《邊鎮糧餉:明代中後期的邊防經費與國家財政危 機,1531-1602》(2008,2010)、《王室與巨賈:格雷欣爵士(1519-79)與都鐸王朝的外債籌措》(2015)。

半學術性的著作有:《重商主義的窘境》(1992)、《年鑑學派管窺》(譯著,1996,2003)、《綠野仙蹤與中國》(1998)、《經濟史的趣味》(2010)、《經濟思想史的趣味》(2011, 2016)、《井田辨:諸說辯駁》(2012)。

相關著作:《教堂經濟學:宗教史上的競爭策略》何泰寬,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學術專長為銀行與貨幣危機、國際金融、應用時間序列計量經濟學、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DSGE Modeling)。


書名《經濟史的趣味》
作者:賴建誠、何泰寬
出版社:貓頭鷹
出版時間:2023年6月

留言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