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2024年是牡丹社事件150週年,牡丹社事件是台灣與近代世界體系的接觸,西元1871至1874年間,從琉球漂民船難到日本出兵攻打台灣原住民的一連串歷史事件,史稱「牡丹社事件」,涉及台灣原住民族、琉球、中國及日本多方面的國際事件。1874年,原住民在macacukes(石門古戰場)和日軍發生激烈的戰鬥,sinvaudjan(牡丹社)及kuskus(高士佛社)部落族人抵禦入侵者的攻勢。
四具顱骨的發現和返還
根據相關文獻記載,還有台灣在愛丁堡的學者發現,就在這場戰役中,日軍曾經取下12個台灣原住民的頭顱帶回日本,其中4具頭骨輾轉被攜帶來英國,收藏在愛丁堡大學。這些頭骨被認為最初是日本士兵的戰利品,並由一名隨軍的軍事顧問帶回日本。在接下來的30年中,這些頭骨先後從居住在橫濱的美國醫生和頭骨收藏家斯圖爾特‧埃爾德里奇(Stuart Eldrige)手上;流落至加爾各答印度博物館的首位館長,約翰‧安德森(John Anderson)持有。
四具頭骨最終於1907年被贈送給當時的愛丁堡大學校長,威廉‧透納爵士(Sir William Turner)(他本身也是一位傑出的解剖學家)。Dr. William Turner以該校收集的二十九個來自東南亞的原住民頭顱,在《愛丁堡皇家學會會報》發表了人類學論文《婆羅洲土人、馬來人、福爾摩沙土人及西藏人之顱學研究》(A Contribution to the Craniology of the Natives of Broneo,the Malaya, the Natives of Formosa, and the Tibetans)。牡丹四顆人頭發現後,除了在牡丹族人之間引發熱議,也受到中央的原民員會高度注意。透過2019年十二月27日所召開的「愛丁堡大學返還我原住民遺骨諮商會議」決議:
1.本案涉及原民會、文化部、文資局、屏東縣政府和牡丹鄉公所等各級單位,且須提報文化部合作平台會議協商;請外交部駐蘇格蘭辦事處先洽愛丁堡大學申請返還是否有相關文件或格式可供參考。
2.牡丹社事件涉及部落為牡丹部落及高士部落,返還程序及後續處理涉及部落傳統慣習,須以族人意見為依歸。
2020年四月原民會主任委員夷將‧拔路兒在立法院報告時指出,與文化部召開會議討論返還事宜,共同研商後續辦理步驟與方式。然而,牡丹族人雖然欣喜知道這個消息,但部落當中擔心人骨的真實性,希望先在英國做頭骨的DNA測試,然後在跟當下的部落成員做DNA比對,確認頭骨確為族人的祖先,再行迎回。透過原住民立法委員伍麗華2020年5月1日召開第一次協調會,決議請原民會協助牡丹鄉公所於兩個月內召開部落會議以組成跨部落委員會,並提供委員會成員名單供伍委員參考外,同時討論是否遺骨要先在愛丁堡當地完成DNA鑑定,若屬實確定為牡丹社族人遺骨後,再討論迎回臺之後續作業。
召開第二次協調會議之前,原民會副主任委員鍾興華覺得有必要在專業的層面先行討論,再召開二次的協調會,於是,會同排灣族的族群委員古英勇、胡川安教授、關心原住民的醫師作家陳耀昌(臺灣大醫學院退休教授、臺灣大學法醫學研究所創所所長)、臺大法醫所的李俊億教授先行於原民會開會前會,嘗試解除族人的疑慮。
會前會中陳耀昌醫師指出,四顆牡丹頭顱即使沒有確認DNA,也可以證實和臺灣的歷史有高度連結。不論DNA檢測為何,都值得迎回臺灣之後再進行DNA鑑測。會中我主張從愛丁堡大學的前校長,也是解剖學教授的William Tuner的醫學論文中,已經是透過專業證實此四顆人頭與牡丹人之間的連結,如果族人有疑慮,我們可以採取兩階段式的迎回程序。第一階段先由部落授權原民會,以政府的立場向愛丁堡大學校方提出返還頭骨的程序。按照國際最近的慣例,返還先民遺骨是重要趨勢,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困難。
第二階段,頭骨迎回臺灣之後,可以先暫厝在博物館中,然後採集頭骨的DNA,再跟當下的族人做比對。如果可以找得到頭骨的後代,由後代家屬決定人頭的處置方式。如果無法證實與當下牡丹族人的關係,這四顆人頭也與臺灣的歷史密切相關,應該委由博物館做相關的典藏,讓臺灣人知道牡丹社事件的意義。
關於DNA的鑑測,參與會前會的臺灣大學法醫學研究所的李俊億教授指出,從四顆頭骨上可以採集到DNA。然而,如果在英國當地採集頭骨的DNA會相當昂貴,而且愛丁堡大學校方不一定會同意。如果人骨返還後,在台灣進行鑑測,成本會降低很多。
經過會前會的專家討論,2020年八月12日在牡丹鄉公所的會議室,部落代表一同與專家商討牡丹人頭返還的事宜。當日由筆者、陳耀昌醫師和李俊億教授做專題報告。會議中確認成立「愛丁堡返還原住民遺骨計畫工作推動小組」,討論事項分為兩項:
案由一:是否同意由工作推動小組授權原民會辦理後續與愛丁堡大學返還相關事宜。
案由二:針對牡丹社事件遺骨後續返還工作事項之推動,提請討論。
案由一工作推動小組授權原民會辦理後續與愛丁堡大學洽談返還事宜。案由二,現場的工作小組希望原民會在年底前能夠提出遺骨返還計劃,計劃內容必須包含「遺骨參訪及返還洽談之規劃」、「遺骨返還後DNA鑑測執行方式與內容」及「鑑測結果之因應措施」。
後續的計劃,2020年11月原民會委託筆者進行撰寫《愛丁堡返還原住民遺骨工作項目撰述計劃》,希望透過相關的規劃,使存放於愛丁堡大學博物館的牡丹社事件遺骨能返回臺灣,並且妥善安置,以落實原住民族歷史正義,此案同時成為原住民族歷史的重大關鍵議題。而且,國際返還遺骨的案例在臺灣仍未有過。
迎回四具顱骨的公開儀式
經過了將近四年的討論和協商,愛丁堡大學一開始就表明了返還態度,後續外交部、原民會和牡丹鄉族人的密集討論,我在其中協調和處理並提供相關的資料,讓返還更加順利,終於在 11月3 日在愛丁堡大學舉行台灣牡丹社事件四具原住民頭骨的返還儀式,儀式分成兩個部分,早上在舊醫學院大樓舉行部落的傳統祭儀,接著在St. Cecilia Hall舉辦公開的返還儀式。
當天的公開返還儀式由解剖學的湯姆‧吉林沃(Tom Gallingwater)教授主持,他是愛丁堡大學第十六位解剖學教授,還有副校長加文‧麥克拉克蘭(Gavin McLachlan)、原住民族委員會副主委鍾興華(Calivat‧Gadu)擔任見證人、牡丹鄉長潘壯志作為簽收人。
愛丁堡大學為什麼要收集頭骨,主要是最初頭骨被用來研究現在已不再被認可的顱相學(這是一種所謂的偽科學,以測量頭骨上的突起,判斷特定人格特質)。顱相學理論在英國和歐洲其他地區,在殖民時代時曾大受歡迎。不幸的是,這某方面導致了基於頭骨形狀和尺寸而發展出的種族主義的劣等理論。
湯姆‧吉林沃特指出:
幸好,包含了愛丁堡大學學者們嚴謹研究和倡議所得出的成果,這種糟糕的偽科學現在已經被廣泛地拋棄。重要的是,愛丁堡大學解剖學博物館所保存的頭骨收藏,現在被用於研究遺傳學、飲食和人類遷徙的歷史。並已經成就了許多重要的科學突破,幫助我們了解來自全球各地的人類。
然而,愛丁堡大學面對過去殖民的歷史,了解到許多頭骨來自於那些並不同意大學保存其遺骨的群體。此外,在很多情況下,出於精神和(或)文化原因,人類遺骨需要被正確地返還。
四具顱骨已在11月6日抵達國立台灣史前博物館南科考古館,後續是否進行DNA鑑測,則由族人討論後再議。從1874年國際事件開始被帶出台灣的四具顱骨,終於在牡丹社事件150週年之前返鄉,其中的殖民議題和相關意涵,值得後續的學者和參與者繼續反思和研究。
作者為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 牡丹社事件四具顱骨國際返還的歷史正義 - 2023 年 11 月 6 日
- 當「一個中國」的中國史不再理所當然 - 2022 年 1 月 6 日
- 這是真實的台灣史,可是你很陌生! - 2021 年 8 月 2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