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營操作「鄰國論」的兩大利空

陳子瑜
327 人閱讀

蔡英文總統日前於2021亞太安全對話時,以「Neighbor」稱呼周遭國家,中文新聞稿則以「鄰國」做為翻譯。沒想到此舉竟引來藍營連日砲轟,並上綱上線到類比為「兩國論」(特殊國與國關係),包括黨主席江啟臣、主席候選人朱立倫、立委費鴻泰、媒體人趙少康都極力抨擊。然而,藍營這番操作,只會對自身的支持度產生兩大利空。

在進入到利空分析前,我先援引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在《台灣總統選舉》所提出的架構,也就是台灣社會主要由三大意識形態所建構:中國民族主義、台灣認同、台灣民族主義。這三大意識形態不只是決定總統大選的結果,也是影響台灣共同體發展的關鍵因素;隨著民主逐步深化,台灣認同在三大意識形態中獲得最多民眾支持,以肯定自己居住的土地、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而台灣與中國互不隸屬是所謂的「現狀」,作為認同的主要成分。

圖片來源:翻攝自華視新聞Youtube頻道

藍營操作「鄰國論」造成兩大利空

在這樣的架構下,藍營操作「鄰國論」的第一大利空,便是將國民黨的立場往「中國民族主義」方向推移,而將「台灣認同」的戰略位置拱手讓給民進黨。回顧藍營人物的發言內容,例如費鴻泰將「鄰國論」與李登輝的「兩國論」、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論」相提並論;趙少康批評蔡英文是「兩國論快閃族」;江啓臣認為這是在打擦邊球;朱立倫則批評這是在製造錯誤觀念。

事實上,蔡英文無論是在2016年的就職演說,以中華民國總統自稱,或是在2020年的雙十演說,以中國指涉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日前的「鄰國論」相較,可說是都處於相同的「台灣與中國互不隸屬」的現狀範圍內,並沒有明顯地超出。

李登輝前總統發表「特殊國與國關係」時,確實引發美國與中國的高度關注,因為在當時的環境下,正是中國民族主義仍舊勢大的階段,雖然客觀情勢上,台灣與中國已是互不隸屬的狀態,但台灣社會的認知,仍有為數不少的民意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因此,「兩國論」確實引起台灣內外對於法理台獨的疑慮與擔憂;不過,就結果而言,「兩國論」則是走在主流民意之前,建構出台灣共同體的認知框架,並等待台灣認同的發展追上。

到了2008年,即便是聲勢如日中天的馬英九與國民黨,也不得不承認台灣認同的主流地位,不只是喊出「燒成灰都是台灣人」的口號,任內也曾表示「台灣指的就是中華民國,台灣是通稱」。姑且不論馬英九是否只是為了選票而偽裝,台灣認同確實已經成為台灣社會最主要的意識形態,直到現在。

於是,當國民黨想要將「鄰國論」操作成「兩國論」,試圖誘使美國施壓蔡英文時,顯然犯下「時空背景完全不同」的嚴重錯誤。一來,蔡英文的言論並沒有挑戰當前的紅線,也就是更改國號、宣布獨立等;二來,國民黨反而陷入「如果中國不是鄰國,那是什麼」的困境中,若國民黨回答台灣、中國都是屬於一個中國,無疑是把自己往中國民族主義的方向推移,也連帶加速九二共識的滅亡。

第二個利空,來自於國民黨議程設定遭到趙少康奪走。國民黨目前正處於黨主席的選舉階段,理論上應該會聚焦在兩位候選人,也就是江啟臣與朱立倫的身上。但是,自從半路退選的趙少康籌組「戰鬥藍」、進行南北串連後,頻頻拋出各項議題,在聲量和聲勢上都有凌駕兩名候選人的狀況。

這種在議程設定上「副將強於主帥」的現象,一方面凸顯出兩名候選人的團隊戰力不足的困境,二方面也會導致在選戰的過程中,兩名候選人將在一定程度上,受制於「沒有參選的第三名候選人」。試想,一旦在接下來的選舉中,多數時候由趙少康發動攻擊,兩名候選人是否要加碼跟進?如果要保持距離,是否又會招致藍營支持者「不團結」、「內鬥」的批評?更進一步來看,依趙少康的意識形態與操作手法,恐怕很難不會重現當年台北市長選舉「中華民國要滅亡了」的經典畫面。

由於國民黨主席的選舉模式,高度依賴既有黨員結構,而其中最具組織性的黃復興黨部,又以深具中國民族主義聞名,可說是和趙少康一拍即合。當「鄰國論」成為黨主席選戰接下來基本模板後,可以預期選戰將會越來越往「爭奪中國民族主義」發展,自然也就離台灣認同與台灣民族主義越來越遠。

新任中國國民黨主席恐成深藍傀儡

本次國民黨主席選舉的結果,直接影響明年的地方選舉,也是決定國民黨能否拿回2024執政權的前哨戰。國民黨能否給予選民新的氣象,並不是等到新任黨主席產生後才開始營造,而是在黨主席的選舉過程中,候選人的各種訴求、語言,乃至於肢體動作,都會對黨的路線產生影響。

事實上,從上週剛結束的國民黨主席政見發表會來看,也完全應證操作「鄰國論」,不但對主要候選人江啟臣、朱立倫沒有什麼正面效果,反倒是讓原本處於邊緣位置、長期主張兩岸統合的張亞中,輕而易舉地透過高喊「與北京協商和平」、「成立三億打鬼基金」的「深藍且紅」姿態,戳破江、朱二人一邊往中國民族主義靠攏卻又想裝中立的惺惺作態。

總而言之,國民黨兩名候選人除了在宣布參選前後,有針對彼此的政見或願景進行交鋒之外,目前來看,可說是大幅喪失主導議題的能力,並且為了黨內深藍的選票,頻頻往中國民族主義的立場前進;加上趙少康以戰鬥藍召集人自居,挾著媒體資源積極發揮影響力,讓這兩名候選人有如他人手中的線控木偶,在被設定好的議題中隨著節拍起舞。

試問,不管是誰出線,這種沒有辦法主導議題、展現主控力的黨主席,真的有辦法讓選民重拾對國民黨的支持嗎?在選舉過程中一直往中國民族主義靠過去的黨主席,真的能夠讓選民相信他是台灣認同的一份子嗎?這樣的黨主席,會不會只是趙少康「垂簾聽政」的年幼光緒?

從近日的國內外局勢來看,「鄰國論」不過是一個不足為道的小插曲,好比是大海中的袖珍浴缸還沒有塞子。然而,觀察藍營操作「鄰國論」的過程,卻不難發現國民黨之所以面臨到此刻的支持度低落困境,背後都有許多合理的邏輯與原因;而「鄰國論」帶給國民黨的,將會是越來越多的負面效應。

留言評論
陳子瑜
Latest posts by 陳子瑜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