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非真相:評《怪物》

迷走
659 人閱讀

《怪物》以高樓大火的驚人畫面開場,讓人聯想到是枝裕和之前另一部傑出的作品《第三次殺人》的開頭,而兩部作品都是隨著劇情的開展,抽絲剝繭層層揭露出複雜而艱難的真相。

圖片來源:翻攝自IMDb

《怪物》是以三段交疊的敘述來完成此一解謎的過程。第一段以單親媽媽早織為敘事的中心。她懷疑兒子麥野湊遭到保利老師的霸凌與體罰,前往學校詢問卻遭遇校方高層怪異的回應,而保利則不服氣地反控她兒子才是霸凌者,受害者則是星川依里這位柔順弱小的同學。雙方衝突後續引發出更多意外的發展。第二段的敘事則以保利為中心,呈現出校園官僚的犧牲體系如何讓他站上替罪羔羊的位置,並揭露出霸凌事件更多的細節。第三段敘事則以湊為中心,描繪他和有著陰柔氣質的依里之間的交往互動,進而透露出更多不為人知的細節。

似《羅生門》敘事但手法不一樣

以三個不同角色為中心來敘述同一個事件,這樣的劇情架構讓人聯想到黑澤明的經典《羅生門》,後者描繪不同角色的愛憎貪嗔帶來對「事實」的不同呈現,進而對敘述和真實之間的關係進行深刻的探討與質疑。《怪物》沒有那麼激進,三段敘述的作用較為傳統,透過不同視角漸進地揭開表象的迷霧,說明一連串誤解背後令人驚訝的真相,以生動的細節描繪出小小的謊言、隱瞞與偏見如何連環交錯,導致激烈的衝突和悲劇。

《怪物》的解謎過程沒有傳統懸疑電影找出「誰是壞人」所帶來的滿意,而是更多的感嘆,以及對社會文化的犀利批評。是枝裕和在2015年接受《衛報》訪問提到國外有評論者將他和小津安二郎相比擬,但他自認為更接近成瀨巳喜男和肯洛區(Ken Loach)。常透過日常生活題材處理普遍人性議題的是枝裕和居然認為自己更接近政治立場鮮明的英國左派大導演肯洛區?!如此自況乍聽下頗令人意外,然細思不無道理。

是枝裕和歷來作品經常描繪底層民眾的生活,《怪物》更用引人入勝的方式描繪謠言、謊言和偏見的加乘如何造成巨大的傷害,進而考掘背後涉及的制度與文化,包括校園管理階層的官僚習氣與表面中性禮貌的語言,如何阻絕真誠的溝通;集體從眾的習性的普遍滲透以致連學童也無法倖免;以及對男性陽剛素質不假思索的推崇,如何形成對氣質陰柔的邊緣少年的可怕壓迫。

是枝裕和不迴避人的惡意

是枝裕和的作品雖然溫潤重情,卻不迴避直接描寫人的惡意。《怪物》開場不久,女校長在超市暗自出腳的意外情節,就充分展現這種直視的勇氣。兒童不見得就純真善良,片中活潑的男孩、端莊秀氣的女孩,乃至帶著眼鏡看來像書呆子的瘦小男生,或興高采烈或用冷暴力的方式集體進行殘酷的霸凌。影片出現數次欺瞞與誤解,然而,這些謊言大多出於真實的情感或某種「顧全大局」的動機:依里說謊是為了要維護湊,校長和資深老師的隱瞞則是要保全校譽和保護其他同仁。只有班上幾位學生的謊言,如騎腳踏車經過火場的那幾個小孩的信口雌黃,才是出於純粹無端的惡意。

近年有幾部電影的主題是小孩或青少年隨口說謊,卻觸及社會敏感神經,進而導致嚴重的後果乃至悲劇。例如,「道格瑪95宣言」(Dogme 95)電影運動發起人之一的丹麥導演湯瑪斯.凡提伯格(Thomas Vintiberg) ,2012年上映的作品《謊言的烙印》(Jagten),描繪幼稚園女生的謊言如何對邁茲.米克森 (Mads Dittmann Mikkelsen)主演的老師造成可怕的後果。改編自伊恩.麥克伊旺(Ian McEwan) 的小說,由英國女星琦拉.奈特莉(Kiera)主演的《贖罪》(Atonement, 2007),則鋪陳青春期不穩定的少女脫口而出的謊言,如何造成一對戀人的悲劇。《怪物》則以細膩的方式表現出,「真相」並非輕易可得,而是需要耐心的追索和釐清。

死亡的意象持續推演中

《怪物》數次出現人物在社群媒體傳訊或留言的畫面,但未對此多加鋪陳,而是含蓄點出網路加速並強化謠言的流傳,是促成誤解與不幸的重要原因。片中另一個更不明顯的主題是關於生命與死亡的思考,包括湊對轉世的反覆探問,以及有關土葬與火葬的敘述和意象,包括湊和早織的與隨後湊和伊里對死貓的處理。是枝裕和舊作《下一站,天國》(1999)是針對生死關係與死後世界的創作,但其他作品也多少隱約觸及死亡的意義,其作品的此一面向值得更多的注意與探討。

是枝裕和前作《嬰兒轉運站》雖在國際獲得不少讚聲,在粉絲間卻得到兩極的評價;《怪物》則不負影迷期許恢復過往的高水準。本片上映之前,製作與演員的頂尖陣容就飽受注目。是枝裕和一反自編自導的慣常做法,邀請以電視劇《四重奏》、電影《花束般的戀愛》等作品廣獲好評的坂元裕二擔任編劇,後者也不負所望榮獲坎城影展最佳劇本獎。

本片有多位著名影星參與演出,在《那個男人》演出耀眼的安藤櫻,這次飾演早織的表現依舊傑出;飾演保利的永山瑛太也不遜色;兩位童星的演出更是廣受讚賞。不過最讓我震撼的是以「阿信」聞名的老牌女星田中裕子,她飾演謎樣深沉的小學校長,讓我見識到甚麼才配稱為「眼神死」,真真令人不寒而慄。

坂本龍一的遺作非常巧搭

本片的攝影、剪接都難以挑剔,大師坂本龍一過世前的配樂更是一大話題。我向來不喜《衛報》影評人布萊德蕭(Peter Bradshaw)的文章,他的評論摘述劇情多而分析少,還常常劇透。然而,他對本片配樂卻提出了很有意思的看法:「坂本龍一的音樂創造出幽微的意義層次,緊張或戲劇性的場景,出乎意料配上悲戚哀悼的鋼琴曲調,暗示此一場景的意義尚未揭曉」。

若真要挑剔本片的缺點,我太太和我看完電影後說,片子有個地方不太合理:將近結尾時,保利老師讀了湊的作文而頓悟真相。雖然片子之前點出了保利對文字異常細心在意,但光是讀出紙上兩位學生名字的「藏頭句」(這幾個字其實是依里寫的),就能領悟如此複雜的真相嗎?況且他甫經歷一場不白之冤,工作、名譽乃至愛情都毀了,最後會有這樣的反應實在很難令人信服。

不過整體而言,這個問題瑕不掩瑜,而影片不明確的結局則是極佳的收尾。

作者為學術思想雜工。學生時代就熱愛看電影,如今仍保持每週進電影院的好習慣。業餘興趣雜亂無章,偶爾從事電影與文化評論。

留言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