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六都媽媽的逆襲:育兒者喘息服務從現在開始

廖郁賢
397 人閱讀

「母職」應是二十四小時無休的服務嗎?那些所謂女人「應該」做的事也有城鄉差距嗎?作為雲林人,一個女性,生命經歷裡經驗著這個角色所遇到的難題,在有機會接觸政策時反思其中盲點時意識到,我們國家乃至地方政府在提出很多政策,都是在幫他們如何成為母親,但卻忘了他們不只是「媽媽」。

雲林生育率低,但…

提高生育率是重要的國家政策,但現行的社會型態真的適合養小孩嗎?從數據不難發現雲林縣的生育率不是很理想,甚至自然增加率還是全國倒數!出生率太少;死亡率太高,造成雲林縣人口越來越少。有許多政策試圖要提高生育率,雲林縣政府喊出一胎一萬、生到第十胎有十萬的生育補助,以及人工生殖補助等,但要注意的是,一次性的補助其實是不夠養小孩的。當鼓勵生育的機制越多,除了要思考往後育兒的過程是否具有相對的沒有穩定經濟基礎,如果沒有,我們真的要鼓勵年輕人生小孩嗎?在高工時、低薪水的環境下要如何生兒育女?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應該有「育兒者喘息服務」

超人媽媽也會累,我提倡應該要更重視「育兒者喘息服務」!尤其在非都會區,喘息服務的相關準備嚴重落後。因此除了生的出來,更重要的而且經常被忽略的是還得要養的起、顧得好。特別以「媽媽」的角色切入是因為主要照顧者由女性承擔,根據兒福聯盟2018年調查,有多數家庭是「核心家庭」,意思是同住成員只有夫妻與其未婚子女,就受訪者家庭經濟來源分布來看,雙薪家庭只有一半,這表示有一半的家庭是靠一個人的薪水養全家,然而並不是這些母親沒有能力,甚至百分之九十九的媽媽都是有工作經驗的!只是有了孩子後,有將近一半的人暫停就業,當然就很有可能很難再回到職場。

作為地方政治工作者,從陳情與日常生活裡發現就是長期被貶低的「照護工作」價值,讓彷彿不夠辛苦就不能被評比為好的事造成許多心理負擔,他們真的不需要母親節時來被評選要多「堅忍刻苦」、「侍奉親長」、「犧牲奉獻」的程度才能得到的模範獎狀,而是社會的支持。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回到經濟來源的討論,那就得來看縣市每人平均可支配所得,從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數據資料顯示,雲林縣可支配所得是倒數第一名,我們不但沒有好的薪資條件,更可惡的是當女性求職者面試時必須面對是否已婚的條件考量、有無交往對象生育計畫等等,這些問題都是違反《性別工作平等法》、《就業服務法》。

而成為媽媽的困境最難熬的是這個角色所衍伸的歧視問題,因此「落實勞檢、提倡職場性平、極力打造友善女性的職場」、「研擬率先各縣市,提供照護者喘息服務」都是協助孤單的照護者的重大意義,但不可以只是「有做就好」,唯有這樣才能真正擁抱健康的未來公民。

據調查顯示有百分之九十二的媽媽認為他們少了自己的時間,還有一半的媽媽沒有預算與時間打扮自己!所以很希望雲林可以成為媽媽們的後援,率先試辦「育兒者喘息服務」。陪伴孩子成長是極其偉大的過程,這期間會有育兒瓶頸、成就感低落的問題,社會力的共同參與給想幸福的人方向,這都是公部門所能發揮得更多影響力,千萬別小看微弱的存在,會有一個地方他們的存在是巨大的,雲林女性的尊嚴應該在成為母親這件事被凸顯,機會教育關於同等的價值、互補的關係將是多元讓社會更進步的可能。

無論是母親還是其他主要照顧者,照護工作的辛苦應該受到更多肯認與重視,當然他們也需要得到短暫的喘息。「育兒者喘息服務」的實質內容多元,可以包含像是嘉義提供父母一個月九十六小時的臨時托育補助,照護者等於得到十二天的喘息時間;屏東則提供到宅母嬰照護月嫂服務,甚至2022年婦女節開始提供產檢交通費補貼,更多的喘息服務就有待雲林縣政府規劃、設計。

讓非都會區的育兒者除了養得起也能顧得有品質。身為縣議員,監督縣府三年來,我知道縣內的育兒空間、親子場域持續增加,但功能性始終不足,不管是付費接送服務或是臨時托嬰,相關單位缺少的是把「人」放進來看看。藉此呼籲多聽聽家長與孩子的需求,多開幾場公聽會,與育兒者共感,並積極盤點跨部會資源,加入創新思維,打造友善育兒環境。照顧育兒者,提供「育兒者喘息服務」,也是建立女性主體性的細節。建立主體性的重要意義是不再任意被壓迫,唯有把自己照顧好,才能與未來共好,和自己和解。

留言評論
廖郁賢
Latest posts by 廖郁賢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