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書店是作為社群凝聚的黏合劑

胡芷嫣
343 人閱讀

幾天前,UXTW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理事長、文化部獨立書店訪視員蔡志浩先生,在臉書發了一篇文,文中說自己不再買書,因此如今幾乎不敢踏入獨立書店,大多選擇 MUJI BOOKS 諸如此類的商場書店 window shopping;那裡可以隨意逛逛翻翻,空手離開,沒有負擔。

獨立書店。蔡其達提供

我在獨立書店工作兩年了,平心而論,看到這篇感想當下,其實很能理解共感(empathize)。我想蔡志浩應該是個愛看書的人,否則心裡頭不會有掙扎。

在台北十幾年間,我東南西北換了四、五個住處,每次搬家,最頭疼的就是書。盯著書櫃櫥櫃床頭滿溢到書桌再滿到地板的書,搖頭嘆氣;帶走束手無策,丟掉於心不忍。都市住家空間狹窄,好多次都是一箱又一箱二手書直接捐贈茉莉、愛閱等二手書店,騰出空間以便能夠繼續買。

年歲漸長,實話是,我也對這種累積、丟棄、重頭再來的反覆循環,逐漸感到厭煩。它也確實不太永續。

「不買書=一種永續生活的實踐」,真的嗎?

但是,「不買書=一種永續生活的實踐」這個貌似政治正確的說法,聽起來就是怪怪的,說不上哪裡不對勁。

一個可能原因是,想要實踐永續生活,實在有太多比「不買書」還能減少碳排、增進地球整體福祉的方法。蔡先生在臉書說他經常南北高鐵往返,根據高鐵官方資料,台北高雄單趟車程,光一名乘客製造的碳排放就超過 5 公斤 CO2e。

我想起大概十年前,設計全台第一座鑚石級綠建築圖書館「北投圖書館」的建築師郭英釗告訴我,他心目中最綠的建築,「就是不要蓋。」他說,「最綠的生活就是睡美人,不用吃喝拉撒,不製造汙染。」

但,血肉之軀既然得苟活,那把有限可用的籌碼放在推動社會發展,賡續文明精神的那端,可能是國家與個人這輩子所能作的最有價值的投資。

我想,獨立書店在二十一世紀的價值,恰恰體現在這裡。

蔡志浩的感想擊中要害,不見得是壞事。出版業和快時尚,兩者近年在產品生命週期與行銷手法上確實有諸多相似點,我知道許多人(包括我)不樂見過度出版的現象,這並不是第一天出現詬病反省的聲音。

而且,正如蔡志浩所說的,獨立書店光賣書很難生存──畢竟獨立書店沒有如 MUJI 或誠品這些連鎖書城可以把流量變現的其它專櫃。

但這不是逃避的藉口,更應該是一個值得去深入思考、找可能解法的問題。

為什麼在獨立書店消費?

在書店通路第一線工作這兩年,我們很常遇到真心愛書的人,捧著書翻看,整張臉發光,然後闔上書,謹慎克制地放回書架上,眼底留存溫暖餘燼。我其實也想告訴蔡先生他多慮了,獨立書店隨時都歡迎這樣的人走進來,敞開,閱讀,允許自己被觸動。

飛地書店網頁的關於我一向都有這行文字:「我們相信,閱讀是人與人相遇最古老、也最深刻的通道」,或許這正是獨立書店和 UNIQLO 之類快時尚商店最大的差異──

書是思想的載體,書店是連結思想的空間。雖然書店就是一門零售生意真心不騙(年度盤點時書店店員們總是集體爆炸),但它和純購物場所最大的不同,正是它所富含的一系列關係建立的場景。

獨立書店自有限空間選書伊始,就是一種店主與來客的精神交流。當人翻開一本書,她就是主動打開了一個對話和互動關係,透過自己的神智投入,展開一個意義詮釋的豐富領域。更不用說,在書店舉辦讀書會、放映會、演唱會場景中,講者和每一位讀者用自己的「現身」與「在場」,創造直接的交流/交鋒。

因此,獨立書店買書購物,可能更像是一種人與人關係的回饋。

寧可在獨立書店消費,所為何事?

如果讀者明知道這本書用手機下單只要七折,但卻選擇在不打折的獨立書店買,這個乍看不理性的購買行為背後原因是為什麼?這個為什麼,就是獨立書店可以挖探並且放大的價值。從感性層面來說,讀者放棄了可得更低價,原因可能是,這是一段發生在這個空間、也許短暫也許細水長流的關係中,彼此的相互餽贈。

雖然在獨立書店工作資歷尚淺,但我深深相信,這個餽贈精神背後,就是獨立書店們實際體現,而在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中正在快速消逝解體的共同體根基。

至於,一名獨立書店訪視員,沒有認知到這層獨立書店基礎,且理所當然地佈告周知自己喜歡逛連鎖書城,偏好清爽不拖泥帶水、不痛不癢的商品交換邏輯──雖然我覺得這個資本主義商品邏輯也非常有存在必要──必定是哪裡產生了誤會吧。

香港獨立書店「見山」於前日 3 月 31 日正式歇業,在社群媒體上引發一波哀悼。香港「佔中三子」,因佔中案被判刑 16 個月的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系教授陳健民先生,以德國社會學者哈伯瑪斯的民主「公共空間」喻見山,懷念吳靄儀等公共知識人曾在見山白色樓房前小小庭院與讀者傾談的滾滾靈氣。在陳健民先生擔任一日店長期間,他回憶:「我見到正直善良的人們傷痕累累,但看見他們在排隊時和同路人互相慰問,深感見山蘊含無比的溫情。」

我想說的是,一座獨立書店的消逝──也唯有一座獨立書店的消逝──可以引發人們這樣的悼念。不是 MUJI BOOKS。

作者對於世界是如何長成今天的樣子,具有執迷不悟的好奇心;喜歡把事件放到脈絡中看,把人放進時代中看。確信這個世界有一百種可能,我們所知所生活的只是其一,而那些途經的或等待實現的,還藏在皺摺中。

留言評論
胡芷嫣
Latest posts by 胡芷嫣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