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對台灣斷ECFA與中國保護內部市場的意圖

賴怡忠
652 人閱讀

十二月十五日中國商務部在其網站提出「對台貿易壁壘調查」結果,宣稱在對2509項商品調查後,認為台灣對大陸存在違反《對外貿易壁壘調查規則》,構成貿易壁壘。原本預計這項貿易調查要在十月十二日出爐,之後中方說會再延期三個月直到一月十二日時提出調查結果。由於這個時間點是在台灣大選的前一天,因此被認為是為了要影響台灣選舉。

圖片來源:翻攝自華視新聞YouTube頻道

但現在提前於大選前近一個月提出,就有學者表示中國指控台灣有設貿易壁壘但沒提自身的保衛措施,是想要讓這個議題在大選發酵。也說中方會根據選舉結果決定處理方式。認為一旦是賴清德當選,懲罰措施,包括斷絕ECFA在內都是可能會被提出的。至於如果是其他人當選,特別如果是侯友宜當選,則中國的處理方式就可能會不一樣。國內不同黨派的分析家也多從中國介選的角度解讀中國商務部的宣布。

中國此時宣布當然有介選的味道,提前宣布也可能有意要讓這個議題發酵以影響選舉過程。但將預計在選前一天提出的報告,提前到選前四週就提出。這也代表中國對藍營總統選情不甚看好,擔心前一天的公布無法起到改變選情的關鍵作用,因此會需要一段較長期間的發酵,但這個做法也讓原先預計的「一月驚奇」效應大幅消風。

但除了北京有意介選外,中國自身經濟狀況才是這個議題在此時出現的大背景。基本上中國現在的經濟力量疲軟不堪,對台商已經不具吸引力。想離開或降低在中比重的台商是多數。而現在也出現一個新現象,就是天安門事件後中國受到外部制裁而捧雙手拜託與鋪紅毯歡迎台商訪中投資的狀況,在現在又出現了。基本上中國內部經濟問題糟糕,市場在萎縮,急需外界資金,因此想對賣到中國的商品設限,但同時高舉雙手希望外界赴中投資。這就比較能解釋中國一方面想要限制賣到中國的商品,但另一方面又積極吸引台商赴中投資,這兩種看起來互矛盾的對台調性。

中國內部面臨嚴重的經濟問題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問題非常嚴重。在六月畢業季開始前的年輕人失業率已經超過兩成,起碼每五個年輕人就有一個失業。在中外資也在撤出,今年前十一個月外資撤掉了781億美金。內需與投資的成長更是軟弱無力。官方數字顯示今年上半年零售銷售較去年還是武肺疫情搞清零政策的同期還要降10%消費信心與去年還在疫情峰值時無異。內部資金連續五個月在外逃,外來投資也大幅萎縮,今年第三季外國對中投資的數額已經小於中國對外投資。中國不僅出口在下降(今年四月到十月出口都在衰退),雖然在十一月出現微幅正成長,但同月的進口卻持續下降。地方政府更是負債累累,國際分析家對這個現象,好聽點說中國可能會步上九十年代初日本泡沫經濟的後塵,而難聽一點的,則直接說中國進入殭屍經濟

在談到以上的數字時,我們都沒針對主導中國消費的房地產市場,以及主導國家建設與金融運營的地方城市負債問題進行討論。高盛估計,中國房產問題導致的金融呆帳規模上看人民幣1.2兆。而地方政府負債更是超過92兆人民幣,這個情形導致一些比較窮的縣其臨時雇員的薪水每月不到新台幣六千元,退休教師的退休年金發不出已經不是新聞,有的地方政府甚至對現在任教於縣市學校的老師都發不出薪水

基本上,中國現在就是國內沒錢,希望外界來投資。而內部市場欲振乏力,不僅現在沒辦法買東西,也沒太多力道對外投資,反而是想辦法約束資金外流。對外沒力買,對內約束資金不可以外流。這是現在中國經濟的實相。

這樣的經濟現況對大陸台商產生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對以中國內需市場為主的台商受到衝擊最直接。包括水泥、造紙等六大以中國市場為主的產業獲利去年就大減九成。但這個現象不僅止於兩岸經貿,其他國家對中國的貿易量也在萎縮,有的國家的貿易逆差因此大幅增加。這個對中國出口萎縮的現象,韓國感受得最為嚴重。

不僅中韓雙方貿易量在大幅下降,同時韓國現在對中國的整體貿易是逆差,今年已經累積到逆差172億美元。由於韓國是個出口貿易大國,其產品在國際上很有競爭力,包括對美國、墨西哥等,韓國都有順差,但現在對中國卻是逆差。這代表的不是韓國商品打不過中國,而是中國市場就是疲軟,加上其運用政治力保護市場或是懲罰對手(至今中國沒有解除因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而發動的經濟制裁),這當然讓韓國苦不堪言。相比於五年前韓國對中還有貿易順差,這五年的轉變不可謂不大。對中出口大幅下降的國家還有不少,日本也是其中之一

而今年中國對外貿易也出現巨大變化。因為這幾年美中貿易戰以及歐洲對中國逐漸採取的去風險化(de-risking)作為,中國最大出口市場已經不再是歐美,而變成了東南亞。但即便是東南亞成為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根據中國海關在今年前七個月的結算,其出口依舊下降2%,而中國從東南亞進口更是下降6.3%。東南亞對中出口的下降程度比對中進口的下降程度更甚。而從今年上半年的數字也可以發現,東南亞對中國的貿易赤字也是將近907億美金

值得注意的是,韓國與中國是有自貿協定的國家,日本、東南亞與中國彼此也有RCEP協議,其開放程度都比兩岸的ECFA高很多。但看到韓國、日本、以及東南亞現在對中國的貿易狀況,明顯可以發現中國市場容納量本身是在下降的,而中國的對應重點在於提升對外出口以及爭取外資來中國投資,在經濟低迷情形下,對其內部市場更傾向於採取保護措施。

中國舉雙手拜託台商赴中投資

現在據部分台商的反應,當前中國對台商的態度回復到天安門事件後受到國際封鎖的作為。各政府高舉雙手,以鋪紅地毯方式歡迎台商赴中國投資。2010後出現「騰籠換鳥」,把台商當成要被置換對象的態度完全改變。加上習近平這次去美國的相對低調,強烈希望美國去中國投資的態度,顯示了中國現在很缺資金,極為期待外界填補其資金缺口。對台商去中國市場賺錢的態度遲疑,但希望台商去中國貢獻資金,北京這個姿態是再明顯不過的。

沒收早收清單,是創造該產業赴中投資的誘因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中國有意根據選舉結果對台灣採取貿易報復措施,包括收回部分輸中品項的關稅早收清單時,往往這些可能受影響的產業,其對應措施不外包括分散市場以降低輸中比率,或是將原先是從台灣輸中的產品,改到由其他與中國沒有貿易爭議的國家向中國輸出,或者是乾脆去中國投資,直接在中國當地生產等。因此當我們看到可能會要沒收早收清單時,除了北京政府有意介選與對台灣採取經濟脅迫的操作外,利用這個作為以引誘或是增加廠商直接赴中投資,也是重要的考慮之一。換句話說,藉此一方面降低外商搶佔中國市場,同時讓外商因此改向中國投資。這樣可以一兼二顧的措施,何樂不為呢?

中國對台灣要科技資金與人才、並要降低與美國合作的強大壓力在國民黨當選後會直接出現

如果真的出現終止ECFA,主要也是終止ECFA的早收清單,而不是全面禁止兩岸經貿往來。這是台灣出口中國的不少品項(許多是不在早收清單內)是在中國組裝後再轉出口,不是進入到中國市場,這些品項是在幫中國賺取外匯,因此一旦中國採取全面停止的作法,反而中國的受創會非常慘重。至於早收清單一旦全面叫停,石化、紡織與機械會是三個比較受影響的產業。但整體來說,利用ECFA早收清單對中出口的數額占台灣總體對外出口約3.7%左右,影響也還是有限

由於外界對中國經濟在未來幾年的前景均不看好,認為中國很難脫離中等收入陷阱。其經濟萎縮會持續,工資停滯,內部市場乘載力也在下降,中央與地方政府聯合的負債驚人。現在這個情況就如當時日本經濟學家辜朝明描述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後的困局:政府的拼命借支不再於進行有意義的經濟生產,而多是在償還利息以維持帳面上債務的可持續狀態。中國現在亟需外資注入,北京也更會透過對外的廉價傾銷以緩解內部的問題。

中國緊縮的經濟狀態是規範其一切作為的大背景。國民黨強調相對於民進黨,其與中國關係比較和緩,因此當選後兩岸關係會和緩,而中國也毫不避嫌地高聲講出其對賴清德的厭惡。但如果是國民黨,或是與中國搞兩岸一家親的柯文哲勝選,兩岸經濟關係固然不太需要擔心ECFA被取消,但會出現的問題可能更嚴重。

屆時如果是國民黨或是柯勝選,以中國自認對於拉下民進黨居首功的認知,很可能會對國民黨或是柯文哲提出一堆經濟與科技要求。包括要台灣放棄新南向政策而改為西進政策,要求大規模提升對中國投資,要求台灣協助向中輸出中國被美國卡脖子的科技,要台灣大幅向中國開放內部市場等。這些每一項都會讓台灣處於極尷尬處境,問題在於以親中為己任,強調要同情與理解中國的國民黨與柯文哲,對於中國的上述壓力可能會毫無抵抗之力。

經濟武器化與介選,代表對中國進行經濟去風險化作為是當務之急

中國想要對台灣斷ECFA,除了將經濟武器化以展開政治上的介選外,中國本身下墜的經濟狀況也讓中國對開放內部市場更為遲疑,更希望外國來中國投資,而不是在中國已經日益羸弱的市場環境增加新的競爭對手。由於中國經濟問題短期不會解決,因此這個對內封閉市場與廣邀外資的趨勢與壓力會持續,當外界認為中國會根據選舉結果採用經濟報復手段對付台灣時,我們不能忽視這個作為背後的經濟背景。

因為這個經濟背景不會因為台灣的選舉結果而有所改變,即便國民黨或是民眾黨當選總統,類似的壓力不僅不會解消,更可能會因台灣出現對中國需求極為敏感的執政團隊,而對中國對台灣的經濟要求更無招架之力。這也代表台灣對外經貿的經營重點更應該放在中國以外的其他地區,也因為中國易於將經濟武器化的傾向,所以我們更應該加速對中國經濟的去風險化,持續蔡英文政府過去幾年的既定方向。這才是這次面對中國指控台灣採取貿易壁壘而可能出現報復措施的應對態度。

作者為讀錯書,入錯行,生錯時代的政治邊緣人

留言評論
賴怡忠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