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2023年之前兩天去世的美國電視新聞主播芭芭拉華特絲(Barbara Walters, 1929-2022),享耆壽93歲。華特絲在2015年退休,最後的電視專訪是2015年11月,她在ABC新聞雜誌節目《20/20》中訪問了在共和黨總統提名賽初選中幾乎連連獲勝的川普,與其家人,當時她已86歲。因此現在正在大學甚至研究所念書的台灣學生,並不熟悉芭芭拉華特絲何許人也。但是她所留下的電視專訪形式以及所累積無數歷史及新聞人物傳奇般的訪問,已經是我們所熟知的電視文體及模仿範本。
華特絲不僅為女性,更為新聞界樹立太多範型
她的收視成功,隨著她的逝世,很難再複製。然而她在專業生涯上的開創及努力,為之後女性在美國電視新聞的主播及新聞專訪主持,打破螢幕前與組織裡的玻璃天花板。女性成為晚間新聞主播,簡報全國觀眾當天國內外主要世界大事。訪問世界重要政治領袖及人物,不僅成為在可信度及信賴度上的正常,還常成為收視保證,引進更多覺得新聞嚴肅菁英的人,坐下細細聆聽觀看。
華特絲的爸爸Lou Walters是表演經紀人,也是1940-60年代曼哈頓著名俱樂部「拉丁區」(Latin Quarter)的創辦人。俱樂部的建築在1989年拆掉,蓋了22層樓高的Ramada Renaissance Hotel,它所在的48街在百老匯(Broadway)及第七大道的那一段路後來命名為Lou Walters Way,就是紀念華特絲的爸爸。Lou Walters在掌有俱樂部經營權的十幾年間,請了法蘭克辛納屈、爵士樂的艾拉費茲傑羅、鄉村樂的Patti Page、性感電影明星梅惠絲(Mae West)等巨星駐站演出,並且在排演時帶著小芭芭拉一起。
華特絲後來回憶,她對採訪名人並不覺得膽怯,可能源自小時候常跟他們相處。然而這樣快樂的時間並不長久,她歷經父親的破產、全家搬家、房子跟傢俱被查封,私立轉公立學校,從紐約轉學到佛羅里達再轉回紐約,最後畢業於紐約州的莎拉羅倫斯學院。
華特絲在1961年進入「國家廣播公司」(NBC)的晨間新聞節目「今日」《Today》擔任幕後的寫稿員與研究員。華特絲第一次的螢幕正式亮相,是採訪巴黎時尚周。當時的新聞主播Frank Blair開場:「…上週我們強迫我們的寫稿員芭芭拉華特絲去採訪巴黎時尚週開幕…芭芭拉,可否跟我們說說你充滿艱困的經歷?」華特絲無縫接cue:「歐,法蘭克,真的好可怕。第一,我每天都要去看時裝秀;然後我每天還得去美心(Maxim’s)吃午餐,喝香檳;然後還要去聞迪奧所有的香水…」講述每個「艱困」的任務都百般無奈的翻白眼之後,「這實在是太艱困了,所以我搭了我可以找到的最後一班飛機回來。」講完之後眼光回到主播身上,綻開微笑。華特絲的螢幕緣就此建立。
1971年,她把被交付主持的NBC談話節目For Women Only,改為Not for Women Only,奠定日後歐普拉日間談話節目的模式。同年尼克森訪問中國,她是隨行訪問唯一的女性電視新聞記者,隨行的有哥倫比亞廣播電視(CBS)的主播丹拉瑟(Dan Rather)美國廣播公司(ABC)的記者,後來的「夜線」節目主持人Ted Koppel。
1971年她也成為「今日」晨間新聞的第一位女性共同主持人,但當時的男主播要求華特絲在他訪問棚內來賓前三個問題之前,不可以問來賓任何問題,以彰顯地位不同。華特絲因此出攝影棚,在洛克斐勒廣場做訪問,繞過「不可問棚內前三個問題」的限制令。1975年NBC終於將限制令解除,讓她成為名正言順的共同主持人,然而ABC很快的在1976年以五年五百萬美金的約,簽下華特絲。華特絲自此轉至美國廣播公司(ABC),她也因為電視台首次的百萬美金簽約,被稱為「百萬美金寶貝」(Million dollar baby)。
但是真正奠定華特絲專訪品牌的,並不是ABC夜間新聞,而是新聞雜誌節目《20/20》。在華特絲之前,專訪只是夜間新聞的5-10分鐘片段,並沒有辦法做成節目。華特絲將專訪變成記者與受訪者的談話(conversation),這些1-2個小時的夜間主要時段談話(通常是晚間8-10點或是9-10點),因為受訪來賓的重要性及新聞性,而成為重要的媒體事件(event),而這些「事件」,因為受訪者的回答內容及宣告或更進一步的社會理解,長成為美國文化的試金石時刻。
專訪超人李維回響甚大
1995年獲得美國電視新聞最高榮譽獎Peabody Award的前超人克里斯多夫李維專訪,剛好是李維導致頸部以下癱瘓墜馬意外後的四個月,李維在節目中呼籲重視身障者人權,獲致美國社會極大的回響。李維的專訪在當時的收視率是36%。四年後(1999)華特絲訪問與柯林頓鬧出誹聞的前白宮實習生呂文斯基,收視率48%,當時美國所有開機的電視,幾乎有一半都是在看這個專訪。華特絲問呂文斯基那件藍色洋裝、如何進行交往、甚麼是電話性愛、最後問了大家都想問的問題:你到底在想什麼?當年仍是稚嫩年輕的呂文斯基在回答上誠實而有分寸,讓許多觀眾開始對這個事件誰最應該負責有了更進一步的想法。
華特絲在訪問邀請上的鍥而不捨,與她能夠在利基上平衡國際政治與名流的訪問切入,讓她成為這個行業無法在邀請與收視率上競爭的對象。1977年華特絲同時訪問埃及總統沙達特及以色列總理比金,即使是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主播Walter Cronkite想要複製也邀請兩人一同接受訪問都不可能,同年11月,沙達特訪問耶路撒冷,為當時的以阿和平奠定基礎。
專訪卡斯楚的第一個美國記者
1977年華特絲另一個重要的訪問是古巴總理卡斯楚,在豬玀灣事件之後,華特絲大概是越過豬玀灣的第一個美國人,她跟著卡斯楚坐在他的吉普車上,幫他拿槍,拿要分給小朋友的糖果,半夜一點吃卡斯楚做的古巴三明治,問他有沒有結過婚,讓他很毛不想回答,問他對民主的感覺如何,讓他說了自己的想法。
後來在回顧時,記者問華特絲怎麼可以拿到如此豐富的訪問,華特絲說因為真正的訪問非常長,卡斯楚很能講,聊了足足5個小時。不過ABC當時只播出半小時,古巴電視台則播了一個小時。華特斯說,在她的專業生涯中,只有兩個她很想訪問的人沒有訪問到,一個是賈桂琳甘迺迪,一個是黛安娜王妃,她後來把專訪給了BBC的Martin Bashir。
華特絲總是在訪談時丟出自己的直球。1989年她訪問利比亞領袖格達費時問道:你有沒有想過會被自己的人民推翻?這句話在2011年格達費被自己的人民槍殺後成真。2011年訪問敘利亞總統阿塞德時,她直接問:你有沒有下令殺過人。阿塞德說他沒有。同樣的問題,她也問過普丁。紐約雜誌旗下的電子媒體Vulture在回想華特絲專訪的魅力時討論道:為何有這麼多重要的國際政治家及社會名流願意接受華特絲專訪?後人的結論是,她讓受訪者們相信,這些一對一的訪談,能找到心胸開闊的聽眾,促進更進一步的理解。她的公平提問,不做球,不敵視,而站在知情大眾的好奇上發問,是華特絲新聞學不過度菁英,也非名流娛樂的收視來源。
華特絲的訪談確立新的標竿
她的大眾取徑讓她的專訪有極高的收視率,成為政治人物與大眾溝通的最好管道,從尼克森以降到歐巴馬、川普,歷任美國總統及夫人都(必須)受她訪問,以建立自己在電視媒體上的人物介紹。她說自己後悔過幾次專訪的處理:1976年福特總統夫人的專訪,當她帶華特絲在白宮參觀的時候,很明顯是醉了。她應該把「總統夫人接受專訪時在酒醉」的事實說出來。2000年她訪問瑞奇馬汀時直接問他是不是同志。瑞奇馬汀在好幾年後才出櫃,並說這個訪問讓他很受侵犯。華特絲對自己當年這樣問,覺得很後悔。
除了專訪,華特絲在1997年製作的日間訪問節目The View,由五位(女性)主持人訪問來賓,成為日後許多新聞性及談話性節目的標準格式,2022年福斯電視台最受歡迎的訪談節目The Five就是拷貝這個格式。
訪談是新聞的重要生產過程之一,傾聽或觀看對談,更是大眾政治溝通最古老的活動。華特絲放大並且公開化、細緻化、娛樂化這樣的過程。但在其中,她也配合歷史時刻與美國社會,去挑選她的訪問者與所要問的問題。在新聞逐漸不是由記者訪談而只是傳遞互嗆或公開喊話的常態裡,華特絲的去世提醒我們新聞之所以好看的原因是甚麼。
- 第一階傳播的台灣使命─性別主流化的巴黎奧運與反動防禦 - 2024 年 8 月 19 日
- 震出台灣的準備與沒準備:災難/緊急事件新聞中的假訊息與非訊息 - 2024 年 4 月 12 日
- 其實是同溫、反動、犬儒、無知的恐龍夜夜安 - 2024 年 1 月 3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