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澤汗(Peter Zeihan)是美國的地緣政治分析師,其學經歷和風格都和主流出身常春藤盟校並經常出沒華府的同行很不同,但他的觀點在這兩三年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世界大勢的發展也有不少朝著他的分析架構所預測的方向走。終於也注意到他觀點的台灣在今年五月翻譯出了他去年討論全球化未來的新書《世界不再是平的》。
這本書就如他的一貫風格,沒有拗口的學術名詞和理論,但廣泛的討論今天高度全球化世界是怎麼來的,今天為何出現了鬆動,顯示他對當代世界的演進具有非常豐富的知識,不過一般人讀他的著作可能會陷在各種細節的描述中無法意識到他的分析架構下各種因素之間的關聯,而本文就是試圖點出他的核心論證架構,為讀過這本書但可能消化不良的讀者提供一個大略的指南,有了這套架構後,要讀懂後面針對特定主題剖析的四章會容易許多。
美國的得天獨厚造就出世界霸權
他的核心觀點其實非常簡單,但寫出了大量豐富的事實來支撐:美國受惠於獨特的地理條件,一路發展為富裕的地廣人稀大國,在二戰後以規模超越全球其他國家總合的海軍和海軍陸戰隊保障了航行與通商的自由,讓不論地理條件好不好的國家只要願意加入美國主導的秩序,都有發展的機會。
但如果美國開始放棄自己的責任,加上世界各國除了少數例外都面臨人口老化和寬鬆資金不再的問題,那麼未來的一兩個世代就不再是過去永遠能做到擁有更多的全球化黃金世代,只有少數能克服人口和國防安全問題的國家能保持繁榮,美國就是最有條件的國家,而中共在這些負面因素接連作用下是看不到未來的。換言之,他以大量的事實論證中共最愛吹噓的「東昇西降」是經不起考驗的宣傳。
而他的分析架構的出發點─美國受惠於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值得稍作介紹。美國最早在東北十三州的殖民地農業條件不算優良,但開始往中西部擴張後就擁有了二十萬平方英里世界上最肥沃的農地,而生產出來的糧食又可以透過非常適合航行的水道如俄亥俄河和密西西比河以低廉的運費先送到紐奧良,再從美洲離岸沙洲島的海岸航線運到美東各大城。
總之中西部的屯墾讓⑴美洲大陸從未有過飢荒(不像歐洲農業大國法國在17、18世紀都發生過數次飢荒);⑵大西洋海岸中部和所有英格蘭的田野都恢復成森林,這個去農業化的過程釋出許多勞動力以投入其他計畫如工業化計畫;⑶還推動南方發展經濟作物,使得美國各地區根據各自的經濟地理學生產特殊的產品,而水路運輸則促成成本低廉且普及各地的州際貿易,創造出人類歷史上從未見過的規模經濟;⑷新中西部土質品質高帶來的高生產力與低運輸成本結合,促進了這塊農業心臟地帶的小鎮文化形成。小銀行紛紛在密西西比河系統各地冒出,以管理把產品銷售到東岸和歐洲所創造的資本。金融深入小鎮很快成為美國的特徵,使中西部農業的領域和生產力得以持續擴大和提升;⑸河流網路讓人員和產品可以輕易移動,進而迫使美國人定期彼此互動,對有多樣種族背景的美國文化統一貢獻良多。
此外美國的地理位置讓美國始終非常處於安全的境地,不但成為極少數有面對其他海洋強權的短距離或是中距離威脅的國家之一,還讓美國成為唯一同時有眾多人口住在兩大洋的海岸。這從經濟和文化的角度看,使得美國人自然能與世界大部分地方進行貿易和獲得擴張的機會。但這個機會要到二次大戰後才被美國所積極運用。
美國的安全需求和工業化是緩步怡然求得
因此澤汗接著醒讀者雖然前工業化時代美國受惠於大面積與開放移民制度的雙重低土地、勞動成本,但缺乏地緣政治競爭意味著美國沒有加速工業化的國家安全需求,而是緩慢且較不具破壞性的在美國發生,使美國人可以用幾世代的時間來順應改變。
而且美國的工業化也沒有對全球造成重大的衝擊,和其他主要強權不同,美國的人口同時人數增加和變富裕。工業生產─特別是東北部和鋼鐵帶─可以較容易被美國自己的人口吸收。美國沒有必要藉出口來維持國內的平衡,也沒有必要發動像大英帝國著名且遭憎恨的經濟戰爭。國內社區銀行融資地方發展的能力使美國得以避免採用迫害俄羅斯人和中國的中央集權,或是步上德國和日本激進化的後塵。
當然在工業化的過程中,美國確實存在地區差異和自己的商業寡頭問題,但美國的寡頭─著名的強盜大亨(robber baron)─在私人部門有如此龐大的商機,是因為還有那麼多資源可以開發,它們不需要為了商業目的進入政府。經濟壓力不會自動轉變成政治壓力,反之亦然。
要從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美國人才真正邁開他們的大步。經過三年狂熱的動員,不但崛起成為史上最大的遠征強權,同時在許多舞台上執行整合的軍事行動,並在戰後成為佔領所有戰敗國的唯一交戰國。美國人發現自己控制了所有三個大陸、兩個大洋盆地的經濟、人口和流通的關鍵節點。加上擁有龐大的戰時海軍,美國人很自然變成歐洲和亞洲問題的決定因素,不管是金融、農業、工業、文化或軍事方面的問題。
「美國和平」的條件就是與美國站一起
當然的美國有能力支配全球,成為一個新羅馬帝國,但美國沒有選擇這麼做,反而提議和它的戰時盟友達成一項協議。美國人將派遣他們的海軍巡邏全球海洋和保護所有國家的商務。美國人將開放市場給盟友出口所有產品以協助它們恢復繁榮。美國將擴大戰略大傘以覆蓋所有國家,以便美國的盟邦不用再擔心侵略。
但這個協議有一項但書。你必須在美國炮製的冷戰中選邊站。你可以既安全又富裕,可以盡情發展你的經濟和文化,但你必須與美國人站在一起(實際上是站在前面)對抗蘇聯。美國人無須打造一個全球範圍的帝國來圍堵蘇聯,只要賄賂盟國來圍堵蘇聯。這種作法的代表詞布列敦森林協定─在諾曼地登陸不久,美國首次在這裡宣布這套體系,這就是一般人熟悉的二戰後自由貿易時代或簡單的說是全球化。
在布列敦森林體系「短短」四十五年間,它不但成功圍堵蘇聯,而且讓它慢慢窒息而死,還創造出人類歷史上最常和最深入的經濟成長和穩定期。直到美國人贏了。從1990年代開始,美國人似乎懶洋洋地轉到一個沒有固定形狀的中間地帶。只要歐洲人和日本人願意遵守美國人的區域防衛計畫,美國將繼續維持全球秩序。
而後冷戰時期之所以可能,全因為美國繼續承諾一個暫停地緣政治競爭和資助全球秩序的安全典範。雖然冷戰安全環境改變,這項政策不再與需求匹配。我們認為常態的時代實際上是人類歷史上最扭曲的時刻,實際上它極其脆弱,而它已經結束!
上述便是作者接下來對各項特定主題如能源、工業原料、製造等做出預測性論述的基礎架構。而各國面臨的最大挑戰便是在美國保障的全球化黃金時代帶來的工業化與相應的人口組成變動。而每一個伴隨工業化的成長故事都有一個核心因素,就是大部分經濟成長來自人口增加。
人口老化問題尚未衝擊美國,但中國已受害甚深
作者此時提醒讀者大部分人未注意到的是工業化加上都市化過程還有一個步驟:低死亡率使人口增加的速度遠超過出生率下降…但只持續數十年。長壽的好處最後達到最大限度,使一個國家有更多人口,但小孩卻減少。昨日的較少小孩,變成今日的較少年輕勞工,在變成明日的較少成熟勞工。而現在,對作者而言,明日已經到來。
但美國就像當初在建國後的發展路徑高度受惠於獨特的地理環境一樣,面對這種後全球化時代嚴酷的人口轉型考驗美國還是兩大的獨特優勢:第一是美國開放的移民機制可以補充人口。第二是南方還有平均年齡比美國年輕十歲的墨西哥人,之前是靠大量移民補充美國的,今天則是透過北美自由貿易區發揮和美國完美技術互補的作用。
總之當其他國家必須在幾年內解構和修正它們的制度以應付人口老化、減少的挑戰,但美國和墨西哥兩個較晚老齡化的國家卻有數十年時間觀察全世界,從其他國家的嘗試過程學習。
相對地,2022年的中共是人類史上年齡老化最快的社會,其人口增加已經停止。中共的人口萎縮發生的速度和它擴張時一樣快,人口結構完全崩潰可能在一個世代間就會發生。中共月時很驚然,但不是大多數人以為的原因。中共將很快從工業化前的財富和健康水準,在和一個人有生之年差不多的時間內進入到後工業的人口崩潰,剩下的時間可能沒有多少年了。
上述的內容就是這本厚度將近500頁的精采好書最核心的論點,當然中共面臨的危機遠遠不只是人口崩潰,在美國逐步退出當全球化衛士的過程中,還不夠強大的中共海軍將無法順利擴張確保貿易順暢,那麼將無法確保有足夠的糧食、能源與製造業原材料的充足供應,再加上過去十年的過度金融擴張已經無以為繼。
因此在當下印太情勢非常緊繃,成為美國和全世界政經菁英的熱點話題之時,這本書的確值得關心世界政經大勢的台灣人花時間細讀,才能了解在中共張牙舞爪的表象下,只會越形脆弱,台灣只要好好強化國防和經濟,雖然依樣有人口轉型的挑戰,但時間並不站在中共這一邊!
作者有個雲霄飛車式的人生,曾很輕鬆的進了不太好進的美國學校博士班,以為自己會是華文社會科學界的明日之星,又因為一個烏龍,更「輕鬆」的被踢出來,開始闖盪亞洲江湖,到處求人下單,到目前為止的心得是「我32歲以前到底活了什麼?」
書名:《世界不再是平的:後全球化時代的供應鏈重組與地緣政治預測》
作者:彼得.澤汗(Peter Zeihan)
出版社:感電出版
出版時間:2023年5月
- 黃仁勳用真心颳起旋風 - 2024 年 6 月 4 日
- Johnson議長的果決讓美國再次偉大 - 2024 年 4 月 29 日
- 援烏、保台誰先誰後大辯論 - 2024 年 4 月 1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