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亂象不只源於「媒體自律不足」或「民眾識讀能力差」而已

劉珮瑄
4.7K 人閱讀

近日,知名Youtuber「錫蘭Ceylan」製作一期新影片,主要內容是在批判《三立新聞網》造就的「白飯之亂」。過去錫蘭亦曾批判過三立新聞網製造假新聞的問題,因而引發許多相關的社會討論。其中比較值得關注的是,錫蘭在兩支影片裡面都強調「新聞倫理」問題,並且將「主流媒體」和「網路自媒體」(尤其是影片創作者)進行比較,進一步指出主流媒體經常負擔比網路自媒體更少的社會責任,完全不符合比例原則。

北科大白飯之亂。圖片來源:翻攝自錫蘭YouTube頻道

然而,筆者認為較大的問題是,錫蘭就曾拿英國BBC跟台灣的三立進行比較,同時也不乏看到許多民眾拿日本NHK跟台灣商業媒體進行比較,無視BBC跟NHK性質更接近於台灣「公視」的事實。因此,錫蘭和社會大眾經常將此現象理解成一種「台灣特有現象」,並且許多人將其歸咎於台灣的「媒體自律不足」或「民眾欠缺識讀能力」。雖說這兩者確實是台灣社會的問題,但單純歸咎於這兩者顯然是種嚴重的誤解。為此,我將在這篇文章指出,台灣媒體亂象真正的問題所在。

台灣媒體欠缺明顯的「市場區隔」,深度報導受眾太小

請問在英國有沒有跟台灣主流媒體更接近的新聞媒體?當然有。諸如《每日郵報》(Daily Mail)跟《太陽報》(The Sun)等等,這些公司都有類似於台灣的媒體亂象。不過,在英語世界,這些媒體通常會被視為「八卦小報」,不只與BBC這種公共媒體有型態上的區隔,英國也有著《衛報》(The Guardian)、《獨立報》(The Independent)這類的非官方高品質媒體。縱使八卦小報仍有其流量,人們通常不信任八卦小報的資訊來源,並且人們仍習慣將八卦小報和主流媒體區隔開來。

反之,請問在台灣有沒有高品質的媒體?當然也有。除了官方的《公視》以外,也有許多擁有高品質、提供深度報導的非官方媒體,諸如《報導者》、《環境資訊中心》、《上下游新聞》、《公民行動影音資料庫》和《焦點事件》等等。真正的問題是,這些高品質、深度報導的媒體在台灣全都屬於「非主流媒體」,就連公視新聞台的收視率都遠低於三立、TVBS和東森,在網路平台更是如此。究竟有多少台灣人知道這些高品質媒體的存在?又有多少台灣人會去認真閱讀這些媒體報導的新聞?

不僅如此,台灣的主流媒體也經常利用文化和資訊落差,尤其是台灣民眾多半不知道海外不可信的八卦小報有哪些,進而將海外八卦小報的新聞報導,有時甚至是陰謀論網站上的資訊,突然搖身一變成為「外電翻譯」。「科學新聞」尤為台灣媒體的重災區,多半來源正是英國的《每日郵報》,坊間才會出現「英國研究不可信」這樣的說法。上述種種,都是使台灣媒體亂象看起來更為嚴重的主因,與其說是因台灣媒體自律不足(海外八卦小報也沒在自律的),或是台灣民眾識讀能力不足(海外八卦小報跟假新聞還是很有受眾的),倒不如說是台灣媒體欠缺明顯的「市場區隔」,並且高品質媒體和深度報導受眾太小所造成的。

我們無法輕視人文社會學科,同時又改善媒體亂象

在台灣,由於歷史性的產業結構緣故,一直都存在著「重理輕文」的普遍社會現象。這不單單只是學生和家長偏好選擇理工科系而已,而是社會大眾根本上不重視甚或輕視人文社會知識,特別是高中、大學升學考試不會涵蓋的那些知識,甚至會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被犧牲掉。就連本應富有人文素養的公共衛生、公共行政、商業管理、外語翻譯、傳播等學科,卻也都在大學課程設計上嚴重缺乏紮實的人文社會知識訓練,多半只著重於「技術導向的」訓練,無視人文社會知識對專業能力的重要性。然而,這也正是造成媒體亂象的主因之一。

不僅如此,以社會和政治現實來看,衛生福利部也是醫學體系比社會福利體系更具主導地位,並且醫生、律師或大學教授從政往往比其他專業職業獲得更多社會支持。然而,在海外記者幾乎是名望和社會地位僅次於律師的文科職業出路之一,還有許多人為實現理念放棄了律師、金融業或生物學家去當記者,並運用自己過往所學在媒體報導上,同時也有許多記者(尤其是政治線記者)後來走上從政之路。確實在解嚴前後的台灣也有類似的現象,有許多政治或社會科學專業人才投入記者這行。如今社會上卻流行著「台灣記者平均智商30」跟「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等說法,可見當代台灣記者的名望和職業地位有多麼低落。

綜上所述,我們無法先把記者變成一個名望跟地位低落的職業,並且在記者或傳播媒體的訓練過程欠缺人文社會知識培養,同時又希望台灣主流媒體可以生產出高品質的深度報導。好比醫師出身的總統候選人柯文哲總是強調「科學」的重要性,卻同時不重視較為軟性的(除了經濟和商管)人文社會科學和批判性的政策研究,於是柯文哲幕僚和民眾黨團隊就較難以生產出高品質的論述和政見,經常只能參照兩大黨政策再進行修改。

因此,國家社會應該試圖去提升記者的職業地位和名望,使得更多有理念抱負的專業人才願意投入媒體業,本科系學生也有動力培養跨領域專業,並強化現今傳播媒體學科中的人文素養訓練,如此一來才有可能改善媒體亂象。

台灣優質媒體應積極開拓語言學習,以及新住民和南向市場

之所以英國的BBC跟美國的CNN能夠佔據世界新聞媒體的主導地位,公視或其他台灣高品質媒體卻無法佔據相同地位的原因,不單純只是兩國政經實力強盛的緣故,也涉及英文的主導地位。然而,即使是那些想要學習華語或其它本土語言的人們,其中不乏台灣的新住民或想要來台經商或投資的海外商人,也經常不會將公視或其他台灣優質媒體當成重要教材或主要學習管道,這是目前台灣優質媒體的市場空缺,也是台灣優質媒體的出路之一。

為此,筆者建議,這些台灣優質媒體應比照「BBC Learning English」,當然這也需要政府的積極支持,以推出更多以台灣新住民、南向市場為主體的語言學習網站、數位教材、線上課程和手機軟體。不僅能藉此為優質媒體開拓更多出路,同時也能將台灣深刻的歷史和文化推廣出去,並進一步將人文社會關懷融入於語言學習之中,為這些新住民和海外受眾提供優質的深度報導(有別於直接以東南亞語進行的報導)。

作者是關心社福、藝文、性平與兒童議題的大學生。

留言評論
劉珮瑄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