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落日拉長的伊莉莎白二世──既傳統又與時俱進

劉燕玉
534 人閱讀

高齡96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在登基70 週年「白金禧年」慶典後大約百日,於英國夏令時間9月8日下午去世。

女王生前廣受愛戴;儘管半世紀以來,隨著傳統階級體制日漸瓦解,廢除王室的聲音一直不斷,女王在民間享有的支持卻始終不輟。2015年,伊利莎白二世超越她的高祖母維多利亞女王,成為英國史上在位最久的君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見證了人類歷史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等各方面變革最快最劇烈的時代。也因為英國在這段期間,在各種規模遍及全球的巨大變革上所扮演的關鍵角色,而被公認為這個時代的化身。她的離世,也被公認為「一個時代的結束」。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國葬。圖片來源:路透社/達志影像

大英帝國的變革全靠幾個女王

值得一提的是,歷史上英國與全世界形貌改變最大的時期,正好都是女王在位期間。伊莉莎白一世在位期間,英國開始透過大探險、貿易、征戰等等手段,從一個小小的島國,逐步拓展海外殖民地,建立起海上霸權。長達62年的維多利亞女王時代中,英國的帝國殖民事業更達到高點,高峰時曾統治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工業革命牽動了地貌、社會結構、經濟模式與生活方式的全面改變,更是超越國界,影響深遠。

伊莉莎白二世在位期間,則見證了舊大英帝國的逐步瓦解、終結,以及性別、種族、階級等各面向的解放運動加速進行。這段期間,全世界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科技、傳播等面向的變革,大過在此之前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改變總和,巧妙地呼應著女王在少女時期,二戰德軍轟炸期間親錄戰時廣播,向全國兒童與青少年做精神喊話:

「我們國內的孩子們都充滿著正能量與勇氣……我們正在盡最大的努力,來幫助偉大的海陸空三軍。但同時,我們也同樣必須承受戰爭的危險與悲傷。但當和平來臨時,請大家記得,今日的孩子,也就是我們,將是明日使世界更幸福美好的主力。」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公主戰時全國廣播,1940年10 月13日

巨變象徵革新,與未來無限的可能性。然而巨變也帶來認知、認同與情感上的重大斷裂。女王歷久不衰的高人氣,便來自她在君主立憲體制下,嚴守政治中立,在戰後百廢待興的新時代,像空白畫布般,讓新時代的各種可能性都有機會投射其上,創造新的社會形貌與價值。

同時,女王也以英國國教教主的身份,透過每年對照一年大事的聖誕節爐邊談話轉播,在巨大的社會變革中,一再讓社會脈動與傳統基督教教義相互映照,既對革新賦予傳統基督教精神的意涵,同時也隨著時代的演進,一再重新詮釋教義、重新賦予基督教信仰新的時代意義。

從「君王」向「王室」轉型的英國

既引領社會走過巨大變革,同時又以基督教信仰維繫住英國社會的集體認同和主流價值,是女王在民主自由浪潮衝擊下,讓王室不僅能得以延續,同時更創造自己的高人氣的主因。君主立憲制下,僅有虛位元首象徵意義的王室,如何能安然度過民主浪潮的衝擊,取決於王室是否能夠敏銳洞悉、並大膽迎合社會主流價值,讓王室像一面鏡子般,使民眾從王室成員身上看到自己所認同的鏡像。

伊莉莎白二世之外,另一個具備相同特質的典範,正是英國史上在位時間第二長,在位期間達到大英帝國統治的高峰,並成功使英國從傳統社會進入現代工業文明的維多利亞女王。

維多利亞女王和後來的伊莉莎白二世一樣,原本都是天真浪漫,宗教信仰虔誠,對政治卻無好感,而且王位繼承順位不高的清純少女。維多利亞女王也和後來的伊莉莎白二世一樣,在繼位成為君王時,王室都因前幾任君王,也就是她們的伯父,各自在私領域的離經叛道而形象惡劣,甚至引發憲政危機。更重要的是,兩位女王都婚姻幸福、鶼鰈情深,因而同樣積極在自己的君王公眾形象上,讓丈夫與子女扮演重要角色。實際上,略別於「君王」(Monarch)的「王室」(the Royal Family)概念,正是維多利亞女王的新發明。

維多利亞女王登基之際,法國才剛經歷大革命不久,不僅王室遭廢,改立共和,路易十六與瑪麗王后甚至被送上斷頭台斬首。這樁驚天動地,改變現代政治形貌的大革命,自然深深影響鄰國英國的政治氛圍,民間廢除王室聲浪達到史上新高。維多利亞女王登基後,深受來自德國的丈夫阿爾伯特親王影響,積極在各面向的生活方式上,擁抱當時新興中產階級的主流價值,藉以改變英國王室文化。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傳統家庭價值」。

維多利亞女王與阿爾伯特親王一共生了9名子女。熱衷現代科技的阿爾伯特親王,透過當時初興起的攝影技術,大量拍攝、複製兩夫妻及子女們的全家福合照,印製成各種傳單與文宣,在全國大量流傳。從此,「王室」的概念才在英國社會生根,和維多利亞時代的新興中產階級主流價值相互餵養。一方面,在工業化帶動消費社會興起,各種物質與情色慾望大門大開之際,透過王室以身作則,來規範社會的道德觀,特別是性道德。另一方面,王室也透過示範、傳遞傳統家庭價值,以及中產階級的物質生活方式,重新獲得新興中產階級的認同。藉此,維多利亞女王不僅成功度過廢除王室的危機,她在位期間所建立與鞏固的主流社會價值和性道德,更是影響深遠,直到伊莉莎白二世的時代,才開始鬆綁。

百年來英國社會思想不斷轉移

近百年後,伊莉莎白二世因伯父溫莎公爵「愛美人勝過愛江山」,幾乎釀成憲政危機,而意外成為王位繼承人。然而,與維多利亞時代不同的是,儘管伊莉莎白二世個人宗教信仰虔誠,加以婚姻幸福,她卻無法複製高祖母維多利亞女王的手段,透過王室的影響力來強化社會的性別角色與性道德規範,反而一路被迫接受、迎合性/性別解放時代的新價值。其中重大的改革包括1957年,牛津大學終於廢除女學生入學名額限制。1962年,英國成為全歐洲最早墮胎合法化的國家。曾在1953年女王登基當天,與探險隊其他成員首度成功登上喜馬拉亞山脈主峰的作家莫里斯(James Morris),更在1972年成功完成變性手術,從此以女性身份出現。經過多年的壓迫與抗爭,英國也在2005年通過《同性伴侶民事法》,並於 2014年通過《同志婚姻法》。

在文化面向上,儘管曾被譽為「日不落國」的「大英帝國」(British Empire)在1997年,隨著最後一塊海外殖民地香港回歸中國而正式落幕,但嚴格說來,「大英帝國」及其政治遺產或影響並未結束,而是隨著戰後移民潮而內部化。維多利亞時代的殖民主義與種族主義,在伊莉莎白二世時代,成為英國社會最需面對與解決的課題。

然而,也正因為過去的帝國殖民與壓迫歷史太深長,一旦這些政治遺產隨著戰後移民潮而滲入英國國境,歷史傷痛發作的效應也特別猛烈。其中最知名的例子,就是菲立普親王的親舅舅,蒙特巴頓伯爵,在1979年遭愛爾蘭民族/共和主義軍事組織「愛爾蘭共和軍」(Irish Republican Army, or IRA)暗殺死亡。隨後又在 1984年,在保守黨高層參加該黨年會期間,發生一起同為愛爾蘭共和軍所策劃,在年會舉辦場地,以首相柴契爾夫人為主要目標的爆炸案。雖然保守黨內閣高官僥倖逃過一劫,卻造成5人死亡。

性別、婚姻制度不斷鬆綁

在現代媒體推波助瀾下,各面向的改變幾乎成為不可逆的浪潮,不僅影響當代英國社會,更回頭深深影響英國王室的組成與形貌。伊莉莎白二世統治的中晚期,王儲查爾斯王子的婚變,在溫莎公爵之後,王室再度因婚姻問題,而幾乎釀成憲政與王室存廢危機。而在北愛危機解除後數年,英國王室也廢除了遵行300年的「王室繼承人不得與天主教徒通婚」的規定。

嚴格說來,英國歷史上,因政治衝突而釀成憲政危機的例子極少。數百年來,幾乎每一次的憲政危機,都是因國王或王位繼承人,在個人情慾與婚姻選擇上離經叛道所致,最遠甚至可追溯至脫離羅馬教會、自立英國國教的亨利八世。

然而,距離愛德華八世因婚姻選擇而遜位不到百年,如今的英國王室,有女王的外孫與天主教徒通婚;有幾名媳婦、孫媳出身平民中產階級家庭;有和當年的溫莎公爵夫人,辛普森女士一樣的美國籍離婚女性;有黑人好萊塢女星;女王也有表弟離開傳統婚姻後,完成同志婚姻。甚至,女王去世後,新的王后已不再需要證明處女貞操;新的英國王室,更是由曾經離婚、與前夫前妻各自育有兒孫的新時代男女組成的現代多元家庭。

女王一生忠於使命與本份,儘管年事已高,加以初春感染Covid-19後健康狀況急轉直下,甚至缺席了大部分的白金禧年慶典,僅在尾聲象徵性地在白金漢宮陽台露面、向民眾致意,仍在生命的盡頭,圓滿完成任命新首相,讓國家開啟新頁、面對後疫情時代的挑戰,才安然離去。

女王去世前夕,英國王室也正面臨哈利王子致命爆料回憶錄即將出版,王室上下無一不如坐針氈,戰戰兢兢。而女王也很巧妙地在此刻,永遠地眼不見為淨,走完充滿艱鉅挑戰的一生。然而,因哈利王子夫婦的爆料而導致的家庭決裂,也因女王的辭世,而有了轉圜的可能。女王這一走,哈利的回憶錄出版,幾乎沒有機會按原訂計劃進行了。一生勞苦的女王,終於在最後一刻,以自己的生命捍衛家人與王室的尊嚴,無負她對上帝與父親的承諾。

歷史已數度證明,英國王室每在民主自由聲浪中面臨廢除王室的壓力,都是透過積極擁抱、仿效社會主流價值,重新形塑王室「與時俱進」的形象,才得以安然過關。隨著高人氣的女王離世,英國王室存廢問題再度浮上檯面。特別是新王查理三世因婚姻問題而長期形象重挫,其是否能夠成功維持英國王室,長期以來不斷受到質疑。加以哈利王子夫婦的重磅爆料火藥,幾乎可能對王室摧枯拉朽的此刻,最大的弔詭卻是,曾被視為「婚姻破壞者」的王后,與可能成為「王室殺手」的黑人前女星,同樣曾離婚過的公爵夫人梅根,才是最足以證明英國王室在伊莉莎白世代與時俱進、擁抱主流社會新價值的典範。

留言評論
劉燕玉
Latest posts by 劉燕玉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