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烏克蘭遭到俄羅斯侵略,身為一個台灣人,覺得這場戰爭非常有即視感,那些普丁用以侵略烏克蘭的藉口,中國也經常講出一樣的話,例如「這片土地是我國千年來固有疆域」之類言論。難怪中國政府想要在檯面上保持消極中立,但社會內部的輿論卻一面倒向同情俄羅斯,應該就是「偉大的帝國回來了」,那樣惺惺相惜之感。
極權帝國跟現代民族國家的概念不太一樣,就是帝國雖有法理上的疆界,但「理想上」的疆界是無限大,類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而確實在2016年的時候,普丁也曾開過一個黑色幽默,他在一個公開場合跟小朋友閒聊,普丁問小朋友:「俄羅斯的國界在哪裡呢?」
小朋友認真回答:「在白令海峽……」
普丁隨即回說:「俄羅斯的國界沒有盡頭。」
一時之間,笑聲四起,普丁立刻補上「開玩笑的。」不過俄羅斯人聽得開心,在歐洲人聽起來卻是背脊發涼的地獄梗,特別是現在2022年3月回過頭重聽的話。
這種「帝國大反擊」的全球局勢,讓我想起了三部紀錄片,分別是《凜冬烈火——烏克蘭為自由而戰》、《時代革命》與《街頭》。分別代表烏克蘭、香港與台灣的帝國邊陲困境。
《凜冬烈火》是俄烏戰爭的預告片
先談烏克蘭,2016年,Netflix 剛在台灣上線,當時他們上架了一部紀錄片叫做《凜冬烈火——烏克蘭為自由而戰》。這部紀錄片發行於2015年,描述2014年烏克蘭因為時任總統亞努科維奇過度親向俄羅斯,導致烏克蘭原本要加入歐盟的協商破局,引發烏克蘭親歐派的怒火,上萬人聚集在首都基輔的「獨立廣場」抗議。結果亞努科維奇強力鎮壓抗議的民眾,引發新的抗議浪潮,最終有百萬人上街頭,最後甚至與警方爆發嚴重的流血衝突。
而這部紀錄片的結局是亞努科維奇因為扛不住壓力,去職逃亡國外,烏克蘭重新提前大選。但紀錄片來不及說完的是,亞努科維奇下台之後,親俄的克里米亞地區及烏東地區人民也很不滿,因此俄羅斯趁機併吞了克里米亞,也促使烏東地區發動了「脫烏」的獨立運動,成為了當前烏俄戰爭的遠因之一。
烏克蘭人抗拒俄羅斯有很多因素,有些人認為與加入歐盟的經濟前景比較看好;有些是政治因素,過去蘇聯統治時代留下太多悲慘記憶,尤其是1930年代的大飢荒;還有些人不滿普丁的威權作風,連帶親俄的亞努科維奇政權也有貪腐與極權的傾向,使人民非常反感。
更重要的是,1980年代興起的全球化與貿易自由化,加上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弭平了原本冷戰的雙極秩序,好像全球就此可以走向「世界是平的」的歷史終結之路。但其實到了2010年代之後,我們並沒有看到國境之間的平坦化,反而因為貿易自由化擴大了階級差異(跨國貿易導致本地工作機會消失),造成各國之內的兩極化發展,例如美國近年來藍領與中產階級之間的隔閡即是明顯的例子。
而中國和俄羅斯這兩大強權,在這一波全球化當中大獲其利,他們雖擺脫了過去共產主義的包袱,大力擁抱自由經濟,在21世紀初期並列「金磚四國」。而由於經濟快速成長,中國和俄羅斯人民有了發大財的感覺,因此縱使政府以極權的手段來控制社會,人民也會覺得是「可以接受的代價」,甚至更反向認定了極權是經濟成長的因素之一。所以這也間接導致2000年到2010年左右,中俄兩國並沒有因為經濟發展而走向民主社會,反而更加形成了專制威權的氣氛。
當西方國家困擾於全球貿易帶來的階級對立的時候,中俄兩大極權帝國又因為經濟成長而迅速擴大影響力,特別是中國一方面強調國際間的經貿自由,一方面又在國內實行「有中國特色」的經濟模式,在全球化競爭中得到了相當大的利益,最終在「大國崛起」之下,導致中俄與歐美陷入了新冷戰的困境。
而新冷戰最大的受害者,就是位處帝國邊緣的「政治共同體」,例如台灣、香港、烏克蘭等地。當極權帝國復甦,實力夠大到威脅邊緣區域,而歐美等西方國家又困在自身的政治進程當中,全球一下子彷彿回到了上個世紀二戰之前,美國孤立主義與西歐綏靖主義,碰撞極權的軸心國前夕的那段詭譎時局(當然最近因為烏俄戰爭,歐洲國家似乎開始正視現實問題了)。
《時代革命》是抵抗東方帝國主義的血淚史
第二部紀錄片,是由香港導演周冠威拍攝,於2021年發行的《時代革命》,描述2019年「反修例(反送中)運動」的過程。這部紀錄片在坎城影展第一次首映的時候,官方還特別保密到放映當天,觀影人才知道是什麼片子,就是怕會引發中國的抵制。而紀錄片裡面的當事人幾乎都用化名、替身、馬賽克及蒙面來呈現,最後工作人員名單也幾乎都是英文的暱稱,在觀影的過程中,似乎就能感受到一種高壓、使人透不過氣的氛圍。
《時代革命》2月25日在台灣正式上映,恰好遇到二二八連假,形成了一種強烈的隱喻對照,透過香港革命來重構台灣在戰後與中國政權碰撞的經驗。同時,台灣也是《時代革命》全球第一個公開上院線的國家(其他國家正在洽談),本片首週票房表現也超乎預期,全台破1000萬,以政治紀錄片來說是驚人的高,似乎證明了台灣與香港有著命運相依的「革命情感」。紀錄片尾聲,部分抗爭者來到台灣,帶到了台灣總統大選的鏡頭,也象徵台灣的政治變化,與香港抗爭緊密連結。
有人在台灣選舉的時候,說綠營政治人物在吃「人血饅頭」(踩在別人屍體上獲益);而可能也有人認為,香港抗爭者移居台灣是一種放棄運動、逃避現實的展現。事實上我們就帝國邊陲的抵抗這個概念來看,香港與台灣的政治應該是連動的,沒有誰獲取誰的利益的問題,只有如何互相掩護、互相提攜的問題,而且是兩地抵抗必然發生的事情,甚至就這個抵抗的角度而言,我們台港兩地也凝聚成了一個新的共同體。所以上述那種批評,都是忽略現實的言論。
總之,《時代革命》重點不在劇情發展(觀眾必然已經知道結果),重點應該在於這部觀看紀錄片本身就是香港、台灣抵抗集權帝國的行動本身,當你看到劇中人物都是蒙面的,就應該理解影片也是運動一部分,暴力是現在進行式,施加在所有反抗的香港人、劇組團隊及所有觀影者身上。
買票入場觀看《時代革命》,就是一種反抗行動。
《街頭》讓我們重思三一八運動的時代刻痕
最後是台灣的《街頭》,由江偉華導演拍攝,2018年上映,在Giloo網站上可以看得到。內容拍攝2014年三一八運動的經過,是江偉華繼《廣場》記述野草莓運動之後,闊別八年的作品,最近他還創作了一部《島.國》,記錄三一八運動參與者陳廷豪,在運動結束後的人生故事,到馬祖前線服役,並留在島上工作生活。本作入圍TIDF紀錄片影片,今年可以在影展上播映。可將《廣場》、《街頭》與《島.國》這三部片是為一整個2008到2021年間,台灣青年認同探索與抵抗行動的三部曲(雖然導演不見得同意這樣看)。
這是一部比較內斂的紀錄片,不同於前兩部情緒賁張的拍攝風格,《街頭》緩慢而零碎的鏡頭可能會讓觀眾感覺不到慷慨激昂的熱血氣氛。但其實這種零散式、漫遊式、甚至帶有些許無力感的運動,其實比較符合台灣社會運動的氣氛。
我們在這三部紀錄片呈現的運動,會發現時間巧合地都落在2014年左右,烏克蘭的獨立廣場運動是從2013年年末開始,直到2014年2月23日;台灣的三一八運動則是從2014年3月17日白天立法院公民團體靜坐起算,到4月11日的包圍中正一行動為止;而香港的「雨傘運動」起於2014年9月26日至12月,可視為2019年反修例運動的前奏曲。這樣的時間巧合,或許跟前述全球下的中俄集權帝國,自21世紀初期發展至高峰後,霸權擴張與地緣衝突的時機點有關。
而反抗的敘事,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個巧合,就是原本烏、港、台三地有相對自主自由的公民社會,但在這個帝國擴張之下,自主自由的空間受到擠壓,最終逼迫人民上街頭。而起先這些公民運動都還只是集會遊行的「和理非運動」,但當局都間接受迫於中俄帝國的壓力,導致當局升高鎮壓的手段,運動的強度也越來越高,最終「和理非」與「勇武」的界線也越來越模糊,最後形成了與當局激烈對抗的局勢。
烏、港、台這種高壓鎮壓運動的方式,侵犯了公民社會原有的自由邊界,導致運動越來越衝突,甚至比較接近於「革命」的形式(確實很多參與者都會認為自己就是參加一場革命),這三場運動可以說就是烏、港、台人民對抗中俄帝國、保衛公民社會的戰爭。
若是觀賞完這幾部紀錄片,或許對俄烏戰爭會有更進一步的看法,推薦給認同民主自由的台灣人觀看,也歡迎認同中俄帝國的人觀賞後,一起來論辯參詳。
最後,祝福烏克蘭人民,平安,勝利。
- 《黑神話:悟空》熱潮背景 - 2024 年 8 月 27 日
- 十年了,大家都好嗎?──從解構三一八到政治與社運板塊變遷 - 2024 年 3 月 22 日
- 為何一定要讓學生讀顧炎武的〈廉恥〉? - 2023 年 12 月 1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