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仇恨言論慣犯你們真的挺得下去?

黃涵榆
5.6K 人閱讀

同學,你享受的教育資源不全都是你個人努力得來的!

行政院於日前宣布私立大學學費補助方案,家庭年收入九十萬以上者一年補助三萬五,七十到九十萬者減免五萬,七十萬以下減免五萬五千元,並同步調高年收入九十萬以下家庭的公立大學學費補助。此政策將於2024年二月實施,預計可彌補公私立學費差距約七成。

筆者支持這樣的政策,對於縮短台灣社會經濟與階級落差具有正面作用,符合公平正義的政策不應因選舉而被扭曲。民主政治的常態本來不就包含各黨政見與政策的競爭嗎?

也許有人主張補助應該要排富,若是如此,臺大學生百分之五十以上都來自雙北,家庭年收入普遍較高,是不是也該提高他們的學費?不論支持或反對,都應該在公共論壇上理性對話與辯論。

然而,在政策尚未定案的討論過程中,經有心媒體和政治人物的扭曲和煽動,包括在Decard師大版、台大學生臉書社群(Facebook NTU學生交流版)都出現歧視性言論。

也許是有心人士在帶風向,部分師大學生很偏頗地主張「自己努力考高分數進頂大,你自己不努力考到私立大學還要補助!」台大學生臉書社群甚至出現「私校廢物」這樣極端的仇恨語言。

筆者感到好奇,發表這種言論的師大學生是不是已經忘記,先前台灣大學系統在討論三校跨校選課的時候,少數台大學生是怎麼使用歧視言論對待師大學生?同學們是不是能夠體會自己成為歧視對象的感受?

這些反私校學費補助政策的言論是典型的社會達爾文菁英主義,認為自己的「成就」都是出自自己的能力,都是應得的,徹底否認社會機制的公平與否。如果這樣合理,他們大概會反對原住民加分,認為不需要降低學貸利息,讀不起是你家不夠努力,讀不起就不要讀……

如果這種邏輯合理,恐怕也不需要有失業補助和救濟,任何歧視都可以被合理化。會這樣想的人,忘記自己也可能成為不公平對待的對象。

難道我們可以接受廣受年輕人支持的柯文哲用薪水高低決定某些科系的存在價值嗎?可以接受他不希望社會住宅都是窮人住嗎?臺大學生百分之五十以上都來自雙北,是因為其他縣市學生不夠努力和優秀嗎?

包括台大在內的頂大每年享受的教育經費補助一般私立大學連車尾燈都看不到,難道所有的資源都只能從競爭的理由分配?政府當然應該努力弭平公私立大學的落差,包括學生的高學費和教師的待遇和退休福利,還有南北、城鄉、東西的落差。

筆者不確定台大、師大的學生算不算「人生勝利組」,但是很確定他們的「成就」也是在某些社會機制下得到的,不單是個人能力使然。有成就、有資源和有權利的人,就應該多想想怎麼與他人分享,社會資源該怎麼更公平的分配。

歧視語言從不是個別事件,更不是開玩笑而已!

一個社會是不是成熟理性,就看它如何看待歧視和仇恨言論。大家是否還記得數月前台大經濟系學生會會長改選,競選公告上出現候選人滿滿的歧視和騷擾女性的政見,以及歧視原住民的言論?當時台大校園正值內言論自由月活動,也出現抗議原住民加分政策的言論,顯得格外反諷。

也差不多那時候,台中一中園遊會出現羞辱原住民的海報,以及在班群霸凌班上原住民同學的事件。「靠北中一中」則是出現納粹圖像的貼文,「黑特建中5」、彰化高中學生專頁也出現匿名的種族仇恨貼文。

類似以霸凌為主要目的的各種「霸網」也已是年輕學生的日常,顯然針對特定族群的仇恨正在校園和學生團體中擴散。筆者在先前的專欄文章指出,不應該像台中市長盧秀燕和一些政治人物,把這一連串的偏激言論看成「不懂事、玩笑開過頭」,也不能當成個別事件,而應該背後的結構性因素。

不論是面對私校補助、原住民或任何社會公義的議題,即使是高中生、大學生都不應置身事外。看似戲謔無所謂的語言行為和態度的深層,極可能包裝了一種去真實化的歷史視角,一種反動保守的立場,否認和抗拒任何歷史創傷和社會資源分配不均。

一開口就是歧視和仇恨的柯文哲

向來精於帶風向的網軍始祖柯文哲(日前網紅四叉貓才又揭露民眾黨內部網路流量計點獎勵規定),會在年輕族群支持度保持領先,絕非偶然或僥倖。柯文哲自然也不會放過炒作私校補助的議題,指控民進黨政策買票買得太太明顯、太過分。

發言向來偏激、仇恨值爆表的柯文哲會這麼說並不令人意外,不過也像是不做功課被死當,還責罵用功的學生作弊,試問柯文哲又提出什麼樣弭平社會階級差異的教育政策?

柯文哲對私校補助議題的反應不令人意外,如果大家還記得他主張裁撤畢業生起薪太低的科系,也認為原住民青年代表無病呻吟,不想讓社會住宅都是窮人在住。

柯文哲一路走來玩世不恭,從不認真看待自己歧視言行,「我講話就這樣,不喜歡是你的事」。所以他動不動就叫人去死,就罵人是狗,看到貓想一腳踹下去,隔天還能厚顏無恥地參與愛路動物的活動,幕僚還可以幫忙把罵人是狗凹成狗是可愛動物。

放眼當今政壇,恐怕找不到比柯文哲的性別意識紀錄更糟糕的政治人物,「長相好看的女人適合做櫃檯」、「婦產科只剩下一個洞、在雙腿間討生活」、在餐會中拿在中國餐後吃「甜點」說嘴、「陳菊是比較肥的韓國瑜」,如此糟糕透頂的言行,說明了柯文哲就是性騷和歧視結構最鮮活的範例。

他會說MeToo是「流行」也不令人意外,如同挺柯文哲不餘遺力的館長對於自家健身房的性騷事件,大嗆「啊老二是有放進去嗎?」也如同已被法院判罰性騷擾范雲的國民黨立委陳雪生說,「頂一下又不會懷孕!」

於是,柯文哲不想理黨內數起性騷擾案,甚至用「職務摩擦」把案子壓下來。在這種政黨和職場文化中,新竹市長高虹安有樣學樣冷處理助理田昀凡(原名田政弘)涉入趁機性交的案件。

圖片來源:翻攝自柯文哲臉書

一切仇恨和歧視始於無感、無所謂

除此之外,近日更有竹科工程師因長期辱罵民進黨立委賴品妤「破X」被法院判刑。柯文哲在新竹和年輕族群都具有高支持度,恐怕絕非偶然。任何不願意看到台灣社會趨向偏激化、任由仇恨和反動力量繼續肆虐的台灣公民,都應該認真思考到底這種支持和認同是怎麼產生的,顯示出什麼樣的精神和意識形態結構。

筆者在先前專欄文章已多次分析過,柯文哲興起的是一種民粹主義和犬儒主義混合體的認同模式。「垃圾不分藍綠」、「藍綠之外的選擇」、「阿北最務實」、「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等等的口號營造出一種偽中立的立場,如同納粹和史達林標榜自己是「歷史」、「自然」和「民族」法則的化身,所有被設定是障礙的群體都必須被清除。

這樣的政治認同設定了「非我族類」的對象,對柯文哲來說,那可以是民進黨和它的支持者,也可以是私校生,或是在他眼中沒有什麼價值的人文文學科學生、原住民和女性。

如果我們認同語言是人的存有至關重要的一環(語言及是人類的存有,所以不能認為只是「開開玩笑幹嘛當真」),身體自主權是人性中不可剝奪的權利,柯文哲那一堆仇恨和歧視語言、MeToo所揭露的性騷擾甚至性侵,都嚴重侵犯身體界線,都是將對方貶抑為予取予求、任人宰割、可有可無的「裸命」。

筆者認為一切的歧視、仇恨甚至罪惡都始於無感和無所謂,當今的犬儒主義就醞釀出這種集體性的無感和無所謂。筆者無意把一切惡的根源歸咎於柯文哲一個人,畢竟任何一個政治人物(包括希特勒)能得勢,都以其因為群眾支持和社會結構。

當今的歧視和仇恨言論以及整個反動勢力對台灣社會的殺傷力,不僅在於影響大選的結果,更在於它們寄生在民主體制利用言論自由提供的便利,但是在在都從內部破壞民主和言論自由的精神。

面對騷擾、歧視和仇恨的關鍵當然在於法律制度的介入,以及整體社會的公民意識、人權、語言和情感的教育和涵養,如同我在先前的專欄文章提到的,「不論是在家庭、學校、工作場所、大眾運輸工具、咖啡廳等等,都更細心面對自己所說和所聽的話語,更重視他人的感受」。

這些工作和努力都需要也值得台灣社會從根做起,眼前我們能做的還是喚醒更多台灣公民的覺醒,用選票唾棄向柯文哲這樣的性別和族群歧視和仇恨製造大師。

我身為一位大學教師,我要很誠摯地告訴學生們,你們享受的教育資源不全都是你個人努力得來的。你們也許很優秀,但是有很多每天辛苦在支撐整個社會運作的人甚至連大學都進不去,希望你們有一天能更有社會公平意識,和多一些同理心。

也請大家認真想想,一位如此看不起窮人、原住民、私校生和人文學科的學生,一位厭女、歧視和仇恨言論的慣犯,動不動叫叫人去死、罵人是狗,一位不想管性騷案的政治人物,你們真的挺得下去嗎?

作者任教於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不務正業,致力跨越學術藩籬,畢生最大夢想是臺灣人成為有知識、正義感和寬闊世界觀的新民族。

留言評論
黃涵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