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瑞士黑幕》

商周出版
319 人閱讀

歷史性的認罪

二〇一四年五月裡的某個星期一,當時的美國司法部部長艾力克.霍德(Eric Holder)從簾幕後方現身並站上發言台時,台下相機接連閃爍不停。他沒有太多的開場白,接著說明美國針對瑞士金融機構,也就是瑞士信貸刑事起訴案件的結果。「在歷經多年千辛萬苦的調查之後,」他終於能在這一天宣布銀行做出「歷史性的認罪」,並對銀行處以「刑事稅務案史上最高的罰款金額」。瑞士信貸將支付超過十八億以上的罰款。

霍德知道,這一天他打贏了這一仗。他神情輕鬆地站在記者面前,看得出嘴上的鬍子修剪過,脖子上的領帶繫得很完美,用簡短明確的言辭打擊銀行,表達的清晰度更是無可挑剔:「瑞士信貸不僅知道這些非法的、跨境的銀行交易,還蓄意協助和唆使。」

當時,瑞士信貸並非唯一一家和美國政府起重大糾紛的瑞士銀行。我們在第七章也提過,瑞銀集團受到美國施壓,如果不想冒著可能退出美元市場的風險,必須提供在該行的美國客戶資料給稅務調查人員。瑞士信貸和瑞銀集團都面臨抉擇:正面迎戰或是讓銀行倒閉。

後來呢?

濃縮版本的答案:

美國政府決定不再讓瑞士銀行戲弄下去。

完整版的故事:

美國比起多數其他西方國家政府明顯都早了一步,在九〇年代末期就決議要終結美國公民把錢匯往盧森堡、百慕達和瑞士的逃稅行為,而且手段不顧一切後果。二〇〇九年一月二〇日上台的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曾說:「美國強烈重視國家利益,全體美國納稅人必須遵守納稅法規。」

有別於多數國家,一個美國公民住在哪裡,對美國財政部,特別是美國國家稅務局來說一點都不重要,只要他在美國誠實納稅。沒有一個人可以逃過這項規定,某種程度上來說,要定義美國的納稅人並不困難。

美國這種要求對世界上其他國家,特別是對當地的銀行也意味者:不遵守納稅規定的人將面臨嚴重後果。

歐巴馬在擔任美國伊利諾州參議員時,就已經呼籲對逃稅者採取嚴厲措施。當他成為美國總統之後,就更有權力貫徹這項要求。美國當局也果真開始發動攻擊,調查人員也早就整裝待發。

瑞士歷史學家陶伯樂在《瑞士銀行保密條款之戰》一書裡直接點明:「和德國總理候選人斯坦布律克的做法不同,白宮不光用出兵威脅敵人,而是真的發動戰爭。」

第一家被美國盯上的瑞士知名銀行正是瑞銀集團,也是瑞士信貸的競爭對手。瑞銀在當時所承受的損失,衝擊了整個銀行業。當然不僅驚動了瑞士,也驚動了其他國家。

但是從一開始,在二〇〇八年六月時,美國司法部和證券交易委員會(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SEC)調查瑞銀集團的消息已經傳開來了。罪名是:銀行涉嫌從二〇〇〇年到二〇〇七年,不斷協助上萬名美國公民逃稅。美國當局起初就不打算對這件事善罷干休,他們不僅表示這是「大規模的詐欺計畫」,甚至是「自九一一事件以來對美國最嚴重的攻擊」。

此外,美國調查人員也掌握一名重要的線民:前瑞銀集團員工布拉德利.柏肯菲德(Bradley Birkenfeld),就是在第七章出現的瑞銀集團內部吹哨者。這位美籍銀行行員曾任職於多家銀行,九〇年代也曾在瑞士信貸服務。當時他負責接洽美國的有錢人和超級富豪,和他們一起在摩納哥觀賞一級方程式賽車比賽,穿梭在邁阿密的巴塞爾藝術展。必要時(以他個人的說法)還曾幫客人夾帶鑽石在牙膏軟管內偷偷帶進瑞士。

二〇〇七年,承諾吹哨者可因提供消息獲得財政部收回款項的百分之三十做為酬勞,這項規定在美國生效之後,二〇〇五年離開瑞銀集團的柏肯菲德就主動表示願意參與這項計畫。如今他不避諱地直言說:「我揭發了世界上最大的逃稅弊案。」

正當我們研究瑞士信貸的資料,檢查了一個又一個帳戶時,柏肯菲德突然和我們聯絡。自二〇一六年巴拿馬文件公開以來,我們就陸續碰過幾次面。有一次,他因為啤酒節來到慕尼黑,還有一次是因為他想在德國買一座小城堡。這回他來到德國,是考慮把慕尼黑做為保護吹哨者組織的據點。

我們和柏肯菲德在慕尼黑中央車站附近的一間高級飯店裡碰面。一個擁有足球員身材的五十幾歲男子朝我們走來,襯衫的扣子大開,右手戴著一枚超級盃的戒指,就像國家足球隊贏得冠軍一樣。那枚戒指是向專業選手買來的,這點錢對柏肯菲德來說不算什麼,因為他獲得美國當局給他稅後超過七千萬的美元,做為他提供瑞銀集團不法事證的報酬。

我們每回和他碰面的時候,幾乎都只有他一人滔滔不絕地說話,他把許多刺激精彩的故事講得有聲有色。因此,當他重複提到和瑞銀集團及瑞士銀行客戶保密條款之間如史詩般的戰役時,我們也聚精會神地聆聽。

不僅是瑞銀集團不得不在這場戰役中吞下敗仗,柏肯菲德也沒有獲勝。事後證實,他沒有全盤托出已知的客戶訊息,因此在美國遭到起訴。他觸犯了刑法,就算他供出前東家許多更重大違法的行為也救不了他,於是他被判四十個月的有期徒刑。這麼做也讓他在出獄後成為有錢人,從那時起,他坐擁淨值一億以上的美元過生活,過著他還在替瑞士銀行工作時,富豪客戶曾向他展示過的生活方式。

在此期間,柏肯菲德擁有一棟位在馬爾他島上的度假別墅,也剛在義大利置產。他飛往世界各地,在法庭和調查委員會指證瑞銀集團的不法行為,同時幫助其他的吹哨者,或像我們這樣的調查報導新聞記者。

例如,他會向我們推薦有趣的訪談者,替我們和某些他早已認識的銀行行員牽線。「或許他們會想聊聊,」柏肯菲德接著說:「雖然我認為可能性不高。」

柏肯菲德是少數因為協助官方政府而一直獲得利益的吹哨者。這筆交易對美國來說也值得。二〇〇九年二月,瑞銀集團和美國當局達成協議,銀行因協助客戶逃稅必須支付七億八千萬美元的罰款;此外,銀行也為自己的行為道歉,並承諾未來將對美國當局通報每一位新的美國客戶。

儘管如此,美國在這項協議中還加入了一項條件。瑞士政府已經提供了兩百五十五個銀行客戶姓名,但美國調查人員仍不滿意,他們想要更多的名單,一共五萬兩千筆資料。因為瑞銀集團曾談到自家銀行有這麼多的美國客戶。

美國的訊息已經說得一清二楚:提供名單,不然就等著官司捲土重來。屆時,瑞銀集團不僅要面臨更高的罰款,甚至會被吊銷在美國的營業牌照。一旦美國將瑞銀集團在美元交易市場上除名,等於終結銀行的全球營運事業。

如此一來,不只是瑞銀集團遇上難題,連帶也會殃及瑞士的銀行業,因為這表示瑞士銀行客戶保密條款有協商的空間。如果美國設法迫使瑞士最大銀行交出美國客戶名單,又該如何阻止他們對第二大、第三大,甚至是所有瑞士銀行採取同樣的做法?

為此,瑞士也不甘示弱地反擊。二〇〇九年三月,瑞銀集團總經理馬克.布蘭森(Mark Branson)在美國參議院解釋,瑞士不可能交出銀行客戶資料,因為這麼做違反瑞士的法律,觸犯銀行法第四十七條銀行客戶保密條款。瑞士政府更勝一籌,說此舉「侵犯了瑞士的主權」。

從美國的角度來看,這兩種論點都沒有說服力。美國認為,如果瑞銀集團陷入「管轄權衝突」,責任也不在他們身上。美國明確表示,他們看待自己執行稅法的利益遠大於瑞士遵守銀行客戶保密條款的權利。這就是「大吃小」,美國山姆大叔對上阿爾卑斯山裡的小國家。

同時,美國在各方面持續打擊瑞士。在媒體關注下,美國調查人員逮捕了一個又一個逃稅的人,並且公開指出其他瑞士銀行和瑞銀集團一樣,曾協助客戶逃稅。這是一記警告,一開始沒有披露這些銀行的名字,但瑞士銀行界已經陷入恐慌。

二〇〇九年三月,美國提出一項自首方案:所有主動告知瑞士祕密銀行帳戶的美國公民,政府允諾將處以低額的罰金。訊息很明確,自首的人從輕發落,繼續隱匿消息就等著被追捕。美國國家稅務局預估會有一波自首人潮,為此還額外招聘八百名人力來處理這些自首的案件。

有一種場面會特別令瑞士寒毛直豎:美國稅務調查人員在審訊自首的逃稅者時,曾向他們詢問整個欺騙行為的過程。在瑞士的哪家銀行?負責的職員是誰?怎麼進行聯繫?藏匿資金的方法有哪些?銀行知道有逃稅這件事嗎?

每得到一個答案,稅務人員腦海中的事件圖像也變得更加清晰。這就是為什麼調查人員通常會和犯罪集團合作:他們由外到內進行調查。一個嫌疑人提供的線索使另一個人遭殃,一個接續一個,認罪之後又有新的事證出現。

內部呢?瑞士銀行的行員安穩地坐在辦公室裡,絲毫不知危險正朝他們逼近。這不光是瑞銀集團的事件,而是全瑞士銀行上下的事,更是一樁國家級醜聞,又或者如同瑞士保守派媒體所下的標題:「稅務戰爭」。

因此,雙方都各自擺好了武器。瑞士政府威脅要沒收瑞銀集團的客戶資料,說得更生動一點,就是把它們鎖在瑞士,阻擋銀行的資料流向美國。另一方面,美國宣布要重啟對瑞銀集團的訴訟,瑞銀集團可能面對存亡危機。《新蘇黎世報週日版》(NZZ am Sonntag)稱此案為:「瑞銀集團的命定日」。

與此同時(以戰爭做比喻)雙方也在私下進行和平談判,而且有了結果。二〇〇九年七月三十一日,時任美國國務卿的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和瑞士外交部長,社會民主黨的米舍利娜.卡爾米—雷伊(Micheline Calmy-Rey)向大眾宣布一項協議。重點是,瑞士不再堅守固有的原則。協議的內容和以往不同,銀行不再只需要提供「稅務申報不實」的資料,還包括「稅務申報不實和類似的違法行為」。聽起來差異不大,但對美國的逃稅者來說,要面臨坐牢與否的不同命運。

也就是說,瑞士將逃稅和稅務申報不實做出了區隔。簡而言之,逃稅只是「忘記」在報稅時說明收入的金額;稅務申報不實卻是一種偽造文書的行為,像是在薪資證明上造假。一直以來,瑞士只提供稅務申報不實的資料,但和美國協商之後,措詞就變成「稅務申報不實和類似的違法行為」。現在犯罪情節較輕的逃稅者也不能放過。

不過,這項協議不得溯及既往,美國逃稅者和銀行要承擔的風險也因此小了一些。任何人趕在法規生效之前,及時從瑞士銀行提取資金再存到其他地方,就不必擔心自己的名字會被交給美國的稅務機關。

雖然瑞士的談判代表無法要求美國在未來不會對其他瑞士的銀行提告,不過瑞士政府交出四千四百五十名瑞銀客戶的名單已如了美國政府的意。即使名單人數與最初要求的不符,但還有自首方案同步進行中;就算沒有達到理想的目標(自首的人數不足),美國也不會就此放棄。在雙方簽訂協議的一年裡,美國如果沒有收到至少一萬名瑞銀集團內部的美國逃稅者資料,他們在法律上保留強制瑞銀集團交出最初要求五萬兩千個姓名的權利。

這份協議要如何進行?這是許多關注此案的人心中的疑問。至少,美國國稅局局長道格拉斯.舒曼(Douglas Shulman)談到了「揭開瑞士銀行客戶保密條款面紗」的重要步驟。大西洋彼岸的保守派報紙《世界週報》(Die Weltwoche)總編輯羅格.科佩爾(Roger Köppel)絕望地表示:「銀行客戶保密條款的時代」已經「結束」,現在連外國官員都「深入保險庫」刺探一番了。

其實,最初也只有美國能成功揭開(部分)瑞士銀行客戶保密條款的神祕面紗。其他國家仍像以往一樣觀望著瑞士銀行裡的黑盒子,他們自家國民可以背著稅務機關把錢存在裡面。

此外,美國國稅局早就盯上瑞士的其他銀行。替幾名瑞銀集團美國客戶辯護的美籍稅務律師威廉.夏普(William Sharp)推測:「美國當局以瑞銀集團的案子為藍本,起訴協助美國客戶非法轉移國庫公款的所有瑞士銀行。」約有二十家銀行涉案。

夏普的話似乎是對的。

因為美國的自首方案不僅替美國當局抓到了知錯的逃稅人,還如預期般釣出幫凶。美國國稅局長舒曼在二〇〇九年八月時表示:「我們的追查行動不會止於瑞銀集團的案子。」他暗示說,已經有超過四百名逃稅者自動投案,不只有瑞銀集團的客戶,還有其他的銀行。會不會是瑞士信貸呢?

巴斯提昂.歐伯邁爾,一九七七年出生,調查報導機構paper trail media負責人,該機構為《明鏡週刊》工作。國際調查記者聯盟(ICIJ)成員。報導和調查曾獲得多個獎項,包括奧多沃夫獎、亨利納能獎與看守者獎,以及因《巴拿馬文件》而獲得的普立茲獎。

弗雷德瑞克.歐伯麥爾一九八四年出生,調查報導機構paper trail media負責人,該機構為《明鏡週刊》工作。也是國際調查記者聯盟(ICIJ)成員。曾獲得多個獎項,包括亨利納能獎、報導者獎、CNN獎、看守者獎和普立茲獎。漢尼斯.孟沁格一九八八年出生,南德日報調查研究部門編輯。曾獲得亨利納能獎、德國新聞記者獎與報導獎。


書名《瑞士黑幕》
作者:巴斯提昂.歐伯邁爾(Bastian Obermayer)、弗雷德瑞克.歐伯麥爾(Frederik Obermaier)、漢尼斯.孟沁格(Hannes Munzinger)
出版社:商周
出版時間:2023年5月

留言評論
商周出版
Latest posts by 商周出版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