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兩強對峙持續升溫,台灣半導體該如何立足

劉佩真
468 人閱讀

近期各方產業新聞不斷討論地緣政治動盪變化下的半導體業,特別反映從政治、軍事、經濟,再到科技霸權中的關鍵–半導體業,美中兩強對峙的情勢持續升溫,而如何在半導體業不再純粹以自由市場機制運作來看,更需加入地緣政治變化觀察下,持續維持台灣半導體業高度的競爭優勢,則考驗著我國產官學界的應變能力。

圖片來源:美聯社/達志影像

美國極力拉攏盟友,企圖全面封殺中國產業鏈的發展

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通過及設下對中國投資設限的附加條款、Chip 4四方晶片聯盟的設立、中芯國際觸及7奈米製程引發美方加強對中半導體管制(美國更於2022年第三季再次對中國祭出新的四項出口管控)等,此皆反映美對中的態度強硬,欲孤立其半導體供應鏈;而中國則極力拉攏南韓,期望Chip 4四方晶片聯盟正式成立前,能夠瓦解並形成破口。

顯然不單是中國積極進行去美國化的動作,美國也力促美國供應鏈脫中,將再度使全球半導體上中下游面臨投資區位移轉、供應鏈重組的變化,顯然世界形成美規及中規兩大體系的可能性升溫,各國選邊站的壓力再次浮現,屆時台灣企業如何有效槓桿兩大體系及市場將是重要的課題。

台灣半導體左右逢源的情況難持久

自從2018年美中雙方進行貿易戰,以及2019~2022年以來的美中科技戰,原先以為台灣也將受到波及,但事實上,台灣則是在美國、中國兩者之間漁翁得利;主要是在快速變遷的產業環境,以及日益擴大的資本設備投資額,加上近年來全球地緣政治情勢動盪下,我國獨特的專業分工模式,確實符合了產業趨勢需求,故專業分工的產業結構為我國半導體產業與國外發展結構上最大的不同點。

台灣半導體產業因專業分工模式獨步全球,2022年預計在全球半導體產值排行將持續僅次於美國而居次,韓國則位居第三,再者依序為日本、歐洲、中國、新加坡,況且若單以邏輯IC成熟製程、先進製程的供應規模,這個國際領先地位與重大成就是台灣的驕傲,自然也成為美中兩強對抗時,各自供應鏈互相剔除對方下的受惠者。

不過台灣在美中兩強中逢源的情況,未來的空間恐將持續受到縮減,畢竟表態選邊站的壓力日趨增大,以及為了迎合美國的需求,未來我國半導體業生產基地過於集中台灣,期望分散的壓力將浮現,也不排除中長期美國希望台積電最先進製程能在當地量產;另一方面也須留意後續中國供應鏈去美國化下台廠受益程度的變化,即目前市場對於中國去美國化趨勢下台灣半導體業在近年來確實受益,而後續狀況則端視中國建立自主可控供應鏈的速度、台廠技術升級的快慢,以及美國政府的態度,加上兩岸之間的關係,否則中國去美國化的態勢,對於台灣業者來說僅能是短期利多,而非中長期的效益。

我國半導體業唯有持續擴大在全球的競爭優勢,才是因應變局的最佳談判籌碼

有鑑於美中關係難以恢復到破裂前的狀態,因而台灣半導體業者除了盡量避免觸及兩方的法律紅線外,唯有持續擴大我國本產業在全球的競爭優勢,才是未來因應各種局面變化的最佳談判籌碼。

建立以台積電為首的護國神山群尤其重要,除了務必將最先進製程根留台灣外,台積電未來在2奈米甚至1.4奈米、次世代技術上需持續拉開跟Intel、Samsung的距離,攬獲國際重量級客戶的訂單尤其重要,其他的成熟製程、特殊製程、第三類半導體、多元化記憶體、各類晶片設計、高階封測等,則是讓我國半導體供應鏈更為完善的關鍵環節。

整體來說,面對美中關係的不確定性,我國半導體業需進行體系內的轉型升級,政府對於半導體產業政策更需有長期策略與方針、完善的資本市場體系、完整的人才培育系統,以求在美中貿易衝突情勢趨向常態化、長期化之際,台灣半導體業仍可穩中求進。

留言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