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民主的第二次期中考

王宏恩
500 人閱讀

1993年冷戰結束、第三波民主化之後,福山宣稱人類達到歷史的終結,因為民主制度加上資本主義將給每一個人實踐自我的機會,因此是人類制度最後的答案。然而,在資本制度全球化、導致民選政府無法處理全球化帶來的問題之後,反全球化與民粹主義興起、全球民主分數衰退,成為民主制度的第一次期中考。

這個期中考裡,大量的民粹、反移民、反全球化政黨興起,不少也獲得席次,但最後COVID19肺炎導致全球關閉國門、直接衝擊人與經濟的流動,給了這些民粹主義政策實踐的實驗機會。而人們真的體會到這些政策的落實之後,對於民粹主義以及反移民的看法也有更動,不少民粹候選人與政黨在這兩年來敗選。

然而,隨著中國崛起、集權化並推廣習思想,俄羅斯武力進犯烏克蘭並鼓舞其他極權團體躁進並受到中國在背後支持,全世界在疫情之後又拿起武器,而美國也以印太戰略以及民主盟友作為對抗。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2024的幾道考題

然而,世界的民主盟友是如何對應這些變化?即將到來的2024年,幾個重要的選舉即將成為世界民主發展的第二次期中考。

首先,台灣要在一月舉行總統與立委選舉、而南韓也將在四月舉辦國會選舉。這兩個國家在過去幾年都是美國對中晶片制裁的重要夥伴,也是美國在亞洲防禦合作的前線,但最近中國與北韓都蠢蠢欲動。台灣的總統選舉將直接影響到晶片制裁的成敗,而台灣與南韓的國會選舉也會影響到兩國國防政策的韌性與走向。

而在台灣總統選舉完兩周後,芬蘭也要舉辦總統選舉。芬蘭雖然今年成功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但執政黨隨即在地方選舉敗選,而俄羅斯也動用經濟武器衝擊芬蘭的經濟。隨著冬天到來,無論芬蘭民眾是因為何種原因懲罰執政黨,都會被解讀為民眾對於NATO的不信任與懲罰,進而動搖NATO的象徵意義。

而在同時,正陷入交戰的烏克蘭與俄羅斯,理論上也都會在三月舉辦總統選舉(但可能因為戒嚴而往後延)。烏俄戰爭因為對於全球食品運輸以及石油運輸的衝擊,導致全世界在COVID19疫情之後繼續承受通貨膨脹的傷害,而全球對俄羅斯的制裁當然也傷害到俄羅斯人。一個線上民調顯示有七成的俄羅斯人支持在現在的占領線停火,不過假如烏克蘭把防線打回開戰前,支持停火的俄羅斯人比例就掉到三成,而烏克蘭民眾雖然絕大多數還是支持打回國土與支持國防,但已經有半數民眾極度重視戰爭之下的烏克蘭官員貪污問題。因此假如真的舉辦選舉,即使在俄羅斯可能只是表演性質,而在烏克蘭則可能延後,但對於兩國政府來說都是額外需要處理的成本,而處理不好則可能會進一步影響戰場走向。

往後幾個月,印太戰略的另外一個重要夥伴──印度,將在五月舉辦大選。印度在最近幾年因為莫迪高舉國族主義與打壓少數民族,已經使得印度出現民主衰退的現象,同時印度也在印太戰略上呈現模糊。假如在這大選中莫迪的執政黨輕易取勝,可能也意謂著日後印太戰略的全面合作會不太容易。

這些挑戰最後會累積到2024年底的美國總統選舉。美國民眾雖然多數支持烏克蘭、以色列,也了解現在的經濟衝擊有一部分是來自於普丁擾亂,但是美國民眾面對高通膨、高消費、高油價的苦也是確實的。本周最新民調顯示有58%美國民眾覺得美國經濟變差了,即使拜登政府正在慶功有5%成長率以及極低失業率。這也導致現在官司纏身的川普在好幾個搖擺州的民調數字領先拜登。

美國與中國的變化

之前川普勝選,讓民主模範的美國成為許多民主國家心中的問號,雖然這個問號在拜登當選後稍微化解(使得世界各國重新認為應該讓美國領導世界,見Gallup

),但目前拜登的支持度、健康、國家經濟都可能有問題,也使得這個全球民主領袖的地位再次動搖。

當然,這次全球民主第二次期中考,背後還須顧慮中國的繼續擴張。中國目前經濟不穩,房地產業暴雷不斷,西方投資大舉撤離,甚至在這一季出現1998年以來第一次外資投資淨值為負的狀況也使得中國在太平洋島國的投資大舉衰退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但同時中國年初在COVID19疫情政策大轉彎之後,習近平下令全面開國門拚經濟,各種優惠政策也紛紛出籠,使得香港股市與上海股市仍然維持,中國的電動車與其他民生用品重新在解封之後受到全球許多荷包扁扁的民眾的支持,也會吸引到許多想要賺一波快錢的投資者與商人。中國在十月的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中,仍然以一百多票持續當選人權理事會會員,繼續在全球推廣習思想並改寫民主定義。也因此可以看到中國仍有底氣在台灣附近繞行軍隊、在南海繼續跟菲律賓軍艦衝撞、也在持續抵制日本食品、南韓偶像。

假如中國仍有這樣的底氣來持續撐到2024年後而真的等到了風向轉向,那無疑的就是全球民主期中考不及格了。2024年無疑的是全球民主發展的關鍵時刻,而這會顯示出民主韌性還是人類歷史的轉折點,就看全世界每一張選票,會讓這民主盟友成為現實還是幻影了。

作者為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在台中一中被選進數學校隊,接著考取台大電機系後想當個科學家。在椰林繞了一圈後,覺得還是人類有趣多了,於是跟著數學一起投入研究政治,成了政治科學家。

留言評論
王宏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