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一之後的最大考驗──正視各級學校建築防震耐力

林威志
626 人閱讀

前言

地震之後是重建的開始,這對於一個處在地震帶的城市、國家,是一種常態,也是一種無奈,尤其台灣,就在清明連假前一天,台灣發生最大震度6強的地震,花蓮近海規模7.2地震,在桃園市、新北市、台北市、基隆市、高雄桃源、屏東九如等地震度都達4級以上,地牛翻身讓許多台灣民眾驚恐不已,這是在921大地震發生25年後最大規模的一次,強震後也有持續餘震,災情陸續傳出,不免讓民眾擔心可能衍生的安全問題。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地震來了,強化學校建築安全刻不容緩

由於這次強震發生的時間接近早上八點,正值民眾上班、上課的巔峰時刻,無論是住家、公共交通工具、辦公室、學校等建築設施受到地震的影響,都讓許多人意識到若再發生的地震,公共場所恐怕成了最危險的地方,特別是在大都會地區,人潮集中、建築密集,甚至部分建築物老舊,可能會有的安全風險更高,而台灣又位於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之緩衝地帶,地震活動相當頻繁,依據統計,平均每年大小地震超過兩萬個,有感地震約四百個,顯然超前部署來因應地震發生,是有其必要性。

近年來,各級學校針對「防災演練」的重視,已有一定程度的規劃及成效,從幼兒園的教育開始也都投入各種地震防範措施,相關部門對於防災教育的投入,是值得讚許的地方!不過,往往計畫趕不上變化,天災的預測再怎麼精準,還是有防不勝防的地方,如何讓孩童、學生在安全無虞的環境中成長,除了演練逃生、避難,還需要有更多對於學校校舍、教室建築的防震投入,特別是學校建築物的耐震補強,尤其各級學校中許多建築物老舊,耐震程度恐怕需要強化,這攸關著教職員生的人身安全,更是確保學生的受教權。

事實上,在1999年921大地震後,內政部也有推動「建築物實施耐震能力評估及補強方案」,有針對高中職及國中小老舊校舍進行耐震能力評估,以及建築結構的補強;然而,歷經25年後,許多校舍恐怕仍需要強化更安全的耐震補強,當然以目前建構偵測的技術,確實比過去來得進步許多,但對於一間學校來說,投入耐震補強的經費也是沈重的負擔,這部分自然會有相關政府單位的補助,只是往往補助金額有限,這對學校依舊是巨大的支出,而想必在建築成本持續攀升的情況下,定額的補助是杯水車薪。

政府應全面補貼各級學校投入耐震補強

必須強調的是,或許對於公立的各級學校來說,政府可以完全負擔,自然較無經費上的壓力;但是,相對於私立學校而言,許多私立學校必須財務自負,往往申請各種政府補助的待遇上,無法獲得和公立學校相等的對待。而回到「耐震補強」的問題,這是攸關著人最基本的生存權,理應不能有公、私立之分,更遑論耐震監測及補強投入,在台灣身處在地震頻率之高的環境下,政府推出的各種防震措施,更要以最好、最高、全面的視角來看待,一來關係到人民的安全風險,二來更應在各種補貼及配套措施中有平等對待的原則。

退一萬步來看,教育的本質在於不分區別,讓每個人都享有受教的機會,這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基本條件,同時也是象徵社會進步的一面,而提供安全無虞的教育環境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校園安全不只是防範暴力、霸凌、危險事件發生,校園內的建築安全也是重中之重,尤其大多的教學場所以建築物室內為主,讓受教者、施教者、教育行政人員能在有安全保障的環境,這是推展教育的基本要件,特別是對於校區內建築物的防震耐力提升,相關部門如內政部、教育部都應該加以重視才對,甚至提供充裕的經費,讓各級不分公、私立的學校無後顧之憂。

地震之後重建與檢討,當然有其必要性,但地震前的投入與準備,更為重要!防範未然是面對天災的第一要件,有完整的「防災部署」才是減輕損失、傷亡的首要之務,政府有責任鼓勵民眾有防災意識,以及增加社會大眾意願投入各種事先準備,尤其是因應地震的發生,目前老舊的私人建築物有耐震補強的比例並不高,仍有許多建築物沒有經過完善的耐震檢測,政府應必須提供更有誘因的方案,讓「防震意識」成了全民運動,而各級學校的耐震評估及補強可作為優先對象,全面提高所有學校建築物的耐震性能,逐步擴大全國各種建築的耐震力提升。

小結

25年來的大地震,勾起了人們對921地震的回憶,也泛起社會對於大自然的敬畏及憂慮,特別是身處、眼前搖晃的建築物,那種憂心忡忡不言而喻。而讓人擔憂的是,許多學校單位的建築物老舊,看到地震後磁磚、瓦片掉滿地,怵目驚心的同時,也有著對於建築耐震的疑慮,這是學校安全的一部分,也是教職員生的人身安全,在此,除了要「天佑台灣」期許社會大眾平安之外,也要呼籲相關政府部門包括內政部、教育部等,應當全面檢視各級學校的建築物,不分縣市、公私立、校級,大力投入校內各建築物的耐震性能,除了防範於未然,也是確保學生能在安全無虞的環境下成長、學習。

作者為台北海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留言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