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政府如何從政策議題突破國會困局?

詹順貴
444 人閱讀

新一屆立法委員2024年2月1日就任(報到)迄今,全民最深刻的印象,應該是原本被小草們期待成為制衡藍綠關鍵力量的台民黨,在黨團總召黃國昌的主導下,卻完全淪為「傅(傅崐萁)隨組織」的侍從小弟,所有國會議案,都是以不投票方式幫助國民黨贏得每一個議案想要的結果。台民黨團完全倒向國民黨,甘願「為傅作倀」,明顯與其黨主席柯文哲喜好「左右逢源、從中牟利」的風格不符,其他7位立委(尤其有充分參政經驗的黃珊珊)幾乎靜默無聲,形同傀儡,也令人納悶,但無論如何,國會困境將是12天後的賴政府最艱難的挑戰,也是全民需要為這次立委選舉付出的民主代價。

網路圖文作家蕭瑩燈製作之梗圖。圖片來源:翻攝自蕭瑩燈臉書

藍白狼狽為奸史不絕書

這項藍白狼狽為奸所構築的國會困境,除了執政黨所提議案(最近一例,是民進黨立委沈伯洋等人提案將立委納入赴中須取得許可並將參與國會秘密會議者納為國安管制人員,5月3日被台民黨團率先在立法院會一讀時提出異議,接著遭藍白聯手封殺退回程序委員會)與行政院函請審議的人事案(如5月7日國民黨又在程序委員會直接封殺行政院函送NCC人事同意權案,薪水小偷台民黨團則仍以棄權助攻國民黨)一律封殺外,還包括藍白聯手捨棄過去黃國昌所高舉「委員會中心主義」,動輒逕付二讀(如5月3日調電價須立院同意的電業法修正案),國會無限擴權的違憲修法(討論已多,不再贅述),4月29日違反五院分際的司法及法制委員會以舉手表決通過提案,要求將監察院長陳菊與監委高涌誠移送監察院紀律委員會調查等無法無天的情況。

以前在馬英九執政時期,縱使民進黨在立法院是少數(第7屆時,113席立委,民進黨只有27席),但戰鬥力仍然強韌,而且還有一位份量夠且影響力大的立法院長能守住五院分際。現任的韓國瑜還遠遠比不上當時的王金平,加上也許有更深一層的中國因素與政客私利算計摻雜其中,民進黨團每次表決失利後,只能在媒體上責罵,幾乎束手無策,恐怕即將接任的行政院長卓榮泰再怎麼擅長溝通,單憑「動之以情、說之以理」,也無法改變執政困境。

12天後就任總統的賴清德,同時身兼執政黨主席,如何率領民進黨中央與執政團隊在施政上突破上述困境,不僅攸關台灣民主前途,也是賴能否連任的最大變數。國會困境一時難解,如何回到社會爭取普羅大眾支持,引導民意壓力來制衡藍白兩黨,似乎是賴政府該立即研議的策略方向。

公民再出擊直接對抗藍白高牆

換句話說,如果賴政府在國會所提不論是法律修正案、預算案或其他議案都難以通過,以目前立法院生態,行政院縱使行使憲法增修條文第3條第2項第2款的行覆議權,恐怕也徒勞無功。想要突破,首先何妨嘗試精挑1、2個議題,也嘗試透過公民投票方式,藉由民意直接與藍白對決!其中無法無天的國會違憲擴權案,即是最好訴諸人民公投的法律複決案。筆者也正考慮國會擴權案一旦通過,即會出來邀請1、20位意見領袖共同擔任發起人一起提出法律複決案並號召連署。

其次,挑選國會難以制肘的政策議題,爭取支持,尋求突破。例如2017年9月8日至2019年1月14日行政院長任內,在勞工(主要為「一例一休」二修)與環保(主要為限時通過三接環差以換深澳燃煤電廠停建)議題,幾乎與勞運與人權團體、勞工團體、環保團體全面決裂,導致後來2018年選舉失利辭職,如今賴政府時代來臨,何妨抱持「從哪裡倒下,再從哪裡重新站起來」的決心,逐一做好重要的勞工與環境、能源等政策議題,修補與公民社會脫節已久的不信任關係。

今年422世界地球日,環團例行拜會總統的活動,蔡總統已邀請賴副總統參加,可說是將環境議題以及與環保團體互動任務的交棒。而賴近來就淨零排放目標與政策、不遺落任何受影響者的公正轉型等議題的發言,仍有相當程度的掌握與一定的堅持,加上承襲蔡總統能源轉型政策的能源政見中規中矩,新執政團隊上任後的具體施政表現猶待觀察。

但個別重要議題的盤點,第四天然氣接收站環評,可預期將是第1個挑戰;接著核三廠是否延役,如何拿捏處理農地光電爭議,國土計畫會否如期上路實施,尤其如何弭平仍暗潮洶湧的農業發展區(包括究應劃歸第1類、第2類,乃至第3至5類之爭)與城鄉發展區的劃設爭議,以及定調事業廢棄物處理方式與具體政策等,也都是與一般民眾切身相關,且為公民團體關切但較無涉立法院職權的重要政策議題,可以優先著力。

執政黨該好好修補與環團、勞團關係

上周51勞動節前夕,先是部分勞工團體與國民黨於4月29日聯合召開記者會,記者會上勞團代表務實地提出提高雇主提撥比例、勞退基金政府最終給付負責、勞動節全國統一放假等主張,呼籲新政府傾聽勞工心聲;國民黨則是政治口水,訴求賴清德洗刷「賴功德」污名。隔天換執政黨立委與勞工團體也召開記者會,提出包括薪資透明化、推動彈性育嬰假、改善醫護勞權、強化非典型勞工保障與深根勞動教育等五大勞動政策改革,兩黨較勁意味濃厚。

賴清德在其競選總統時的勞工政見,主要有建立一套鼓勵機制,讓資方的提撥高於6%;舉辦勞、資與社會各界經濟發展會議,讓薪資可以提升,讓勞工權益獲得更好保障;修改《勞基法》,讓工作更彈性等。勞動節當日,勞運團體與勞工團體循例走上街頭,也提出5大訴求、16項主張,包括公教薪資審議委員會納入受僱者及調薪法制化、建立薪資透明與勞工董事制度、提高加班費率與勞退提繳率、解決醫護血汗問題,確保企併勞工權益與公正轉型。

就賴的勞工政見來看,讓資方的退休金提撥高於6%來說,政策目標非常具體,也有利於勞工,值得肯定,並是勞工團體記者會的呼籲項目之一,賴政府上任後便可積極研提具體作法與期程盡快對外宣示,至於「舉辦勞、資與社會各界經濟發展會議」,何以即可「讓勞工薪資提升,讓勞工權益獲得更好保障」邏輯不明, 至於「修改《勞基法》,讓工作更彈性」,是否真能落實保障勞工權益?有「一例一休」二修被勞運與勞工團體批評得體無完膚,並譏為「勞基法修惡」的前車之鑑,呼籲賴政府一定要記取此次慘痛經驗,在具體方案沒有與勞工團體與勞運團體縝密溝通(絕非僅企業與產業公會),並獲得支持或諒解前,切勿貿然宣布!

筆者認為賴總統若想與勞工、勞運團體修好,除提高雇主退休金提撥比例外,建議還可以從以下蔡政府雖然有做但仍有不足或可以繼續更進一步的勞工議題著手:

1、遠洋漁業的血汗外籍漁工:

蔡政府上任後,在農委會歷經3年的積極努力下,歐盟執委會於 2019年6月27日正式決議,對台灣解除IUU(即是非法Illegal、未報告unreported、不受規範, unregulated的漁撈行為)「黃牌」警告。但美國在2020年9月30日發表的《童工及強迫勞動製品清單》(List of Goods Produced by Child Labor or Forced Labor)報告,卻將台灣遠洋漁業名列其中,意味著台灣遠洋漁獲被美國勞動部認定為是透過壓榨漁工而獲取血汗漁獲的出產國之一,理由包括漁工護照遭船長強制扣留;漁工必須連續工作18到22小時,生活環境惡劣,經常被語言與肢體暴力對待;船公司以各種理由苛扣漁工應得的工資;漁船長時間沒有靠港,漁工無法與外界聯繫;漁工無法輕易離開船隻或終止工作契約等。

農業部為避免未來遭到美國制裁,雖然編列預算加強監管,對船公司課責,提升外籍漁工權益,但二年一次的複查,2022年9月台灣仍二度列入「童工及強迫勞動製品清單」,這次的理由還增加了非法漁獲。據悉美國勞動部已為2024年的報告再度來台訪查,如何加強改善外籍漁工工作條件與生活環境,以洗刷「血汗漁獲」之恥,不再被美國列入《童工及強迫勞動製品清單》,是賴政府無法迴避、必須積極解決,也是可以不受藍白杯葛的勞工政策議題。

2、端出可以有效提升本國護理人員、急診醫師的員額與待遇的具體政策。這不僅是第1線醫護人員的翹首期待與勞工團體的主要訴求之一,也是賴政府第2項可以突破藍白杯葛並贏得民心的勞工議題。

3、其他如改善外籍移工與家庭看護的生活居住環境,重新建構能符合未來社會需求的完整技職教育體系。也都是政治性低,容易獲得社會認同的議題,較可不受藍白在國會的刻意杯葛。

總之,面對藍白狼狽為奸,肆虐政府,為禍台灣,人民固然只能靜待下次投票進行裁判,但不會希望看到賴政府與執政黨只能束手無策,坐以待斃。賴清德領導下的政府與民進黨一定要從不會受制於國會藍白聯手的政策議題切入爭取社會支持,引導輿論壓力,並以國會擴權法律案,藉由法律複決公投案,訴諸直接民意挑戰藍白的囂張氣焰。

作者是因為喜歡大自然與賞鳥,而把法律用到保護環境與土地上,卻滿身不合時宜的律師。

留言評論
詹順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