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天520,也就是蔡總統8年任期已過3分之2的執政6周年,雖仍不能斬釘截鐵地論定,但許多部門的施政成績,陸續已經到了可以打分數的階段了。日前國民黨的智庫、民眾黨與時代力量已經都已開過施政總體檢記者會,不意外,自然是批評得體無完膚。但蔡政府施政真的如此一無可取嗎?果真一無是處,為何蔡總統第二任期都已經過一半,各家民調的民意支持雖略有降低但還是那麼高?抑或根本是藍、白兩政黨為了推出自己2024年的總統候選人,不得不昧於事實說話?
體檢蔡政府施政成績有兩大面向
筆者除律師職涯外,長期參與社會運動,積極進行立法與政策遊說、溝通,因而始終非常關注政治,對於如何論斷蔡政府執政成績,認為應該從兩個面向分別檢討與評定,一是蔡總統2016年當選時的總統政見兌現了多少?蔡政府有沒有專責人員管考?二是於6年執政期間,隨國內外政經情勢與社會潮流而調整、新推的政策,又落實了多少?前者看的是蔡總統與競選團隊擬定政見時的眼光、執政團隊對選民的負責任態度;後者看的是執政團隊的執政能力。
蔡總統自2012年第1次競選總統失利後,以將近4年時間帶領團隊深入民間各階層與產業界傾聽各種不同聲音,彙整成各式各項議題,帶回民進黨智庫(當時智庫執行長為林全前院長)交由各相關小組邀請專家學者一起討論,再彙整各小組所提出議題的結論建議,總結成蔡總統競選政見內容一大部分,可說是綜和多元意見、調和不同利益所整合而成。筆者曾小有參與民進黨智庫幾項政策議題的小組討論,對於政見內容與形成過程,印象頗為深刻。
筆者雖從無從政生涯規畫,但人生總充滿意外,當初受邀參與智庫小組議題討論,無非著眼於期待溝通遊說始於政策形成階段,卻意外從遊說者轉被遊說而成為蔡政府執政初始成員。雖然任期僅短短2年5個月,但由於執政團隊初始成員(含機要幕僚),幾約乎有三分之二是從智庫內的成員、定期參與的專家學者與民進黨中央黨部(尤其政策會)成員,彼此間對於在智庫形成的總統政見較不陌生,加上行政院長林全又是最熟悉蔡總統政見的智庫執行長,因此,不管是在各自的部會執行或是到行政院討論,大家都知道如何執行總統競選政見。
蔡政府第一任內施政不順之因
意外的是,蔡總統與林全院長的滿意度快速下滑,即使後來換上賴清德接替院長,仍未見起色,於2018年地方大選全面潰敗。事後諸葛來看,原因有三:一是蔡總統的競選政見,固然深具進步、改革意識,但執政團隊執行時操之過急,例如環保署空污政策中的移動污染源治理被操作成消滅老車、減香政策更一度被惡意操作成扼殺傳統習俗的滅香,又如勞動部的一例一休與內政部的多元成家,都引起相當大的反彈;二是蔡總統與民進黨之所以勝選,也許只是鐘擺效應,其實人民對國民黨馬政府的不滿(尤其兩岸服貿引發的318運動),遠多於對蔡總統競選政見的在乎與對民進黨的滿意程度;三是民進黨第2次執政,明顯不利於中國促統,中共於馬政府時期已默默大肆滲透自台灣各階層,蔡政府上任,應已開始積極利用內容農場、已完成滲透的台灣組織系統與網路展開分化台灣社會的認知作戰,蔡總統與國安團隊很可能直到2018年底選舉大敗後,才真正有所警覺。
賴院長雖然後來負起政治責任辭職,但行政院的敗選檢討,則盡是檢討各部會,乃至表面上沒直指其明但充滿字裡行間的林全前院長,讀起來難免讓人有替撇清院長行政責任的感覺。在蔡總統聲勢與民意支持度最低迷時,行政院換上蘇貞昌院長後,一開始看起來是自行其是,直到蔡總統第2任,蔡蘇的互動有明顯改善,但蔡總統最初政見,除與正面經濟發展、農業政策有關的之外,其他幾乎改弦易轍或束之高閣。
整體評比並不差,但待努力者不少
以目前來看,蔡總統競選政見部分,憲政上兌現了修憲降低投票年齡,但降低不分區立委分配門檻至3%則跳票;民進黨執政,兩岸關係倒退是必然現象,但由於蔡總統先維持現狀再慢慢調整的作法(此部分可從其2020競選政見的兩岸關係政策宣示看出,這是蔡英文2020政見唯一亮點),獲得美日認同,加上外交上拜中國習近平戰狼外交普遍引起西方民主國家反感的助攻,於「擴大與美國、日本、歐洲多面向合作」上成績斐然,但真正成果驗收,則看台灣能否加入「印太經濟架構」、「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或能否出席參加WHA。
國防部份雖然有全力發展國防產業,落實國防自主,但實際成效仍待觀察,對外武器採購也是;年金改革在陳建仁副總統主持下完成,成效最佳。司法上,透過憲法法庭成立兌現違憲審查機制擴及判決違憲審查,備受期待;但全國司法改革會議與後續司改執行情況看來,成效仍然不彰。
內政上,能源轉型政策雖然有些跌撞,至少守住非核家園,綠電發展目標也沒動搖,太陽能與離岸風電發展雖有波折但大致還算順利,環評並沒有成為外商來台投資時所擔憂的離岸風電絆腳石(指第2階段潛力場址,目前進行中第3階段區塊開發還有待觀察),而且相關產業鏈已然建構成型;長照與托育執行情況頗佳;20萬戶社會住宅,雖然執行進度明顯落後,但政策構想者政次花敬群迄今仍非常努力推動;雖然沒有推動《最低工資法》的立法,但基本工資已多次調高(不解捅出新鮮人就業22K薪資的國民黨,日前為何好意思吵著要訂《最低工資法》);多元成家雖曾因公投受阻,但經由司法院大法官解釋而完成立法兌現;農業成績尤其斐然,如農民災害補償與保險、友善農業的對地補貼、口蹄疫拔針台灣豬以能出口、水利會改革等都已兌現。其他如新移民、青年就業、浪漫台三線、文化等,雖不令人滿意,也都有一定成績。
蘇貞昌臨危受命接任行政院長職,由於他已有豐富的地方及中央執政經驗,不管是被延續下來的政策如能源轉型與農業政策、屬其個人新推政策如班班有冷氣,或臨時應變的措施如非洲豬瘟防疫、武漢肺炎防疫(目前雖然疫情急劇升高,但至少是在國人於80%打完3劑疫苗之後才發生,引此主要為輕症,整體感染率與死亡率仍染優於歐美亞各國),在蘇院長與行政團隊的強勢作為下頗有成效,但也可以明顯看出,整個中央政府研擬政策或施政,不論是與專家學者或公民團體的溝通對話,都巨幅減少,這將是未來台灣繼續深化民主的隱憂。
能源、土地開發問題最須正視
如純就政見的兌現,蔡政府整體表現,筆者認為相當不錯。除因疫情而受影響的餐飲、旅遊外,整體經濟表現也頗佳,但負面代價則是,因前瞻計畫中的軌道建設與延續馬政府時代新市鎮與園區開發(如航空城、科學園區、工業區)等,全台徵收(區段徵收也是徵收)與迫遷並未減少,上周台灣實施兩人權公約的第3次國際審查,在有許多公民團體與被迫遷居民列席的情形下,竟有官員對國際審查專家公然慌稱台灣已沒有迫遷,著實令人瞠目結舌。有內政部官員如此背書,想以區段徵收輾過社子島居民的柯文哲一定樂翻天。
由於台積電的積極擴廠,加上過度放任原本因欠缺競爭力而移往中國發展如今混不下去的台商回流,不僅台糖大面積完整農地大量快速消失,未來高度依賴降雨與進口能源的水、電供給勢必將更加窘迫,不僅大幅削弱未來台灣因應氣候危機的調適能力,而且稍有不慎,也可能讓核能復辟。
此外,受到疫情影響而大量外帶、外送餐飲,一次性餐飲垃圾遽增,加上經濟表現佳背後的事業廢棄物大增,讓全台已堆置超過1000萬噸的各類廢棄物無處可去,空污治理項下的移動污染源治理,不僅全面棄守,甚至固定污染源的治理也默默放緩、放鬆,還將空污基金入法以來的節餘大量用在沒有實質效用的大貨車排煙器校調補助之上,消耗殆盡。
基於上述脈絡,儘管蔡總統一再申明要落實2050淨零碳排,但跨部會於3月底所推出的政策與路徑圖˙除了能源部門外,其他看起來都流於作文章階段,要到年底端出更具體的路徑方案,才能見真章。離譜的是,環保署提出的《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已在立法院委員會審查),不僅部會權責不清,甚至將跨部會協調主責單位,由環保署外推給僅屬任務型組織、一年充其量開2次會、沒有員額人力配置的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完全無法讓人有所期待,張子敬根本是狠狠甩了蔡總統一巴掌。
最後,於社會早已沒有任何期待下,日前行政院突然將最後的組改草案送進立法院,在莫名其妙的所謂「最小變動原則」下的組改,其實組織完全沒改,只有相關部會改名與內部三級機關整併升級而已。所以,「環境資源部」完全管不到環境資源,仍只是原本環境污染管制機關;表面將原本氣候變遷辦公室整併提升為「氣候變遷署」,但對照上述《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內容,加上與氣候研究、預測息息相關的氣象局都沒移過來,能抱以什麼期待?另外將已明顯無法處理全台逾千萬噸廢棄物的廢棄物管理處改名提升為資源循環署,也是換湯不換藥。
總結來說,蔡總統的競選政見,雖然於林全院長去職後即無專人管考,但因政見形成過程與社會有較多對話,因此,除前述部分項目操之過急引發反彈外,大致都能兌現這部分可予肯定,但以6周年整體來說,空污治理近乎停擺、徵收與都更的迫遷仍然嚴重,施政仍過度向經濟開發傾斜,水電調控、氣候危機調適能力與巨量事業廢棄物無處可去,在在令人擔憂,《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與行政院最後一哩的組改都虛晃一招,2050淨零碳排目標很難讓人樂觀。
- 雲林張家趁亂謀奪農業大金庫,政府豈能束手? - 2024 年 12 月 5 日
- 誰讓「法學博士」淪為笑柄? - 2024 年 11 月 20 日
- 風與電的二、三事 - 2024 年 11 月 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