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走向疫情解封,最後關頭勿自亂陣腳

藍弋丰
757 人閱讀

自古以來,人類就面對一波又一波的瘟疫侵襲,過去的人們沒有現代醫療設施,也沒有有效的藥物,更沒有對疾病的透徹研究,靠的就只有演化賜予的免疫系統,其實,到今日,我們仰賴疫苗,也是利用天生的免疫系統。

歷史上的瘟疫也都有一定的進程,從爆發,到大規模傳染,到逐漸消失,古代最可怕的瘟疫許多是細菌感染,在抗生素發明後,已經消失了大部分,而天花是突變率較低的DNA病毒,在全面疫苗接種後,已經可說是絕跡,古代令人聞之色變的嚴重疾病,如今大概剩下瘧疾還在部分第三世界國家,以及肺結核藉著愛滋病有捲土重來之勢。

相較於前此病毒,COVID-19相對溫和

COVID-19比起這些可怕疾病,重症與死亡率遠遠更低,與其前輩SARS也相差甚遠,當然,SARS全球傳染的程度則遠不如COVID-19。若論全球散播的情況,與當前疫情較接近的,大概是1918年所謂「西班牙流感」,當年並無疫苗,也沒有篩檢,甚至並未進行最基本的防護措施如戴口罩等等,但是疾病傳染的自然進程,到1920年,疫情就大體上結束。

流感病毒並未消失無蹤,而是隨著自然演化,感染性更強但重症率較低的病毒株勝出,淘汰掉一開始重症率高的病毒株,於是,最後人們對染病的風險可以接受,甚至不放在心上,大流感就這樣在世人心中「神秘的消失」了,但其實只是混在大家習以為常的其他普通流感、感冒病毒中,區分不出,也不被特別注意而已。

隨著病毒不斷傳染複製,不斷突變出新的病毒株,就會開始演化,很自然的,傳染力越強,但致病力越低,才是最好的演化方向,因為致病力太強,受感染的人住院、隔離,可就很難傳播出去了。過去的疾病都必經這個演化過程,COVID-19當然也同樣。

COVID-19自最初致病力就已經遠弱於1918年流感或是SARS,到演化出Delta株,傳染力大增,但致病力又比先前病毒株來得低,再演化出Omicron株,傳染力更強於Delta株,但致病力也明顯弱於Delta株,這使得Omicron株有絕大的優勢,在許多地區Omicron株幾乎一下子就取代了本來很強勢的Delta株。

Omicron傳播快,但病毒量已低

Omicron株的致病性,以台灣的數據來說,施打三劑疫苗者,每百萬人中重症數僅僅只有4.9,施打二劑疫苗者,每百萬人中重症數也僅6.2,只接種一劑者提高到16.5,未接種者有27.2,但要注意,許多人之所以未去施打疫苗,其中包括本身身體有特殊狀況,風險較高不適合施打疫苗者,因此中重症比例高有部分是「取樣誤差」造成,若要真正研究未接種者的重症率,需對母群體做加權調整。

無論如何,若全台灣大多數民眾依照指揮中心建議,完成施打三劑疫苗,每百萬中重症僅4.9的極低比例,以當前人口約2327萬人,乘起來不過114人,以這樣的數字,對照如今社會搶購快篩大排長龍,醫院為了防疫措施以及調度病房天下大亂第一線醫護瀕臨崩潰,社會每天為了防疫各種措施緊張兮兮以至於交互責難,整個國家社會是否反應過度?為了防疫所進行的這一切大費周章,是否對人民的傷害比病毒本身更大?

COVID-19本身就是如此:病毒對身體的直接傷害相對微小,之所以會造成嚴重肺部傷害所謂纖維化,其實是免疫系統為了消滅病毒過度反應,自己把自己的身體打壞的。

德國、菲律賓、南韓已先後解封

人類的生活與生存,需要社會經濟的正常運作,絕不是可以每天所有人關起來什麼都不做,清零是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的,這也是世界各國都開始積極走向「解封」正常化生活的主因,德國的情況或許可給我們一些啟發,原本市場預期德國在俄烏戰爭影響下,經濟與就業應該表現不好,但4月失業率沒有上升反而降低,失業人數大減1.3萬人,主因就是德國防疫措施於3月20日起大舉放寬,推動經濟復甦力道超過俄烏戰爭影響。

菲律賓則是早在3月中就放寬首都馬尼拉與38城市的防疫管制,不再需要管制社交距離,購物中心電影院餐廳恢復可以全數容量營運,開放後對經濟復甦效果明顯到首都塞車再現,開放後,疫情並未因此復燃,而是繼續一路趨緩,至5月初平均每日確診不到200人,完全看不出1月中時還是每日確診約3.5萬人的國家。

南韓甚至更為積極,不像菲律賓疫情已經下滑才邁向正常化,而是大膽的還在疫情高峰,3月中每日確診超過60萬人、死亡400人上下,南韓政府就已經打定主意要解封,4月18日解除幾乎所有防疫管制:解除對餐飲業宵禁以及室內聚會人數不得超過10人的管制、開放300人以上大型集會、解除宗教場所只能使用70%空間的限制,只保留戴口罩的規定;4月25日起南韓更將Covid-19自一級傳染病降級為二級傳染病,確診者不需隔離,醫師也不必立即回報確診,病患可直接到最近醫療院所就醫而不用到指定醫院隔離,政府也不再支付醫療費用。

南韓疫苗覆蓋率86.6%,在這樣積極的鬆綁後,疫情仍然從高峰快速下降,至5月初每日新增確診人數7日平均值已經落到4.4萬,因此到5月2日,南韓更進一步解除室外需戴口罩的規定,僅剩室內與50人以上集會還需戴口罩。

南韓解封。圖片來源:路透社/達志影像

菲律賓、南韓的成功經驗讓星馬更有信心跟進,新加坡觀光客離境不需要篩檢,4月26日起,不再限制10人以上集會,不需保持1公尺社交距離,所有場所均可使用100%空間,也不再做接觸調查,餐飲不再需要檢查客人施打疫苗狀況,除500人以上集會與舞廳以外。馬來西亞自5月1日起,戶外不再強制規定戴口罩,不需要手機應用程式登錄。

為何南韓原本疫情嚴重,大膽的解封措施卻可以成功?根本上就是因為Omicron株的致病力相當低,即使是沒有施打疫苗也是如此,在印尼,疫苗施打率約僅有6成,然而3月的抽樣調查研究顯示,印尼主島爪哇島的居民,高達99.2%都有抗體,這表示未施打疫苗的民眾也幾乎全數都感染了,但是印尼以高達2.7億人口,3月下旬的染疫死亡人數7天平均值約不到200,至5月初更降到僅20。

台灣不要自己嚇自己

台灣因為本是防疫冠軍,對清零有執著的迷思,許多民眾對Omicron株致病力低,因此有大部分是無症狀感染,反而有莫名的恐慌,認為無症狀「來無影去無蹤」,被吹一口氣就會感染卻可能重症,超危險。這種恐慌根本不符合基本的傳染病知識。

感染會成為重症,與最初接觸的病毒量有關。既然是無症狀者,就表示身上的病毒量很低,病毒已經很少了,又沒有打噴嚏咳嗽,噴出的量就又更少,所以被吹一口氣,接觸的病毒量極少,最可能的結果是也成為無症狀,而不是認為被無症狀者感染了會變成重症。

世界上不是只有COVID-19一個風險,就病毒來說,比COVID-19更危險的比比皆是,譬如麻疹,由於全球COVID-19疫情妨礙疫苗施打,導致第三世界國家麻疹暴增,最多五國為索馬利亞、賴比瑞亞、葉門、阿富汗、象牙海岸。除此之外,全球近來也觀察到兒童不明原因嚴重肝炎案例異常增加,共12國有兒童嚴重肝炎案例190例,許多導致需要肝臟移植。

成天只把關注度放在COVID-19,忽視了更危險更嚴重的其他疾病,或是疾病以外的其他重要生存要素,絕對不是理性的思維。其實,疫情走向不再清零,準備解封、正常化生活的階段,就是疫情已經將要結束,台灣防疫打了八局半的好球,到了九局下半,好好的穩住軍心,必可輕鬆度過,不要反而被過去的成功給綁住,迷信不可能永遠,也無法持續的清零,自亂陣腳。

留言評論
藍弋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