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虐童死刑後保證不打小孩能做到嗎?

盧郁佳
893 人閱讀

臉書流竄大批罐頭私訊「加入社團後保證不打廣告,能做到嗎謝謝」投資詐騙。網民遇上了,不是封鎖就是羞辱反擊。但是遇上國民黨結合藍媒的兒虐死刑詐騙,明明危害遠大於前者,遇者卻不是隨之起舞,就是麻木心死。兒盟男嬰虐死案,兩萬餘人連署「虐童致死,唯一死刑」。法務部長蔡清祥回應,虐童者如果有殺人故意,現行刑法殺人罪最高本就可處以死刑,至於民間意見進入立法程序後再理性探討。

媒體報導引用網友批評:人命一條,竟如此敷衍了事!民進黨政府一直主張廢死,結果治安有變好嗎?

以上新聞,就是詐騙罐頭訊息,答案是「有」。重傷害與故意殺人案,從1992年1500件,逐年下降,近幾年每年都低於500件。

圖片來源:翻攝自華視新聞YouTube頻道

然而王育敏為兒盟前執行長、董事,自稱案發三個月都不知情,過去提案因民進黨挺廢死而被擋,昨日提案修法將虐童加重至死刑。蔣萬安一句話把自己從事主變公親,王育敏算盤打得更精,以反廢死槓桿套利,一句話就從被告轉身變原告。

每當爆發重案、人神共憤,國民黨不用研究臺灣問題全貌與各國對策、不用說服既得利益團體退讓配合改革。膝反射修法唯一死刑,攻擊民進黨挺廢死,這樣吃CP值最高:

例如未成年殺人。新北國中生殺害同學,網友出征廢死聯盟臉書,家屬盼廢除《少事法》、判未成年死刑。

例如酒駕殺人。近年立委屢提修法,要求酒駕肇事致死可判無期徒刑、死刑。2019年,行政院通過《刑法》修正:酒駕有「故意殺人事實」可判死刑,但司法部建議參酌罪刑相當原則、刑法刑度級距,酒駕致死若判死,那謀殺罪該怎麼判?再怎麼重也不該比謀殺重。

例如販毒。《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規定「製造、運輸、販賣第一級毒品,應處死刑或無期徒刑」,不分販賣重量、頻率等輕重樣態,憲法法庭宣告違憲。殺人罪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死刑;販毒未直接致人死亡或重傷,卻只能判死刑,當然違憲。

以上種種,罪刑相當原則、刑法刑度級距,鄉民可以不懂。但做立委都不懂,怎麼立法?兒虐樣態複雜,防治方法很多,唯獨死刑無法防治兒虐,鄉民可以不懂,王育敏社工系出身、前兒盟執行長怎會不懂?睜眼說瞎話,騙鄉民不懂。

上有死刑,下有吃案。這次涉案的兒盟保母社工,就是宣稱男嬰自己溢奶窒息。死刑修法若通過,以後更沒有兒虐致死,全成了嬰幼兒溢奶窒息、失足墜樓。看誰靠山硬誰說了算,誰家老闆有錢有勢壓新聞,施壓醫院不通報、遺體當天火化,誰就沒事。

虐兒致死就是打小孩附送的滿額禮,你不要,也會自己寄來給你。文化上主張父母師長有權打小孩的國家,都是虐兒致死大國,一踏上開端就是不歸路,因為左鄰右舍聽整晚慘叫都沒人會敲門喊停。虐兒致死,是一種傳統文化。

近日一則對岸推文自述,長江中下游,村裡離老家不到百米的鄰居,頭胎是女孩,二胎特別在家裡生。一看是女兒,就赤身裸體扔在地上,爸爸和爺爺扛著鐵鍬,到門口土坡下,挖個洞埋了。墳上倒扣一碗糯米,因為傳說女嬰剛出生就被活埋,化成的鬼怨氣重,要倒米鎮壓作祟。

另一個同學家,把剛出生的二胎女兒裝進鹹菜罐子,吊在門口的大樹上,好嚇住來投胎的女鬼。女同學幾歲時就聽說了這件事,每次回家都望向門口的大樹,心裡念「我妹妹在那裡」。

我看了想,時尚品牌「One Boy」,原來英譯應該叫「一胎化」。一些家庭覺得不需要為生女兒浪費米糧、付超生罰款。

父親、祖父認為兒女是他的財產,自認有權任意處置,賣為奴僕娼妓也好,處以死刑也好,社區公眾允許他這麼做,連王法都不干涉。另一版本稱為父母懲戒權,《民法》第1085條「父母得於必要範圍內懲戒其子女」,權利至高無上。境外勢力想指手畫腳說三道四,個個都勸你少管閒事。1993年臺灣修《兒童福利法》納入兒童虐待與疏忽通報、安置、監護與機關職責;1999年通過《家庭暴力防治法》,領先全亞洲,第一個立法限制親權。

但親權在實務上仍普遍受尊崇。許多兒科醫師看著兒童三、四次遭毆傷就診被通報,也每次都被送回家,最後一次送醫不治。

廣大無邊的親權,有千百化身,有時變作廣告中的白人,操起洋涇濱歡喊「我從美國帶來一個好消息」。流行十八年的暢銷書《百歲醫師教我的育兒寶典》,倡導「哭就會得到注意的孩子,會需索無度、不易滿足、不討人喜歡;而那些無法用哭鬧得到注意的孩子,反而很快樂、容易滿足、討人喜歡、比較能夠信任父母。妳今天不讓寶寶哭,寶寶明天就讓妳哭」,「寶寶一直哭不會受到什麼傷害,相反的,他們會開始覺得有安全感。要把哭當成是寶寶的運動,有助肺部的發展。」把寶寶描繪成嚴刑拷打的獄卒,以折磨囚犯似的照顧者為樂。照顧者放著不管,才能把小惡魔管教成乖巧討喜的小天使。現在遇到十八歲的成年人,可能就是在本書背書支持下,創造的第一代無法與照顧者建立安全依附的兒女。

有些父母認為,兒女會試圖操控父母,除非父母讓兒女知道,誰才是老大。這種迎戰權力鬥爭的認知,支持了這些父母不當對待兒女。英國東安格里亞大學社工系的霍.大衛教授,在《兒童虐待與疏忽──依附、發展與處遇》書中說,育兒壓力龐大,面對孩子尋求關注照顧,會喚起父母童年沒解決的依附問題。有些父母過去沒得到父母的關愛,也就很難理解兒女為什麼會需要關愛,他們育兒容易遭遇困難,並可能濫用親子關係滿足父母自己的需求。

不當對待兒女的父母,不擅長經營關係,別人向他們尋求情感時,他們會抽離或爆發衝突。

面對社會資訊,會虐待兒女的父母通常會認知扭曲,同樣特別敏於偵測孩子不服從的行為,對孩子乖巧服從的行為視而不見。即使孩子順從命令,但孩子聽到命令時一瞬間驚訝的表情,這類父母可能會扭曲解釋為不滿、腹誹,引發父母懲罰。

而疏忽兒女的父母,則對孩子的苦惱視而不見,無法察覺孩子親近父母的需求。

這些父母由於發展障礙,不懂關係的情感層面(例如一些男性相信,自己交不到女友,是因為買不起房子。而出示高薪證明,應該會吸引眾女上鉤),看待人類行為非黑即白,沒有灰色地帶,無法兩面並呈。

例如因為寶寶哭鬧,而相信它就是十惡不赦,需要好好教訓才會乖。這些父母很難從孩子的角度探索行為動機或意義、或以符合年齡的發展方式來看待孩子;只能用同一套假設去解釋孩子各種情境的不同行為,自動做出僵化回應。例如,無論孩子是因為受傷、生病、疲憊而哭鬧,父母一律視為「他故意惹我生氣,他知道怎麼惹毛我,但要是以為這樣可以打敗我,就大錯特錯了」。

書中談論的是家長。但要解決近年頻發的做月子中心、托嬰中心、幼稚園虐童案,必須意識到照顧者的依附問題。

美國百歲醫師說:新生兒自然的睡姿是趴睡,趴睡時有安全感,也容易睡得好。頸部和四肢肌肉有很多機會運動,所以很快就會強壯起來,不會軟趴趴,肢體動作也可藉由俯臥的姿勢自然發展。

2009年,台北市2個月大的曾姓女嬰趴睡窒息,等保母要抱起餵奶,發現嘴角發黑,送醫不治。

2015年,新竹市托嬰中心保母以尿布與外套蓋住女嬰臉部窒息。

台中市北區國際托嬰中心,8個月大的男嬰送醫不治。監視器曝光高姓保母兩度把腿壓在男嬰頭、肩上和魏姓保母聊天,第2次跨壓11分鐘,導致窒息。

2019年,台北市內湖區托嬰中心,近九十公斤的保母壓睡悶死男嬰,判三年半。

2020年,台北市松山區托嬰中心,保母巴頭、壓制男童午睡,浴巾蓋住男童口鼻離開。

2021年,台中南屯華興托嬰中心托育員對收托嬰兒打頭、摔地、倒吊、綁奶嘴、拿布強塞嘴、關儲藏室等,市府僅罰一人。經家長抗議,才又查出三名嬰兒受害,並處罰另兩托育員。

2022年,新北托嬰中心保母為讓9個月大患病女嬰午睡,將她棉被蓋頭、趴睡,手抱嬰頭、腳跨嬰腿17分鐘才放。女嬰在通風不良且二氧化碳濃度高的環境中,呼吸性酸中毒死亡。保母依過失致人於死罪判3年。

2022年,新竹縣萊姆產後護理之家,照護員拉起嬰兒雙腿,用力甩到桌上換尿布。照護員無護理師執照,社會處罰6萬元。

2023年,台北市內湖區知名連鎖托嬰中心,因拉扯、搖晃及大力抱摔多位幼童瘀傷,罰60萬元,停辦1年。家長指教室內部通透一覽無遺,一人公開施虐,其他保母都在場目睹,竟無人聞問。《親子天下》報導,家長們更是信賴園長,指責受害家長不該爆料。一位園生媽媽回憶,園長說「家長都把我當神看待」。「靠北惡質幼兒園」粉專表示,「真的會有家長覺得『這種事哪有很嚴重?為什麼這樣園所就要停托』」。

這些家長和一些涉案保母一樣,無法理解關係的情感層面。這是使人目盲的瘟疫,隨著養育而世襲擴散,隨著公私各種層面的身心暴力,而橫向繁衍。

王婉諭表示,台中市涉案保母對於毆打、壓制幼兒等,表示「資深保母都這樣做」。王婉諭建議社會局定期抽查監視器、托育人員教育訓練。

台大醫院兒少保護醫療中心的呂立主任,多次參與托嬰案件調查處理,在《聽,傷痕在說話》書中說,用腿夾幼兒,抓著腳拉出來,可能脫臼、窒息。反覆巴頭,可致頸椎受傷、癱瘓。所以他問教保員,哄睡應該讓孩子舒適安心,為什麼要壓睡?三、四十歲的教保員自豪地回答,這是內部相傳讓孩子乖乖睡的撇步。而托嬰中心負責人夫妻還都是小兒科醫生。

外界定義為不當對待的,對教保員而言就是育嬰專業學問,像《百歲醫師教我的育兒寶典》一樣輕鬆有效。知識典範的轉移,居然要以堆疊無數人命為代價。

如果我們遵循傳統文化,把照顧者視為只能靠兒童死傷去篩選,最終有待電椅、毒針解決的問題,兒虐就永遠無解。照顧者,是從一開始就需要過濾分類支援的人。

一位外籍媽媽因嬰兒嗜睡、吐奶,到台大求醫。呂立問診得知,小孩哭鬧,尿布換了,奶也餵了,都無效。把孩子抓起來晃,竟然止哭。所以每次不好哄,就抓起來搖晃。一開始有效,後來沒效,只好加大力道,搖到不哭為止。果然驗出腦出血、水腫,可能後天腦性麻痺。其他疑似案例照顧者都不會承認動怒不當對待,但嬰兒劇烈晃動,大腦會撞擊頭蓋骨受傷,反作用力則會讓腦撞擊對側,造成大面積損傷,腦血管拉扯出血。症狀包括嚴重腦病變、水腫、顱內出血、視網膜出血,壓迫腦幹可能休克、死亡。

兩萬餘人連署要求立法的「虐兒致殘,加重刑責」、「虐兒致死,唯一死刑」,就會送這樣的媽媽去坐牢,不教而殺。能預防兒虐的,不是刑責,是生產前後訪視提供的育兒知識、親職教育。

美國估計,受虐性腦傷,占兒虐一成,死亡率達四分之一,倖存也有缺氧性後遺症。最常見的原因,是兒童持續哭鬧,導致照顧者失控,抓起孩子猛甩。因為他們處理憤怒的方式很單一。這次兒盟虐童案的涉案保母,被挖出曾主張虐兒判死刑。虐童如果有殺人故意,現行刑法殺人罪本就可對該保母處以死刑,如果死刑能有效嚇阻,那麼該保母又怎會犯案呢,難道不怕死刑?顯見虐童死刑不是解方,而是眾多受虐者回應憤怒的單一、速成方式,也是兒虐文化的冰山一角。它不是解答,而是問題本身。

臺灣各種兒童虐待致死研究,都指出照顧者普遍無法處理兒童哭鬧造成的沮喪憤怒,各方面結果相當一致。如師大社工所彭淑華教授《兒虐致死危險因子與防治策略之研究》統計,兒虐致死高風險社區的特質為「缺乏相關服務以支持家庭」為最多,佔37%;「居民貧窮」22.2%、「社會規範貶抑親子關係中兒童的地位」18.5%,「酒精易於取得」14.8%、「失業率高」14.8%。

父母的高風險因子,是年輕生子、國高中教育程度,童年受虐或為兒少保護個案,家暴,失業、欠賭債、入獄,婚姻不穩定、同居人一再更換。母親從事酒店,同居人照顧非親生子女,沮喪或憤怒時無法控制,酗酒或用藥無法照顧兒童。缺少親子間的依附及情感連結,難與兒童情感連結。案父母原生家庭之家庭關係解組,或是功能不彰,或是暴力家庭。家庭孤立與社區不往來,缺乏支持網絡減輕育兒壓力。

研究勾勒出高風險家庭的清晰面貌。預防兒虐,可說就是防治貧窮、歧視、孤立、輟學、家暴、酒精賭博毒品等成癮、色情和幫派犯罪的公衛戰爭。

彭淑華倡議社區提供服務支持高風險家庭、深化親職教育,呂立也提倡全民發現兒童傷勢要關懷詢問。兒虐致死九成在六歲以下,八成在三歲以下,一般家庭都需要新生兒居家訪視、二十四小時育兒專線,傳授知識和資源管道,執行的各國較少發生兒虐致死;脆弱家庭需要親職教育、正向教養情緒管理,金錢、喘息托育服務等支援;危機家庭已經出現受虐者,需要社工、教育、警察、司法、醫護系統心理急救和治療,重建家庭,走向復原。

送養貓咪,都要確認窗戶有護網。嬰兒出生,當然要專人確認家中有沒有嬰幼兒容易燒燙傷、觸電、跌落的設施。瑞士每個社區設有專人,出生三天內到府育兒指導,檢查家戶安全,看照顧者會不會泡奶、洗澡、換尿布,了解有沒有替代人力輪流顧,找出高風險家庭跟進。美國NFP計畫,是護理師從孕期到兩歲,定期訪視;SafeCare模式培育大學生志工訪視,長期陪伴高風險家庭,遇危機時轉介各方資源。研究顯示,每投資訪視一元,社會就能從法院、監獄省五元。

這些王育敏都知道。她背刺社工專業,反而拿出死刑,像操傀儡般耍弄群眾時,就像是在模仿有依附問題的父母,對未成年殺人、酒駕、販毒、甚至兒虐文化內部眾多截然不同情境脈絡下的不同行為,一律解讀為挑釁司法,僵化地回應「唯一死刑」。她成功把上述兒虐錯綜複雜環環相扣的死結,扭曲簡化為「他故意惹我生氣,他知道怎麼惹毛我,但要是以為這樣可以打敗我,就大錯特錯了」,把所有問題看成對方亮拳頭,必須亮出更大的拳頭,例如死刑,才能壓下去。她這麼做也是在欺騙全民,說我們不需要這些改革,就能阻止兒虐致死。

當我們選擇防治兒虐,我們選的是「所有人都必須挑戰自己把孩子當人看的能力」。當我們選擇死刑,我們選的是要「一秒輕鬆解決問題,拋諸腦後高枕無憂」。放棄防治,選擇死刑,省下來的時間,我們在忙什麼?

2022年,新北市恩恩案轉送耽誤81分鐘不治,2023年,新北市吉的堡幼稚園餵安眠藥案,驗血延誤22天,中山醫學大學醫院兒童急診科的謝宗學主任指出,驗出可能致死的高風險藥物,對幼童下毒,這是何等嚴重的社會事件!「這是偶發事件?還是冰山一角?或是幼兒園教師之間流傳的『不可說的秘密』?抑或不只新北市,台灣其他地方的幼兒園也發生同樣的下毒事件?」安眠藥,是壓睡的變體,同樣離兒虐致死一步之遙。政府拒絕深入調查,是防治兒虐的現實困境。

法務部預告,將把懲戒權條文改為「父母保護及教養未成年子女,應考量子女之年齡及發展程度,尊重子女之人格,不得對子女為身心暴力行為」。

簡簡單單一行字,需要政府社會傾力去改變。我們準備好了嗎?

作者曾任《自由時報》主編、台北之音電台主持、《Premiere首映》雜誌總編、《明日報》、《蘋果日報》主編、金石堂書店行銷總監,現職寫作。獲《聯合報》等文學獎,著《帽田雪人》、《愛比死更冷》等書。

留言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