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丈夫菲爾帶著第一次來到台灣的朋友來到震後的花蓮,傳說中的花蓮國。
菲爾和來自雪梨的大衛曾經在澳洲和中國的路透社共事,去年加入法新社的大衛,是得獎無數的攝影記者。來自威尼斯的莎拉則是大學時期在義大利學中文後到中國工作,一待就是十年。
我們都離開中國十幾年了,除了我曾短暫進入北京為路透社基金會工作幾天,其他三人不曾再踏入中國,卻有著在中國時的共同記憶,對中國的一舉一動也時時注意。
朋友抵達之前我小心翼翼發問:花蓮還會有很多餘震,如果你們覺得不安心,我可以取消訂房。如果你們不怕,現在不能開車走蘇花公路了,我們搭火車去。
莎拉答道:如果你們不怕,我們也不怕!於是我們搭著空空如也的自強號出發,一邊欣賞美麗的東海岸一邊吃著台鐵便當,好不愜意。
冷清的花蓮
造訪花蓮是在高雄、台南之後,朋友提及感受到明顯的不同,不是遊客多少的差別,而是城市的第一印象,還有感覺。
在北京附近的保定住過多年的莎拉說她說不上來是什麼,但花蓮對她而言比較類似中國的城市。是寬闊的東大門夜市各省一條街,還是筆直的193道路兩旁,在我看來純粹為了消化預算、密密麻麻的黃色路燈?還是黑白棋盤的大理石路面?我們在光復街上的「大陸餃子館」吃水餃蔥油餅,莎拉和大衛都覺得回到北京的餃子館了。
當我告知棋盤路面有一部分的大理石來自義大利時,莎拉萬般不解:這裡不是有很多大理石,為什麼要從義大利進口?我無言以對。這個當時灑大錢鋪這無用地面的人,假離婚讓他老婆當縣長,蓋了九層樓的豪宅,炒股坐牢出來還能當國民黨的立院黨鞭。他蠻橫挾著多數優勢,預算規模上看數兆元的3大案,以討論時間不到11分鐘在委員會闖關成功。這些錢要從哪裡來?在建設花蓮之際,有多少經費會流入更多的九層豪宅?
出了花蓮市區海闊天空,朋友說不再有中國城市的感覺了。一路上遊客稀疏,倒是看見了比其他城市多的國旗飛揚。我們開車造訪各個蕭條的風景區,因為中央政府振興花蓮經濟推出的優惠方案,我們得以以極低的價格,住在平日不便宜的日式小木屋。而以往難訂的精緻料理,我們用餐當晚只有我們一桌客人,而且是震後的第一筆訂單。服務品質沒有因為人少而打折,反而更親切了。
花蓮的情緒
我向朋友解釋震後的花蓮遊客稀少,除了擔心餘震,不願意到一再選出親中政客的城市去振興經濟也是原因之一。這個人已經率團去中國朝貢,他想把整個台灣變成花蓮。
雖然帶了朋友到花蓮,幾天下來住宿飲食花了不少錢,但內心深處還是有幾分不願意的:你們一再選出這樣卑劣無品的政客,為什麼我要盡一己之力幫忙?
我想像親中政客的支持者會怎麼說:什麼都要扯政治,連天災都不願意幫忙,不能怪我們選他,我們只有他可以依靠,他會發米發日用品照顧選民,你們只會嘲笑我們!
我再想像沒有投票給親中貶低國格政客的花蓮人:我沒有投給他,沒有投給他的老婆,從來沒有!為什麼要把我歸類成愚蠢的選民,說我活該?住在花蓮國已經很辛苦了,竟然還要忍受無止盡的訕笑!
多數的花蓮人不開心,少數的也不開心,還有什麼花蓮人會開心?
自由
派駐中國五年的大衛對台灣的印象,首先來自自由。
在中國大衛不管在哪裡要拍照,都會立刻有公安上前盤問,更多時候是直接揮手大聲斥喝,要他趕快離開不准拍。而從高雄到台南到基隆到花蓮,一輩子當攝影記者的大衛,沒有被阻止過半次,在街邊車站寺廟教堂,全都歡迎他在不擾人的情況下拍到過癮。
這就是台灣和中國的不同了,許多台灣人從沒想過的不同。
我們習以為常如呼吸一般自然的事,是一個住過中國多年、首度來台灣的外籍記者的深刻印象。民主暴發戶,忘了在哪裡看到這個詞,但我們真的是,而且我們正在以選票揮霍民主。在成日抱怨台灣比不上民主文明國家之際,我們忘了別人會拿台灣與誰比較:中國。
不論我們喜不喜歡,外人會拿中國來比較台灣,然後不解為什麼如此自由自在的台灣,選民會選出親中政黨,政治人物會在全世界對中國保持距離提高警覺之際,光明正大向中國靠攏,要把台灣的未來,放在中國手中。
如果台灣被併吞了,妳會第一個被送進再教育營,朋友如此打趣。花蓮可能是最佳的再教育營地點吧,我想。
外國人的困惑
因為大衛來訪,我們安排了和一些過去在各地共事過的同事或是同業喝酒吃飯,他們之中有許多因為被中國拒發簽證,只好轉而派駐台灣。如今除了外電,在中國的外籍記者少之又少,假以時日恐怕香港也待不了了。忽然之間,台灣成為外籍記者的集散地。
在台灣的駐華記者因為無法從中國報導轉進台灣,基本上看事還是以中國為主體,而原來就派來駐台的記者,則較以台灣角度看待新聞事件。不論是前者或是後者,他們在台灣,他們看見台灣與中國的不同,他們也驚訝於台灣民主選舉的結果。
我不知道為什麼當年我畢業後只想到去中國工作,從來沒想過台灣,義大利朋友莎拉離開台灣前這麼說。我所有學中文的朋友也沒人來台灣,全都去中國。如果再來一遍,我會選擇來台灣,她說。
台灣人真好,而且到處都很乾淨,好像不必擔心什麼。這是多麼微不足道的觀察啊,我聽著朋友的敘述,卻感到微微的幸福。
把朋友送上飛機回家途中不免要想,不管外國人如何覺得詫異不解,台灣民主選舉的結果,誰也無法干涉,如果我們選擇放棄獨立自主的台灣往中國靠攏,也是民主。這個立法院接下來四年應該會是賴清德的地獄,前幾天一個英國記者朋友喝了幾杯台啤後這樣說。
可能吧,但不要忘記,我們還有2026的地方選舉,如果這四年賣國政客無法得逞,我們還有2028,只能這樣希望。
作者在海外漂泊二十多年後,目前與同為路透社記者的英國丈夫,在八里左岸和普羅旺斯之間如候鳥般移居。希望兩人近半個世紀的國際新聞生涯,能提供些許真切看台灣的觀點。
- 柯氏鬧劇中的公關小丑 - 2024 年 9 月 13 日
- 隕落的敗壞政客 - 2024 年 8 月 16 日
- 令人納悶的清大畢業演講 - 2024 年 6 月 2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