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靜的2021年,被台灣政府訂為雙語國家元年。這項政策預計在2030年要讓台灣成為雙語國家。
只剩九年的時間。
媒體指出,「英語補教界笑了,上班族、公務員挫咧等,家長之中,有人叫好,也有人擔心,新一波的英語學習軍備競賽即將開啟…」
兒童成了政策實驗的白老鼠
這波英語「軍備競賽」中,受到最大衝擊的,應該是最無力反抗的在學受教者,主要是兒童。未來中小學英語課將採全英語,其他部分學科也將採英語授課。教育部即將修法,將雙語教育延伸至幼兒園。
現在大學已拼命擴大全英語授課,媒體質疑,「大學生聽到英文授課就逃,雙語怎麼推」?一位在大學教書的朋友說,全英語授課,學生痛苦,老師也痛苦。英語講一次,學生有聽沒有懂,只好中文再講一次,成效非常差。
在台灣長大的人,都在學校上過無數小時的英語課。恐怕多數人的回憶都是陰影級的,包括我自己。想想這樣的陰影,將加重數倍力道撲向所有的中小學生,連幼兒園的學齡前孩子都無法倖免,我真笑不出來。
最近我在臉書上反對此項政策,以致被人指教為「神邏輯」,說我仗著自己英文好,卻試圖「排擠整個社會學習英語的資源及意願」。
「神邏輯」的應該是對方吧。如果是為個人的利益著想,英語成為台灣最強勢的語言,我豈不是走路有風,並有更多發財的機會,何必反對?
正是因為「2030雙語國家」的政策邏輯有問題,我才發言提醒。如果邏輯對了,我比任何其他人都更贊成。因為獨尊英語,讓台灣變成英語國家,我再開心不過。
但現在我開心不起來。2030雙語國家政策,包含幾個核心概念:「台灣是經貿立國」、強化國人英語力才能「提升國家競爭力」、能說流利英語才能「讓年輕世代更有自信往外走出去」。
翻成白話,想要獨尊英語的政策,完全是功利導向,把語言當作賺錢的工具。而且把英語當作一種優越階級的身份證,「能說英語才能更有自信地走出去」。
語言豈是工具而已
語言只是經貿工具?看看立法院裡邱國正和陳柏惟在語言問題上的交鋒,就知道語言不僅是「工具」,它也承載著認同、記憶、情感、思想、知識、權力等等非常複雜的功能。邱國正部長站在長久以來華語作為最強勢語言的優勢位置,對陳柏惟做出違反官員備詢倫理的「指教」,發言充滿敵意,不正反映著他的認同被挑戰,情緒被激怒,而且優越感情不自禁冒出來?
可以想像一下,如果陳柏惟是用英語質詢,邱國正會反應那麼激烈,情緒那麼負面嗎?說不定他還會微笑以對,覺得大家都「升級」了。
邱國正心裡真實的感受,可能是認為陳柏惟故意挑釁他。為何他對於立委說台語會有如此激烈的反應,為何他對於過去本土語言被打壓、許多人受到創傷的歷史事實以及本土語言瀕危的現狀毫無同理心,其背後當然有非常深層的權力關係、認同和情感因素。一場衝突挑起了族群對立的敏感神經,誰說語言只是個工具?C’mon! Give me a break.
2012年,蕭美琴在立法院用英語質詢時任駐美代表的金溥聰,並要求金用英語回答。以「小刀」之名行走江湖囂張跋扈的金溥聰突然矮了半截,一直做出笑臉試圖閃躲。聽得出來,金溥聰的英語不怎麼樣,而平常低調不張揚的蕭美琴,以英語發動「攻擊」時突然變了一個人。
語言不只是工具,它也隱含權力。強勢語言的擁有者是高人一等的。
民進黨政府現在推的2030雙語國家,無疑是要把英語推到原來台灣華語的強勢位置,甚至變成第一順位。不論官員們如何辯解說,《國家語言發展法》所保障的本土「自然語言」不會受影響,2030雙語國家政策,就是要傾國家之力,把英語這個非「台灣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推到最強勢的至高地位,而這樣的政策,豈可能不對長久處於弱勢的本土自然語言產生負面衝擊?
就以幼兒為例,《國家語言發展法》要求各級政府「應保障學齡前幼兒學習國家語言之機會」。如果一個幼兒的母語是排灣語,他去幼兒園,除了華語,還要學英語,那麼排灣語還有機會讓他學到嗎?
排灣語對於這個孩子來說,不會只是一個「工具」。它不一定讓人賺到錢,但它是讓排灣族的孩子認識自己族群文化和宇宙觀的必要路徑。它是一條回家的路。能回到自己文化的家,不重要嗎?
獨尊英語只為賺錢嗎?
把語言當成賺錢工具,把人當成為賺錢而活的動物,這就是台灣這個國家最重視的價值?
當民進黨政府祭出「經貿立國」的說法,來鞏固2030雙語國家政策的正當性時,不禁讓人好奇,台灣到底是以什麼立國呀?
2000年陳水扁成就第一次政黨輪替後,在就職演說中宣示「人權立國」。這個宣示將台灣的國家願景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論阿扁做得如何,至少它開啟了後續人權立法以及政府機制與國際人權標準接軌的新方向。所有的民主憲政,用最簡單的話說,就是要保障人權。陳水扁在民間人士建議下,接受「人權立國」,至少讓台灣做出了邁向文明大國的起手勢。
至於拼經濟,只不過是保障人民經濟生活的施政措施,什麼時候變成了台灣的立國基礎,要無限上綱拼英語以拼經濟?
台灣要以新加坡為師?
國發會說台灣以經貿立國,此言差矣。現在越來越多國家支持台灣,最重要的是因為我們堅守自由民主的普世價值,還是僅因為我們有經貿實力?中國的經貿實力不是比台灣強太多,為何立陶宛不惜得罪中國,要對台灣友好?真正經貿立國的,應該是新加坡吧?不講人權、沒有民主、但英語通行的新加坡模式是台灣人下一階段要追求的目標?我們的成就早就超越新加坡了。
若認為能講英語才會更加自信的走出去,這種認知的背後,是否隱藏著不必要的自卑感?日本人的英語普遍不佳,但他們全世界做生意,走到哪不是自信滿滿?東京奧運期間,我們看到不少外國選手,跟台灣年輕人一樣,對日本動漫如數家珍。讓他們跟日本產生情感連結的,不是日本汽車或電器,而是日本強大的通俗文化。文化國力,再加上經濟實力,是日本人自信心的來源。要強化自信,台灣更欠缺的,是能夠提升文化國力的軟體環境。台灣人就算英語不夠好,也老早在全世界找門路賺錢了,獨尊英語以利經貿發展的說法有邏輯嗎?
文化國力,可以讓台灣躋身一流國家行列,但工具性應用英語無法。
要提升英語能力,一點不難。改善體制內的英語教學,提高英語服務的付費(現在政府公定價是一個字八毛,結果必然是得到粗製濫造的翻譯),只要用心做,就可以達成目標。但這太不炫了是吧,做改善現有機制的苦工哪能產生放煙火的絢爛效果?而且,沒人想要惹到體制內英語教不好的老師們,所以我們就有了2030雙語國家計畫。
總結,要提升台灣人的英語能力很好。但政策背後的價值觀錯亂,政策定位打高空,為求速效急就章;這種務虛不務實的政策制定心態,要人對它的執行成效有信心很難。
話說回來,如果民進黨推動的獨尊英語政策,不是為了經貿立國,而是要脫亞入歐,讓台灣徹底現代化,讓台灣人經過幾代的洗禮,把英語變成母語,用英語這個遠比華語精確、有邏輯的語言思考、感受、表達、創造,而且趁機擺脫華語的主導地位,告別華語傳統裡的封建思想、威權價值、功利主義和各種歧視,我是會舉雙手贊成的。但全國同胞應該絕大多數都會反對,所以我不敢這樣主張。如果只因為英語可以行走國際而要提高台灣人的英語能力,那就把學校教育改革一下,不要讓大家浪費寶貴的生命學了半天還學不會本來可以學會的英語。這麼簡單的事,需要搞得那麼複雜嗎?
當然,我狗吠火車,2030雙語國家政策是一定會強推的。那麼,may I humbly suggest,蔡英文總統今年的國慶演說,就用英語發表吧。賴清德副總統,可以另外擇期用英語對國人做一場雙語政策的說明。還有,行政院會,開始用英語進行吧。政府從最高層的領導們帶頭示範,民進黨籍立委也開始用英語質詢,共同宣示推動雙語國家的決心,而不是先要求無權選擇的學生、小孩配合,這樣是不是更有說服力一點呢?畢竟只剩九年的時間就得達標了。
- 華視跑馬燈風暴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 2022 年 4 月 22 日
- 我們一起補修台灣歷史這門課 - 2022 年 3 月 29 日
- 2030雙語國家,民進黨上下率先示範吧! - 2021 年 10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