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可以扭轉美國抗中民意嗎?

王宏恩
842 人閱讀

在過去兩次的《思想坦克》專欄文章,〈當抗中保台也成為美國民意〉我提到美國多數民眾對於中國反感,連帶使得支持派兵協防台灣達到歷史新高。而在〈花費千萬聘美國網紅傳播中國好聲音〉,提到中國也被批露在美國設立公司,打算招募美國Tiktok網紅,要求大網紅小網紅散布中國正面的形象,企圖扭轉美國人對中國的看法。

隨著冬季奧運開幕,我們馬上就能觀察到一些TikTok帳號開始認真運作。例如下圖,一個去年六月才開設,專門用英文介紹中國各地風俗,還在帳號上特別強調「真實的中國」的抖音帳號,有近百萬粉絲,在冬奧開幕後全面開始宣傳冬奧(左上角的幾支影片),跟過去風格完全不同。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這種大轉變不只出現在介紹中國風景歷史的帳號,也有好幾個英文流利、位在中國的Tiktok中國男女帳號,都在去年6到11月間開設,一開始負責介紹中國的風俗、食物等,穿著打扮非常針對外國人對中國的刻板印象而非日常穿著。這些帳號也在冬奧開始之後全面轉播北京冬奧。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我在TikTok上一共發現了十幾個這樣的帳號,追蹤者都有數十到數百萬。這些帳號都有一些特點,例如極少追蹤他人(所以不是上來交朋友的、而是上來單方向宣傳的)、都在去年六到十一月之間開設、都會強調自己才真的懂中國(”Know”、”real” China、mystic)、都只有中國的好話(所以就沒有徐州八孩事件的介紹,即使這在中國網路上的聲量都一度超越北京冬奧),也都講著流利的英文、不在中國的抖音、而是選擇來對外的Tiktok上開台。

的確,要有直接證據說這些帳號都是中國政府控制是非常困難的,而且有一些帳號可能不是(例如有一些帳號會提供連結賣唐服、紙扇或瓷器)。但整體來說,這些帳號都是企圖改變英文觀眾對於中國的形象,而影片風格與內容在最近大轉變,代表他們覺得透過冬季奧運的內容可能可以達到效果。

但是真的能達到效果嗎?從現有的一些美國民調結果來看,可能不太容易。

首先,美國民眾對於冬季奧運並沒有十分關心。一份IPSOS在今年年初的跨國民調指出,美國民眾對於冬季奧運有興趣的比例為42%、低於民調內三十幾國的平均46%、更遠低於中國的84%。當被問到對任何單項冬奧運動項目有興趣時,最高的為花樣滑冰的30%,其他項目的比例都低於20%,這還是複選題。既然關心程度不高,那可能會改變民意的機率就更低了。

第二,Pew Survey在一月中的民調,問美國民眾對於冬季奧運的看法,有53%聽過拜登政府要行政杯葛冬季奧運(雖然也有45%沒聽過)、但是假如被問到是否支持拜登政府杯葛冬季奧運,有47%支持、僅有22%反對。當被問到中國是敵人、競爭者、還是夥伴時,美國民意在一月跟二月都顯示了一樣的分布:35%覺得是敵人(大多數是共和黨)、55%覺得是競爭者(大多數是民主黨)、僅有9%覺得是夥伴。在這樣反感較高且強調競爭的前提下,加上奧運本身的競爭性質,不太有什麼改善中美關係的空間。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Pew Research Center

假如我們看到這次冬季奧運的美國媒體報導角度,也可看到這個冬奧並沒有可能彌合中美之間的裂痕。舉例來說,各家美國媒體(尤其是自由派媒體)都大幅度報導了美國出生歸化中國的Zhu Yi在摔倒後被中國網友大規模攻擊(在美國網友回應上,自由派網友大多是惋惜希望她能學到一課、保守派網友幸災樂禍、但沒有人要她回美國),也報導了中國大量人造雪(甚至把滑雪道蓋在鐵廠中央)並質疑其能夠碳中和的可能。在呈現冬奧報導的同時,美國媒體也對新疆集中營以及彭帥的事情抓緊不放,包括在新聞呈現上或者在記者會上。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取消資格或是實務問題的爭議。雖然美國出生的谷愛凌拿了金牌讓中國氣勢大振,但美國這邊一邊在質疑她的國籍、另一邊則是對於她在IG上聲稱中國大家都能VPN翻牆感到生氣。這些加總起來,美國媒體的framing本身不太可能讓冬奧帶給中國更為正面的形象。更別提普京跟習近平一起出席開幕了。

總結來說,從上述資料來看,這一次的北京冬奧雖然可能是中國國力又一次的展現,但這一次對於美國民眾來說,並沒有什麼改變美國民意的契機,不要更討厭中國就不錯了。與冬奧相比,美國民眾目前被通膨以及又一次病毒爆發的影響來得更大。假如中國藉通膨來施壓美國(降低關稅、進口更多中國物品來減緩通膨壓力),可能對民意的影響會更大過冬奧。

留言評論
王宏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