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總統選舉到公投,誰不再辣台派了?

王宏恩
2.7K 人閱讀

這一次的2021四大公投案,最後都因為投票率過低、且不同意票大於同意而未過關。然而,如同筆者在《端傳媒》的一篇文章〈台灣公投——綠營基本盤更穩固,但或喪失青年吸引力〉所示 ,我認為這一次公投案主要就是兩大黨的動員,而民進黨動員較為成功且基底較大,導致不同意票大於同意。但在同時,我也認為這代表了蔡英文總統領軍、如同總統大選規模的競選模式、也多次在臉書上喊出請辣台派幫忙宣傳,但從數據上來看並沒有多動員出民進黨政黨票以外的支持者,尤其是年輕選民。從去年一月到今年十二月,不到兩年之間,是哪些人不再辣台派了呢?

圖片來源:翻攝蔡英文臉書粉絲專頁

在本篇文章裡,我將進一步說明相關的資料與推論方式。首先我先分析這一次公投票不同意票的組成,我同樣使用第19案公投綁大選,因為這一案是國民黨領軍,而且沒有任何地區因素或產業因素干擾,最能看出藍綠動員的差異。我使用的分析單位是各個鄉鎮,而依變數是368鄉鎮不同意票票數除以該區選舉人數,稱之為不同意票的催票率,也就是各鄉鎮之中每一百個選民之中,到底有多少人出來投下不同意票。

在下表的四個回歸模型之中,第一個模型僅放入國民黨、民進黨的2020年不分區政黨票催票率(政黨票數除以選舉人數),第二個模型多放了時代力量、台灣民眾黨、以及基進黨,第三個模型則不放政黨票,僅放入選區層級的控制變數,包括了各鄉鎮40歲以下的年輕人比例、各鄉鎮的大學學歷比例、以及各鄉鎮的人口密度。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在前兩個模型中,可以看到R2非常高,第二個模型代表我們光是用五大政黨的政黨票分布,就可以解釋96.8%這一次公投第19案的不同意票的分布狀況。加上政黨票本來就是各黨獨立計算,這也代表區位推論謬誤的可能不大。在模型一、二與四之中,可以看到DPP的迴歸係數大概都是0.7左右,代表每個鄉鎮在2020有一位民進黨政黨票的話,這一次大概就有0.7個不同意票,這是民進黨在不同意票上的動員力。

而基進黨(RDP)的係數在0.8至1左右,代表著上次每個鄉鎮有一位基進黨支持者,這次就會多一張不同意票。國民黨與台灣民眾黨的變數不顯著,代表上次各選區有多少政黨票、並沒有對這一次不同意票有所助益(當然,假如回歸模型的變數是同意票的話,那就會變成有正相關)。時代力量的係數也都是正值,可能代表還是有一些時代力量的支持者投下不同意。(注意,這裡只有分析不同意票的分布,而沒有分析同意票的分布)。除此之外,回歸模型的常數項都非常接近零,代表說除了這五大政黨的支持者之外,其他人出來投的比例平均而言很低。

接著,我們觀察模型三跟四,可以發現各選區的年輕人比例跟反對票是無相關甚至是負相關的。這在推論上當然可能會有區位推論的問題(模型三的R2也沒有很高),但至少已經代表說,年輕人多的選區,沒有比較支持不同意。相較之下,大學教育程度這個變數是正的而且是顯著的,代表說高教育程度的選區有越多人投下不同意。但假如我們跟同意票的模型相較,則會發現高教育程度在同意票上更顯著、細數更是這裡對不同意的影響力的三倍。比較合理的解釋是,教育程度是人們社經地位的指標,在各國的研究中,教育程度較高的選民通常都有比較高的投票率。因此雖然教育程度高的選區不同意票比較多,但同時同意票會增加得更多。總之,在不同意票的分布上,我還是認為主要是民進黨以及基進黨針對其核心支持者的動員,而這些人也出來投票所致,導致結果跟2020年不分區政黨票分布幾乎吻合(假如回歸模型僅放進民進黨與基進黨兩個變數,R2就高達95%)。

那麼,是哪些人在這次不去投票呢?我們可以使用類似的分析方式,將依變數變成2020蔡英文在各地的催票率減去這一次各地公投不同意票的催票率。這樣做有一個假設,就是不同意票全都來自於部分蔡英文在2020年的的支持者,假如這個假設距離現實過遠,則計算就無法成立。但假如接受這個假設的話,我們同樣可以分析這些「跑走的票」是出現在怎麼樣的選區。

我接著把票數變化當成依變數、然後選區的社經條件當作自變數進行迴歸分析。結果同樣發現,年輕人越多的選區,2020蔡英文跟2021公投票的票數差距越大。在放入大學教育程度與年輕人比例的交互作用項後同樣顯著,其結果如下。這張圖的意思是,在年輕人比例較低(29%)的選區,無論大學教育程度,大概都平均掉了20%的催票率。

但假如年輕人比較多(37%)的選區,假如這選區又是大學教育程度較高(0.6)的話,該選區平均會掉33%的催票率。但假如同樣是年輕人多、但大學教育程度比例比較低的話(接近0),則該選區平均僅會掉13%的催票率。簡言之,平均而言都有掉票,但是在大學畢業生多且年輕人多的選區,是掉票最多的地方。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綜合上述兩部分的計算,我還是維持原本的結論,我認為這一次的公投案主要分布可以解釋成藍綠基本盤的動員,而在這動員下沒有出來投票的很可能就是比較無黨派、高學歷、年輕人。這些人可能因為環保價值觀與三接衝突、可能因為在外縣市工作而有較高返鄉投票成本、也可能因為支持其他政黨而其他政黨沒有給予明確的投票指引、可能不滿蔡英文執政,但結果就是這一次總統帶頭的公投動員並沒有動員出這些人投下不同意。

在公投日接近時,有看得出蔡英文團隊有注意到這一塊,例如多次在IG感謝年輕人的支持、跑去找Youtuber合影、找圖文作家畫圖,但是看來在這一次的傳播效果仍然有限,只是這個有限的效果是因為傳播方式、傳播受眾、還是傳播內容的本質的原因,就要進一步思考了。

留言評論
王宏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