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的海之怒吼是扣倒中國對外戰略的那張多米諾骨牌嗎?

劉又銘
739 人閱讀

但命運的鐘聲已經敲響

大海開始怒吼

沉睡的三姐妹

開始為了自己而抗爭

喚醒波羅的海,喚醒波羅的海

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

波羅的海正在醒來

波海三國自由之鏈獨立運動主題曲《波羅的海正在醒來》

一切的一切,都從《環球時報》痛罵台灣在立陶宛設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開始。本來嘛,《環時》不罵人不痛快的本質,早就享譽世界;但這次,連著從19日到21日的社評,用盡各種羞辱辭彙,罵立陶宛「對中國碰瓷」、「自抬身價」、「蕞爾小國」、「在美中博弈間當跳樑小丑」、「幫助美國打台灣牌」。中國要對付立陶宛,「就像在打一隻蒼蠅,但要注意別髒了手,污了牆,不要碰倒、打碎桌上的鐘錶或花瓶」,立陶宛就像「大象腳底下的一隻老鼠,甚至跳蚤」;還有,若中國與立國斷交,也不過是中國外交大鍋上少了一塊「蚊子肉」。

泱泱大國、浩浩大報,各種花式文法,羞辱這個中央大國口中,只有三百萬人的「夷狄之邦」,真的只是因為「一個中國原則」或「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嗎?

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正式掛牌設立,新獲任命的首任代表黃鈞耀(右三)及同仁攝於館牌前。圖片來源:美聯社/達志影像

中立關係冷凍的起源:中國與中東歐國家17+1峰會的瓦解

事實上,2月初由中國主導的17+1峰會,本來是中國要展現實力、主導議題,甚至具有「從內部瓦解歐盟」與「拉攏中東歐遠離美國」的重要戰略意義。但為什麼最後會落得如法國《世界報》所嘲諷,「17+1峰會,應該是17個歐洲國家再加上中國,但17個歐洲國家,顯然有6個失蹤,只派出低層級代表出席峰會。顯然中國人發明了火藥與指南針,但沒有發明算數」呢?

中國的粉墨登場、黯然下台,原因就在立陶宛。這個本來都由中共二把手李克強負責的戲碼,這次讓習近平本人自己上鏡,卻砸了個大鍋。當時,中國方面原本希望能循《中歐投資協議》再下一城(本協議事後已被歐洲議會擋下),但立陶宛方面卻在17+1峰會前對外宣布,中國並沒有兌現前幾次峰會中所做過的投資承諾,反而只有北京自己在貿易上不成比例的受惠。再加上武漢肺炎期間中國的對外形象奇差,立陶宛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因此嗆明,「17+1」既無利可圖,又造成歐盟成員國間的內在矛盾,立陶宛未來會直接退出該機制,不再參與任何該機制提供之計畫。

而前面提到的6個「失蹤國家」,除了直接退出的立陶宛,其它分別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與斯洛伐克。縱使中國外交體系如何努力週旋,其它五國也只是勉強應付的派出低階官員參加。《南德日報》就表示,中東歐國家對中國的懷疑加劇,本來今年初這個17+1峰會可能是直接取消的,很多國家甚至在會議快開始前都不知道要派誰去。

中立關係持續交惡:中國駐立陶宛大使館降級事件

今年2月,立陶宛退出17+1機制後,中立關係急凍。一直以來在國際關係場域敢拚敢衝維持高度自主能動的立陶宛,秉持著30年前牽手唱歌唱倒蘇聯的氣魄,把目標轉向台灣。自今年7月開始,一邊送疫苗、一邊又高調與我國磋商設置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接著10月,台灣方面由國發會主導調動多部會包機參訪中東歐,又以立陶宛為核心,談妥多項產經合作計畫;11月,代表處正式設立,現任外交部長的祖父、30年前帶著大家牽手唱歌對抗蘇聯的立陶宛獨立運動最高領導者Vytautas Landsbergis還到場祝賀,象徵意義不言可喻。

北京方面,對著如此敬酒不吃吃罰酒的「鼻屎小國」,靠《環球時報》表演暴跳如雷自然不在話下;但真正的外交行動,則是近幾日寄出的「外交代表降級」,將中國駐立陶宛的使節等級由「大使」降為「代表」。根據中國外交部網站的解釋,外交代表的等級分大使、公使與代辦。代辦,是由一國外交部長向另一國外交部長派遣「最低一級」的外交代表。代辦所受禮遇低於大使、公使,但所享有的外交特權和豁免權與大使、公使相同。如此看來,這番操作也是一種不言可喻的「起檬子」反應。既表達了我的不爽,也表達了我不想真正撕破臉到召回大使或斷交。

立陶宛外交部針對中國的「降級以對」,做出了舉世主權國家的正常反應。重申國家既定政策,也就是尊重、理解,但不支持「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一個中國原則」;而是支持「台灣不是中國一部分」的「一個中國政策」。無論中國對立陶宛如何施壓,立國外交部、總統府,乃至國會,都強調不願與中國斷絕關係,但立陶宛作為主權國家,有獨立自主的外交決策權,北京表現得越強硬,以立陶宛為第一槍的中東歐集團就會有17+1以後更強的反作用力,自由民主世界對這種「堂而皇之的干預」也只會更為反感。

但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就認為,北京這次的「降級行動」,目的是對中東歐集團其它國家發出警告,「震懾」包括捷克,匈牙利和波蘭等國,避免這些歐洲國家對「台灣問題」見縫插針,讓這種「不好的示範」擴散,對其它國家的中國政策產生影響。但雄起的中國如斯強大,為何需要擔心這樣的「跳樑小丑」或「蕞爾小國」呢?

中國到底在擔心甚麼?國際政治裡的骨牌效應(多米諾理論,the Domino theory

根據《南華早報》引述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兩岸研究所所長朱松嶺的說法,北京方面出手整治立陶宛,既不敢下重手又不敢打太輕,只好給了個不鹹不淡、不痛不癢的降級,原因就在「骨牌效應」。也就是害怕中東歐國家乃至全世界各國「群起效尤」,藉著支持台灣來噁心中國,避免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世界遍地開花,壓縮各國在中國與台灣(乃至美國)之間尋求利益最大化槓桿的想法。但北京對這種台灣問題上的「骨牌效應」擔憂,是否其來有自?或其實是杞人憂天呢?

所謂「多米諾理論」,根據哈佛大學國際政治學者Stephen Walt在其著作《以善意鋪成的地獄》所描述,是指對美國或世界史上各個強國而言,一場單一的挫敗或自願性的撤離,通常被認定,會導致一連串背叛,並且最終造成孤立與圍剿。在越戰中,美國的領導人從艾森豪、甘迺迪、詹森,甚至到最後決定撤軍的尼克森,在他們生涯的演說中反覆強調,美國的戰敗或撤退,最終會產生骨牌效應、讓多國赤化,美國的盟友會因此失去信心,並且侵蝕美國在全球的優勢地位。

但在本書中,Walt反對這種簡化的宣稱。他強調,事實上在西貢淪陷後14年,是蘇聯而非美國成為了歷史的灰燼。但此後,伊朗、索馬利亞、伊拉克、敘利亞、阿富汗,只要美國每面臨一次撤軍或是失敗,「美國是否喪失盟友的信心」、「可信度是否遭到質疑」,以及「恐引發骨牌效應」的說法就會反覆出現。

造成骨牌效應的兩種原因

紐約州立大學政治學者Jerome Slater在2008年的《安全研究》期刊中,曾發表

The Domino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The Case of Vietnam一文,該文認為,過度簡化歷史時空的多元因素,完全不考慮各國的內在能動性與相異的國情,才會有「越南的赤化可能會造成週邊國家的赤化」這種「骨牌效應」的簡單推論;所謂的骨牌效應,在美國對越戰失敗的宣傳裡,比較像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

因為多米諾理論所預設的骨牌效應之所以能成真,重點是在「承諾」與「威望」。1950年代的越南戰爭之所以在美國高層的心中,會成為一塊多米諾骨牌,原因在美國對日本和歐洲「免於赤化」的安全承諾。共產主義在中國與朝鮮的接連勝利,使得歐亞大陸上的紅色擴張,侵蝕了美國對其盟國的安全承諾。對時任總統的艾森豪而言,對歐洲與日本的安全承諾,迫使美國公開加碼「一定要打敗北越游擊隊,美國在歐亞大陸的盟國才是遵守美國的安全承諾」。所以才有「越南問題解決不了」或「南越被北越打敗」,兩者都會變成「壓垮美國安全承諾的多米諾骨牌」這個問題。簡單來說,若美國沒有安全承諾遭受毀壞或是喪失威信的問題,自然就沒有多米諾骨牌倒塌的問題。

但換個角度來看,正如同前述Walt所言,若安全承諾被打破、威信被衝擊,就會造成強弱形式全面翻盤,那麼早該造成多米諾效應讓美國翻盤的事件不該是越戰,而應該是中國內戰裡共產黨的勝利。所以承諾打破、威信衝擊、各國易幟與霸權翻盤,四者之間的多米諾骨牌,在美國近代史裡,經常沒有發生預設的慣性鏈結。

不過,歷史雖然沒有假設,但國際關係現實主義理論大師Kenneth Waltz給了我們一個相對合理的補充。Waltz在1976年《國際研究》期刊的The Politics of Peace一文中,就曾試著回答多米諾理論在越戰後並沒有發生在美國的盟邦間這個問題。他認為 ,基本上「海綿不會在連鎖反應中整齊的倒下」。美國近代史上各個可能發生骨牌效應的時刻包含:越南、伊朗、索馬利亞、伊拉克、敘利亞與阿富汗,這些都是美國的安全保證與霸權威信受到挑戰的時刻。但根據Waltz的理論來看,這些美國保證的對象,都是內部動盪分裂衝突,國家體制不健全,甚至國家做為單一政治體是否存在都遭到質疑的所謂「失敗國家」。這類國家本身的崩潰,自然沒有辦法有外溢的影響力。

中國為什麼應該擔心骨牌效應

如果用上述推論來檢證中國在立陶宛製作的「外交危機」,我們可以看到,17+1體制的挫敗,不僅造成了讓歐盟更團結一致的反效果,更是「一帶一路」止步於東歐的象徵。如此結果顯示,中國曾經的繁榮承諾無法達成,進而導致北京口中所謂的「震懾其他歐洲國家有樣學樣」或「避免相關效益持續擴散」,非常有可能成為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

但相反的。若是從經歷了越南到阿富汗等事件始終沒倒的美國史來看,立陶宛如今在對中關係上,只是外交政策的轉向。國內沒有發生如同蘇聯瓦解前夕全面性的政權顛覆、意識形態更迭,乃至革命。況且,相對於冷戰末期波海國家與蘇聯仍是一個正式條約下加盟共和國的衛星國家關係,也大不同於立陶宛與中國今日主權國家間的關係。所以光是從這些點來看,中國似乎都不該擔心立陶宛會成為那塊壓垮中國對外戰略的多米諾骨牌

不過,從Waltz的觀點來看,立陶宛絕非一個失敗國家,所以不能看做一塊海綿。中國在這一系列「立陶宛帶頭做亂」的事件中,看到的「一個中國原則」問題備受挑戰可能還是其次;對中國而言,重點還是在繁榮承諾、強權威信一旦被挑戰,且挑戰的原因並不是一場失敗國家的內亂,而是一個具備完整國際能動性主權國家、一個曾經帶頭瓦解蘇聯的國家,公然在外交上跟中國唱反調時,警鈴大作,或許就不能用過度反應與膝反射來形容了。

焦點拉回台灣。美國對台灣有《台灣關係法》與「六大保證」。這些保證連結到越南或阿富汗的經驗來看,若美國單方面撤除對台灣的支持,一方面,國際威信遭到打擊實屬必然;另一方面,台灣不是越戰時代的分裂國家越南,更不是國家體制蕩然無存、軍閥割據的失敗國家阿富汗,作為一塊與海綿天差地遠的硬骨牌,無論完全倒向具有全球供應鏈與價值同盟的美國,或完全倒向偉大復興承諾的中國,都有可能產生兩邊都無法承受的多米諾效應。從立陶宛回推台灣的處境,對小國而言,重點還是在自身有無實力或辦法,造成這些強權國家具有無法失去立陶宛或台灣的壓力。

天助自助永遠是金科玉律的自保之道。

留言評論
劉又銘
Latest posts by 劉又銘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