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投票結果出爐,張亞中掀起的旋風在最後關頭戛然而止,由獲得多數黨籍地方首長支持的朱立倫勝出,取代江啟臣回鍋擔任黨主席。不過,從三名主要候選人在競選過程中所展現的姿態來看,依舊是中國大獲全勝。
江消張長,意味了國民黨親中勢力的強大
首先是江啟程的敗選。現任黨主席只獲得第三名,得票數更不到第一名的一半,用慘敗來形容,並不為過。回想2020年3月,江啓臣當選黨主席時,宣示要從「黨務改革、政黨路線、人才政策」三個方向來改造國民黨的目標,以及在就職致詞時,罕見未提及九二共識,只強調堅守中華民國自由民主制度價值,力求兩岸和平的言論,試圖擺脫國民黨親中色彩的努力,在一年半後,遭到絕大多數國民黨員的否定。
江啓臣的失敗,不只是青壯派改革路線的失敗,更是國民黨自2005年與中共合作國共論壇後,對中共的依賴已經到了積重難返的程度,反噬江啟臣想拉開國共距離的嘗試。
張亞中的崛起,則是一方面反應出國共合流的程度之深,一方面也代表著國民黨基層對於核心老屁股的面孔不滿的情緒。就國共合流的部分,並非指涉利益結構上的合流,而是隨著國共論壇的發展,在政治意識形態上的同化。張亞中長期主張兩岸統合,這一次的選舉更提出簽署《兩岸和平備忘錄》的政見,都是國民黨深藍黨員所喜的論調。
此外,自2014年太陽花運動之後,國民黨接連在2014地方選舉、2016總統大選、2020總統大選遭遇慘敗,包括江啟臣、朱立倫在內,都是需要負責的國民黨高層之一,特別是朱立倫,主導2015年的換柱,最終慘敗給蔡英文三百多萬票,都還是許多國民黨支持者心中的痛。對這些人來說,張亞中提供一個向「傳統國民黨高層」表達不滿、甚至是報復的管道。
不過,張亞中終究是承接這股怨氣的載體,不如曾帶領國民黨創造2018年地方選舉大勝的韓國瑜有具體實績;一旦韓國瑜表態重返政壇,張亞中在這一方面的支持度,必然會全數回到韓國瑜身上。
朱立倫急速向深藍靠攏
關於勝選者朱立倫,以不到五成的得票率來看,慘勝是恰當的形容;接下來的黨務重點,自然是要帶領國民黨贏得2022地方選舉,進一步佈局2024總統大選。然而,競選過程中,朱立倫一反之前營造出的理性、國際形象,多次使用「打擊文化台獨」等與中國官媒相同的論調,急速向深藍靠攏;在確定勝選之後,致詞時又表示要重啟駐美代表處,甩尾轉彎的速度,絲毫不輸給當年換柱的力道,這樣隨時可換立場的態度,能否爭取淺藍甚至淺綠選民支持,不無疑問。
再者,朱立倫雖然在本次選舉中,成功爭取到雲林、南投、台東等國民黨縣市首長的支持,以地方包圍中央的態勢,把江啟臣困在台中根據地,並且阻止張亞中旋風席捲基層組織,儼然具備能代表國民黨與中共接觸、交流的資格。但是,作為維基解密認證之提供情報給美國的代表人物,中共絲毫沒有信任朱立倫的可能,因此未來的國共交流,合理推斷,中共會加強與握有行政資源的國民黨籍縣市首長,以及國民黨內有力人士直接接觸,讓朱立倫陷入令不出黨中央的困境。
觀察這次選戰,朱立倫、江啓臣、張亞中三人在尾聲發生棄保效應,關鍵並不是在於朱立倫和江啟臣的支持度處於伯仲之間,而是張亞中所代表的深藍與不滿族群。以這次得票數來看,朱立倫8萬5164票、江啓臣3萬5090票、張亞中6萬632票,張的得票數所佔比重已是總數的三成左右,加上自政見發表會後所展現的爆發力,讓朱、江支持者都深刻感受到,稍一不慎,就會上演2000年的總統大選劇情。
國民黨強固的極端派讓朱立倫難有作為
當國民黨的黨員結構已經激化到如此程度的時候,不只是意味著國民黨的新黨化在江啟臣任內並沒有減緩,朱立倫上任後,也會因為不受中方的信任,加強中國對國民黨基層的直接經營;在朱立倫表態要恢復兩岸交流之後,可以預期的是,國民黨中央的交流團,在獲得中方接待的規格上,恐怕會比不上國民黨的縣市交流團。
總而言之,這一次的國民黨主席選舉,呈現出一種「舊瓶裝舊酒」與「新瓶裝舊酒」對決的態勢,對於仍期待國民黨重返執政的黨員而言,老面孔是導致黨委靡不振的原因,新面孔更是會讓黨萬劫不復的恐怖選項。與其讓能力不足的青壯派改革代表江啟臣連任,或許選一個愛算計但至少敢內鬥的老江湖朱立倫,至少還能讓這間百年老店,多苟延殘喘個幾年吧?
對於中國來說,朱立倫也好、江啟臣也好、張亞中也好,都不是有能力帶領國民黨和中國議價甚至抗衡的人物。從選舉結束後的賀電來看,就可以很清楚地發現,朱立倫以及國民黨,都將習近平是否發出賀電,當成是中共是否接受選舉結果的指標性意義;而在第一時間回覆的內容中,朱立倫的訴求也幾乎是完全呼應習近平所設定的議題,可說是到了對句的程度,例如「台海情勢複雜險峻」與「民進黨採取去中反中政策」,以及同樣都「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
如果這是朱立倫為了讓自己可以跟中共協商所做出的展現,那麼無疑地,中共已經牢牢掌握住議程設定的權力,而國民黨只剩下「立刻全盤接受」與「拖一下全盤接受」的選項。至此,中國當然是大獲全勝。
- 穩中求勝是陳鄭新內閣的重中之重 - 2023 年 1 月 30 日
- 本土陣營面對2024年的內外挑戰 - 2023 年 1 月 3 日
- 從石之瑜的奇文談「中國焦慮」 - 2022 年 10 月 3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