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遠哲語重心長的評語
「2050年零排碳是不可能的,年輕人都被騙了,政府宣稱要『2050淨零排放』,卻又一直追求經濟成長,政策沒有從製造、生產及消費端,多做改變努力,地球暖化問題沒辦法改變,難以遏止環境惡化。」長期心繫台灣的李遠哲院長以上9月28日這番話,想必是出於愛深責切。面對李院長這般質疑,政府承諾將於年底端出的「2050淨零排放」具體路徑,能否充分回應釋疑、令人耳目一新?
改組後的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國科會)10月3日召開第1次委員會議,將「2050淨零排放」列為報告議程,表示將推動「淨零科技」協助「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四大轉型工程,但台灣已投入那些「淨零科技」研發足以在年底端出具體成果?僅僅是評估後認為可行的方案?儲能可以預期,氫能或氫燃料電池,台灣遠遠落後美、中、日、歐許多;碳封存與碳捕捉技術,已有越來越多研究報導指出根本不可行,實在看不出「淨零科技」方案與今年3月底大陣仗招開記者會所宣示的粗略政策方向能有何明顯差別?
要往「淨零排放」邁進,須從「減量」與「轉型」雙管齊下。「減量」主要從節約與提升能源使效率;「轉型」則是更進一步進行質性改變,在產業面如產品設計、原料、製程、銷售到全回收與100%使用再生能源等,其中牽涉最廣的是能源,因為不管是工業製造、交通運輸、住商建築、農漁業機械使用等,都脫離不了能源,以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占比來說,能源部門即達73.2%,如單就台灣而言,則將近60%,所以,要達成「淨零排放」,能源政策絕對是重中之重。
今年2月間,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2021年GDP統計,經濟成長率高達6.28%,國發會也樂觀預估今年經濟成長率仍將逾4%,亮麗數據的背後,意味著台灣仍以化石燃料發電為主的用電量也將隨之持續快速增加,代價不僅僅是2025年再生能源20%的發電占比跳票,還包括「2050淨零排放」目標將更難達成。
台積電是護國神山,卻也是耗電大戶
被台灣媒體廣泛引述的彭博社報導,2020年5奈米廠已開始量產的台積電占全台整體能源消耗約6%,預期2025年上看12.5%(此時不僅3奈米廠量產,可能2奈米廠也可能已開始投產);如筆者在本專欄〈美日歐都在覬覦台積電時,台灣該如何守護與面對?〉所引述,依據《新新聞》今年5月的調查報導,計算目前竹科、中科、南科與原中油五輕廠正同步為台積電建廠所進行的擴建計畫環評中2奈米以下製程預估用電量,2028年全部量產後,台積電用電量占台灣總體用電量恐將逾13%。
台積電用電快速巨量增加,根據彭博社報導,是因為先進製程所使用的極紫外光微影設備,每台耗電量即高達1百萬瓦(MW),這是前幾代設備的10倍。在目前沒有其他可製造先進晶片的替代方案下,半導體晶片產業很可能會是未來全球減碳的一大絆腳石。此際,再生能源的使用,對擁有先進晶片製造產業的台灣來說,更顯特別重要,蔡政府積極發展再生能源,是踏出能源政策極為正確而且非常重要的一步。但依據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今年8月19日統計,台灣實施用電大戶條款(規範契約容量5,000kW以上用戶,必須在5年內設置契約容量10%的再生能源。)周年後,2021年國內排碳量前20大企業,使用綠電占比最高的台積電,綠電僅占用電量4%,其餘19家則連1%都不到。
對於台積電快速增長的用電需求,兼台電董事長的經濟部政務次長曾文生於9月23日表示都準備好了,他說台電公司早已非常努力地在做相關的電源開發規畫工作,基隆協和電廠正在二階環評,林口3部新機組剛做完,桃園大潭2部新機正在興建;苗栗通霄電廠有5部單機裝置容量65萬的機組,已經通過環評要開始執行;台中中火現在正在蓋2部新的天然氣機組,未來所有機組燃料都要煤轉氣;往南最大的發電基地在高雄興達,興達有3部單機130萬瓩燃氣複循環機組正在蓋;再往南是大林電廠,現在還有2部新建機組在環評。這些新建機組若全部到齊,新增裝置容量超過900萬瓩,絕對可滿足台積電建廠需求。
燃氣發電是有重大改革,但畢竟都是化石燃料
以上曾次長所盤點的新增電廠都是燃氣機組,在都以最佳機組為前提比較下,空氣污染物排放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懸浮微粒,確實已經比燃煤乾淨非常多,也不會產生鉛、鎘、汞、砷等會致癌的重金屬;此外,每發1度電的排碳量,也僅約燃煤發電的一半。而且這些新燃氣機組其中一部分,也用以淘汰取代老舊的燃煤電廠,不管是在空污改善或減少碳排,都會有更顯著的助益。
李遠哲院長之所以批評「2050淨零排放做不到」,主要應該在於為了滿足欠缺分配正義而且毫無節制的經濟發展需求,以燃氣為主的總發電量快速增加部分,畢竟燃氣發電終究還是化石燃料,不僅燃燒發電時會排碳,從開採、運輸都會耗能排碳(還有對暖化影響嚴重但不易精確估計的甲烷滲漏問題),終究會讓「2050淨零排放」的能源轉型更難以達成。
國際能源價格巨幅上漲,導致台電上半年已虧損近1,000億,如本專欄6月29日〈企業巨嬰還有臉以出走要脅反對調漲電價?〉一文所言,到年底可能高達2,000億元,如加上中油,二家國營能源事業合計虧損更恐高達3,000億元以上。台電6月底提出電價漲幅約20%~30%,反映幅度並不大,但日前經濟部王美花部長表示,日、韓、歐洲各國政府都已出手進行油電價格補貼,不能只單靠市場機制反映,言下之意,經濟部不僅也會給予補助,電價調漲機率也大幅降低,檯面上理由包括目前通膨率都逾3%,再調漲民生用電、桶裝瓦斯或民生用氣,必助漲物價上漲;檯面下則還有年底前有九合一選舉的政治考量。
不管是李遠哲院長的憂心批評,或政府為求經濟發展、顧慮企業成本而長期壓低能源價格,導致台電、中油需肩負國營事業的責任而長年背負鉅額虧損,面對這兩難,無論是為哪一項,政府都到了應該重新檢討能源政策的時候了。
之前蔡總統的532能源轉型政策,不僅真正開啟台灣再生能源的發展契機(馬政府的百萬屋頂、千架風機只是口號,未曾積極推動),同時也促使離岸風電產業鏈在台灣扎根,但由於護國神山台積電擴廠快速、台商回流、軌道運輸建設量多,原本2025年532能源配比已經無法達成(2026年也未必能達標),雖然瑕不掩瑜,仍值得肯定,但政府還是該重新檢討研提新一輪的能源政策了。
而且,新一輪的能源政策,最重要的是必須觀念轉型,其與產業政策間的關係必須主從易位,也就是能源政策必須揚棄過往一直配合滿足產業需求來規劃建置,結果只能持續擴張的模式,改以實踐「2050淨零排放」目標為核心原則進行規畫建置(包括每階段逐步提升的再生能源配比),並依能源使用效率訂定差別電價,搭配課徵碳稅或碳費、乃至新增發電量以競價方式售電等,來引導產業轉型或技術升級,以逐步淘汰高耗能而且能源使用效率差的產業或個別工廠以及各類產品;如因能源政策與產業需求主從易位而需修電業法或能源管理法,也應積極修法。
年底選舉結束,2024年總統大選勢必隨即接踵登場,各黨最可能的總統候選人登場後,必然陸續提出各式各樣政見,蔡政府將慢慢被外界認為應轉為看守政府,但筆者不僅希望各黨有志競逐2024總統大位的人,都應負責任地端出自己的具體能源政策,也衷心期盼年底選舉結束後,還有將近1年半任期的蔡政府能積極提出更前瞻而且可供檢驗判斷能達成「2050淨零排放」目標的新能源政策。這不僅是對自己宣示的政策負責,也是為台灣世代子孫負責,更可以給要競逐下一任總統的人壓力,同時提供人民比較判斷各擬參選人能源政策優劣的基準!
- 國土計畫上路實施會判農地死刑? - 2024 年 9 月 11 日
- 原來柯文哲的新政治是選舉發大財 - 2024 年 8 月 28 日
- 民眾黨在農曆七月舉行的一場掠交替記者會 - 2024 年 8 月 1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