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家林文月先生前一陣子於美國加州離世,享壽89歲。
在中文系裡大家提起林先生,大概不作他想,就是在敬稱林文月(中文系習慣稱呼老師為先生,無論男性女性,算是比較古典的一種說法)。在中文系的世界觀裡,林文月代表了「中文系散文」的典範、中國雅文學傳統的繼承者,她就是華國美學的代表人物。台大中文系教授何寄澎用一種非常古典的方式評論她的文學風格:「似質而似有膏腴,似樸而自有華采。」
林先生沒說的是什麼?
關於林文月的其人其文,坊間評論已經汗牛充棟,但我們今天要從另一種角度去閱讀林文月——我們在閱讀文學的時候,最重要的不是去看作者說了什麼,而是作者「沒說什麼」。
臺灣戰後的中文系傳統也是如此,中文系的詞藻花樣總是最多,但真正想說的可能都藏在心裡,並不是因為「溫柔敦厚」的關係,而是真的說不出來。
在網路上查詢林文月的家世,我們都會看到說她是連雅堂的外孫女,還會特別拐彎繞過去介紹她是連戰的表姊。但以漢人父系社會的習慣來說,每次介紹林文月,都沒有提到祖父的家系,反而只提外祖父的家系,是一件很奇特的事情。(就像朱家姊妹在談文學家世的時候,總是提到文學父親朱西甯,卻很少談到母親劉慕沙的苗栗家族一樣,特別是日語能力特別好的那一方面)。
林文月的父親林伯奏,屬於北斗林家第四代的「伯字輩」——在提到北斗林家之前,先介紹一下北斗的早年風華,很久很久以前,在臺灣鐵路縱貫線通車以前,北斗是彰化南部最繁華的城鎮。以前北斗可以沿舊濁水溪河道(古稱東螺溪)行船到鹿港,更可往上游走,串接內陸的竹山,往南可過渡到西螺,所以北斗是非常重要的水運通衢,也是濁水溪平原物產主要集散地。可惜的是,後來東螺溪淤積、河床改道,加上縱貫鐵路開通後,鐵道由員林繞往田中,物產集散地北移至員林,北斗就逐漸失去交通樞紐的地位。
林家係彰化北斗大家族
林家是北斗最大的家族之一,林家伯字輩的堂兄弟們,日本時代在政界、商界皆顯赫一時。其中一位林伯廷,曾經參加過臺灣文化協會,是創始成員之一、也為臺灣民眾黨常務委員;另一位林伯餘,曾任四屆台中州協議員、北斗區長,二二八事件的時候曾擔任處理委員會主席,邀請曾到中國參加革命的族親林文騰維持治安,也支持姪兒林仲節與林仲荃組成自衛隊,對抗濁水溪一帶的國民黨軍警。
從戰後初期的政治參與來看,林家應該是日本時代晚期北斗地區最有影響力的家族。只是在二二八事件後,因為面臨政府的打壓,林家除了林伯餘在政壇組成「林派」,仍舊擔任縣議員外,其餘成員都改以經商為主,不再熱心政治。
而林文月的父親林伯奏,原本出生於鄰近的溪州劉姓人家,後過繼至林家當養子。林伯奏年輕時十分勤學,在板橋林家林熊徵的支持下,到上海留學,就讀日本創辦的東亞同文書院大學。後來林伯奏長期以日僑身份留在上海,直到1946年才回到臺灣,擔任華南銀行總經理,因此林文月從小就在上海長大,始終沒有到過父親的彰化家鄉。
沒人知曉的林文月身分認同
林文月回憶到,她從小在上海日僑區長大,對她來說,母語是日語及台語,因此她回到臺灣讀國小時,要從注音符號開始學起,非常辛苦,老師說的中文也是難以理解,但適應之後,成績越來越好,後來就考上了台大中文系。
很少人討論到林文月的身分認同問題,林文月本人似乎也都輕輕帶過,僅提到當時語言轉換的辛苦、一開始對於「故鄉」臺灣的陌生感、以及戰後初期不知道自己是日本人、中國人還是臺灣人的徬徨認同。
而林文月考上台大中文系時,當時中文系很少臺灣人,先前僅有鍾肇政考上中文系,但因為耳朵在戰爭期間受損,又聽不懂教授的中文,所以就輟學了。
林文月的台籍同學僅有鄭清茂,兩人因為語言相通,成為好友。後來林文月替東方出版社翻譯許多世界文學如《小婦人》、《茶花女》及《基督山恩仇記》,就是鄭清茂介紹翻譯的。後來鄭清茂也與林文月分別翻譯《平家物語》及《源氏物語》兩大日本文學經典,也是年輕時的約定。
因此探討林文月的生平,原本應該很難避免認同的問題,如同鍾理和在北平所感受到的「白薯的悲哀」,或者如同鍾肇政等「失語的一代」在語言及認同轉換中艱難前行。但因為林文月的家世及才華,使她得以優雅地避開這些煩擾。
台大中文系的歲月靜好背後
另一項更難言說的,是戰後中文系的氛圍。我們看林文月《讀中文系的人》,裡面校園氛圍是多麼愉快,歲月靜好歌未央。特別是「沉潛以學、從容於藝」的中文系系主任臺靜農,好像都是一名與世無爭,每天喝酒寫字刻印章的文人雅士。但其實臺靜農背後有許多難言之隱,「思想與言說」在當時的台大中文系不但是個難題,更是個禁忌。
林文月1952年考入台大中文系,就在四年前,台大中文系發生了一件可怕的命案——二二八事件過了將近一年,1948年2月18日,中文系系主任許壽裳在家中遭人刺殺。警方判斷許壽裳是遭小偷謀財害命,立很快就抓到兇手,是一名工友高萬俥,這名工友也很快地就被槍決正法。
但大部分許壽裳的親友都不相信他是被小偷殺死的。許壽裳是什麼人物?他是中國著名的左翼知識份子,為魯迅、陳儀的好友,原先經由陳儀之邀,來到臺灣擔任國立編譯館館長,當二二八事件發生之後,陳儀去職,過不久國立編譯館就被裁撤,許壽裳轉任台大中文系教授。許當時對於時局非常不滿,經常批評政府,加上許壽裳左翼色彩濃厚,親友推斷,許是因此而遭國民黨特務殺害。
許壽裳是當時在台左翼文人的核心人物,被刺殺身亡後,同時來台教書的友人臺靜農、喬大壯、魏建功、李霽野等一干左翼文友都大感驚駭、噤若寒蟬。不久之後,喬大壯接手中文系系主任工作,但他情緒難以平復,五月就辭職回中國,過不久就跳河自盡;而魏建功、李霽野等人深知許壽裳的死亡並非意外,也趕緊逃回中國;只剩下臺靜農留在臺灣,接手許、喬留下的工作,但他從此不再過問政治,將自己沈浸在詩酒金石當中,沈默地在當了二十年的中文系系主任。
因此林文月來到台大中文系之後,看到一片靜默的中文系氛圍,其實並非原先許壽裳在任時的模樣,而是後來白色恐怖的高壓所致。但由於同輩師友們不願再提起許、喬等人的悲劇,後代學生也不知道老師們心裡的創傷,漸漸地,師生們就將這樣靜默的氛圍,美化成為了一種「溫柔敦厚」的風格。
而林文月於七〇年代撰寫的散文集《讀中文系的人》,就成了中文系風格指南,而林文月裡外,也被型塑成了一種華國的美學典範。
作者為臺中人,現居臺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班肄,研究領域為臺灣農民文學。曾參與《史明口述史》、《終戰那一天》及《文協一百點》等歷史書籍撰寫。
- 《黑神話:悟空》熱潮背景 - 2024 年 8 月 27 日
- 十年了,大家都好嗎?──從解構三一八到政治與社運板塊變遷 - 2024 年 3 月 22 日
- 為何一定要讓學生讀顧炎武的〈廉恥〉? - 2023 年 12 月 1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