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外交政治社會 偽中立者對台灣的傷害 林艾德 2023 年 3 月 22 日 林艾德 2023 年 3 月 22 日 陽明交通大學退休教授傅大為、政大退休兼任教授郭力昕、政大教授馮建三以及中研院研究員盧倩儀等學者在3月20日發表聲明,其中提到了與疑美論,強調台灣不該成為美國的小弟或跟班,傅大為教授特別在記者會上指出:「反戰聲明引起這麼大的反彈,… 6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國防外交國際烏俄風雲 習近平訪俄的戰略考量:內耗美國,外開空間 趙思樂 2023 年 3 月 21 日 趙思樂 2023 年 3 月 21 日 在中共二十大之前,本人即認為習順利連任之後,中國會更靠近俄羅斯。但當時只是因為我覺得這是習的個人偏好,為連任而有所收斂,連任後會被釋放。但現在看來中國是有更大的佈局,「鄭重其事」地「與俄共舞」,必有國家層面的考量。 中美於烏克蘭…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國防外交國際政治烏俄風雲社會 「反戰聲明」:失控的中國認同 盧郁佳 2023 年 3 月 21 日 盧郁佳 2023 年 3 月 21 日 在高金素梅的質詢裡,是美國學人計畫送官員、軍官去烏克蘭,製造了烏克蘭戰爭。 在郭力昕等教授的聲明裡,是美國到俄羅斯家門口挑釁,殺害了烏克蘭十幾萬人。是美國要借臺灣這塊土地跟中國開戰解決衝突,才製造台海戰爭。 如果你住在中國且不能… 7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Contrarian國防外交國際專欄作家烏俄風雲 俄烏戰爭一周年與台海多邊安全架構的出場 賴怡忠 2023 年 3 月 1 日 賴怡忠 2023 年 3 月 1 日 俄烏戰爭改變歐亞大陸東西兩端分立化的地緣戰略態勢 俄烏戰爭剛過一周年。這場一年前由普丁發動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對全世界地緣戰略態勢發生根本性的影響。過去被認為可以各自區別對待的歐洲與印太之地緣戰略管理,現在已經合而為一。歐亞大陸… 1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國防外交國際專欄作家拙劣伶人政治烏俄風雲 烏俄戰爭周年記:正是時間談肯楠(George Kennan) 劉又銘 2023 年 2 月 23 日 劉又銘 2023 年 2 月 23 日 為了避免美國成為一個「武力哲學」世界中的孤島,我們必須投身於世界。因為在人類事務中,有時人們必須保衛的,不僅是自己的家園與教會,更應該是一個由人道與信仰所構成的政府。唯有如此,文明才得以建立、更才能延續。 (In case of… 1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國防外交專欄作家政治烏俄風雲獨立蒼芒社會 台灣該怎麼借鏡俄侵烏戰爭? 詹順貴 2023 年 2 月 22 日 詹順貴 2023 年 2 月 22 日 美國總統拜登在未事先宣布的情況下,於距離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即將滿週年的2月20日突然造訪烏克蘭首都基輔(後來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表示,在拜登出發前幾個小時「出於消除衝突的目的」提前通知了俄羅斯),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會面,除進一… 1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國際專欄作家烏俄風雲鍵指花花世界 俄烏戰爭周年:普丁堅決以拖待變 趙君朔 2023 年 2 月 20 日 趙君朔 2023 年 2 月 20 日 本周將是普丁侵略烏克蘭的一周年紀念日,到目前為止最大的驚喜當然是烏克蘭人民在美國與北約各國的大力援助下,不但擋住了資源、軍力都遠大於烏克蘭的俄羅斯,甚至還在去年夏秋之際發動反攻,收復了近一半被俄軍佔領的領土,更打破了一開始不相信… 2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國防外交政治社會 台灣隊的2022,從贏到輸到贏 石牧民 2022 年 12 月 30 日 石牧民 2022 年 12 月 30 日 2022年是台灣的期中選舉年。這個制度和美國不完全相同但精神類似。期中選舉年,全國同時進行區域性的選舉。兩黨制的政局中,區域性選舉的結果,必然迫使無論執政或在野的主要政黨調整自己的政策方向,來試圖贏得下一次的全國性大選。2022… 1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國防外交國際趨勢專欄作家政治烏俄風雲鍵指花花世界 一個年度風雲人物的兩極解讀──怎麼看待澤倫斯基 趙君朔 2022 年 12 月 13 日 趙君朔 2022 年 12 月 13 日 率領全國抵抗俄羅斯侵略進入第九個月的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毫不意外的接連被選為本年度《金融時報》和《時代雜誌》的風雲人物((《時代雜誌》除了澤倫斯基還把烏克蘭的精神也一同列入年度風雲人物),最重要的原因當然是他已經成為時代精神─自由…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國防外交國際社會 一個台籍烏克蘭自願軍之死──犧牲才會帶來力量 林艾德 2022 年 11 月 8 日 林艾德 2022 年 11 月 8 日 「在烏克蘭,我可以感受到他們強烈的團結,但在台灣,我覺得我們的團結,有時候更像是一場對國際社會的表演。」這是今年七月份,《華盛頓郵報》訪問一名遠赴烏克蘭前線的台籍志願軍時,他對同樣面臨戰爭威脅的烏克蘭與故鄉台灣之間的不同看法。 … 3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