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政治文化教育時代與人物歷史社會 歷史已經發⽣,記憶豈容遺忘!──519白恐記憶日 呂昱 2024 年 5 月 3 日 呂昱 2024 年 5 月 3 日 文學必然承載著記憶,尤其在台灣命運多舛的這塊土地,不得不仰賴文學書寫縷刻無限記憶而衍生出一種內化的抗爭性格。 閱讀《靈魂與灰燼: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的套書裡,兩位編者童偉格、胡淑雯在序言裡,一開頭即詮釋著: 受難者的時間是無限綿 …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人權政治法律社會 斷頭台上的理性掙扎──憲法法庭死刑案言詞辯論側記 西區老二 2024 年 4 月 26 日 西區老二 2024 年 4 月 26 日 「死刑是否違憲」的焦點議題 2024年4月23日上午,憲法法庭首次接受37位死囚對於死刑違憲的聲請,就社會爭議已久、眾所矚目的「廢死」議題(111年度憲民字第904052號王信福聲請案等案件【死刑案】)舉行言詞辯論,審查死刑及相 … 2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人權政治法律社會 死刑為什麼違憲 徐偉群 2024 年 4 月 22 日 徐偉群 2024 年 4 月 22 日 編按:本文作者從「憲法規範角度」解釋死刑為什麼違憲。僅代表個人看法,不代表本平台對死刑之相關意見。 關於死刑是否違憲的問題,首先要確認的是,它是一個憲法問題。既然是憲法問題,就必須從憲法的規範來進行判斷。它不是民意問題。公眾或許 …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人權文化教育法律社會 黃子佼案:不存在的女兒 盧郁佳 2024 年 4 月 16 日 盧郁佳 2024 年 4 月 16 日 一樁名人性暴力案,引爆兩種社會期待的衝突。支持受害女性的一方因輕判而憤怒,支持名人的一方認為既已無罪,應該復出。一方主張女兒有權免於被侵害,一方主張妻子的美德是承擔婚姻責任照顧丈夫。這場衝突訴說的,不是一對名人的家庭故事,而是數 … 4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人權政治社會 對抗方興未艾的黨國階級文化 王宏恩 2024 年 4 月 11 日 王宏恩 2024 年 4 月 11 日 黨國階級文化的毒害 對於性侵犯的包容甚至覺得只要付錢就好、在政治議題上極度的雙重標準、抖音總裁幹片流行、海底撈員工服務時被強迫跳科目三。這些議題在台灣引起不少的討論,一些人說只是文化差異、一些人說是反中意識、一些人說只是黨派不同 … 2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人權國際政治產經財金社會 總統大選居然還有人提!?──「本外勞基本工資脫鉤」的最終章 張烽益 2024 年 2 月 29 日 張烽益 2024 年 2 月 29 日 外國籍勞工與本國籍勞工適用基本工資脫鉤,也就是在台灣工作的外籍勞工不必適用基本工資,可低於基本工資這個議題,沒有想到在本次總統大選當中,居然還有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在接受媒體訪問時主張「本勞與外勞要脫鉤」,同時台灣團結聯盟在選 … 1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人權政治法律社會 讀書的自由,自由地讀書 陳尹暐 2024 年 2 月 26 日 陳尹暐 2024 年 2 月 26 日 國際書展已盛大落幕,開幕當天民選的台灣總統蔡英文和準總統賴清德都到場共襄盛舉,準總統更一口氣買了61本書。在政治宣傳上,攤開書本靜心讀書,無疑是對抗氾濫的假訊息、短影音最好的認知作戰方式。 在自由的國度,以自由的肉體帶著自由的心 … 1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人權政治法律社會 拒絕「商業代孕」,扶持「利他代孕」法制化 劉珮瑄 2023 年 11 月 17 日 劉珮瑄 2023 年 11 月 17 日 本月8日,衛福部宣布已研擬《人工生殖法草案》新增三類對象:「同性配偶」、「單身女性」和「代孕制度」(考量到代孕主體未必自我認同為「母親」,應使用「代孕者」而非「代理孕母」一詞),以減緩少子化帶來的社會衝擊,以及涵蓋更多不同族群和 … 16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人權政治社會 柯文哲是最不科學的厭女者 張茵惠 2023 年 11 月 15 日 張茵惠 2023 年 11 月 15 日 前些日子我與政治立場不同的父親討論總統大選人選,發現他儘管並未考慮投給柯文哲,但也從來沒聽說過柯文哲的諸多性別名言。 譬如這以下這段: 「重男輕女是生物的本能,從精子跟卵子的數量就可以知道,Sperm 可以亂噴有沒有?傳遞基因是 … 5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人權政治社會 與帶傷者同行!走一趟 318 社運抗爭者的創傷療癒歷程 研之有物 2023 年 11 月 14 日 研之有物 2023 年 11 月 14 日 勇氣的代價,是受傷的靈魂? 社運抗爭、維護人權的聲張,經常在民主社會發展歷程中刻下清晰的傷痕節點。每一場正面衝撞威權體制的社會運動,皆是由一張張充滿勇氣的臉孔譜成,但在運動結束後,有些抗爭者孤絕地忍受身心創痛。中央研究院「研之有 …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